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023-01-13 00:40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拓展:

  • 公孙丑: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元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晏子:即是晏婴,字仲,谥平。齐国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 当路:当权,当政。
  • 曾西:即曾申,字子西,鲁国南武城人。东周时期学者、思想家,儒家古圣先贤曾参第二子。
  •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子弟子。
  • 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 蹴然:不安的样子。
  • 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 艴然:恼怒的样子。
  • 为:同“谓”,认为。
  • 由:同“犹”,好像。
  • 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译文: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

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 、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

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 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

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无法选择食物,口渴的人无法选择引用水的类型。

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拓展:

  • 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 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国开国始祖,第一代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吕氏春秋》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妃,所以是庶子。
  • 微子子姓,名衍,号仲思。周朝宋国第二任国君,孔子十五世祖。
  • 王子比干:沫邑人,封于比邑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之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一说是纣王的兄弟),殷商王室重臣。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
  • 箕子:子姓,名胥余,殷人,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
  • 胶鬲:商周之际时期人物。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 。
  • 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译文:

公孙丑问道:“老师若晋升为齐国的卿相,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即使从此而成就霸业、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果然能这样,您是不是会有所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

  公孙丑说:“像这样看来,老师比孟贲强多了。”

孟子说:“这个不难,告子能不动心比我还早呢。”

拓展:

  • 孟贲: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战国时秦国人,有说是卫国人,也有说是齐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 告子: 说法一: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 说法二:告子是孟子的学生。因为古人赵歧考证过,他是孟子的弟子。 说法三:告子本人无著作流传,因此也有其人纯属杜撰一说。





译文:

公孙丑说:“不动心有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后退,眼睛被刺也不眨。想着输给对手一毫毛,就如同大庭广众中遭鞭挞。既不能忍受卑贱之人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他看待刺杀大国君主如同刺杀卑贱之人一样;对各国的君主毫不畏惧,挨了骂,一定回敬。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有所不同〕,他说:‘我看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看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无所畏惧〕。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这才进攻,先考虑胜败这才交锋,是害怕强敌大军的人。我岂能做到遇敌必胜呢?能做到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我不知道谁更胜一筹,即便这样,〔我还是认为〕孟施舍的比较简单易行。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从我的先生那里听到过什么叫“大勇”:反躬自问,自己不占理,对方即便是最下贱的人,我也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自己占了理,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保养一股无所畏惧的气概,但比不上曾子保养一种更简单易行的价值判断。”

拓展:

  • 北宫黝:其人已不可考。
  • 褐宽博:也就是下文的“褐夫”,地位低下的人;褐,音hè,地位低下者所穿的粗衣。
  • 孟施舍:已无可考。
  •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夏禹后代。
  • 子夏:即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
  • 子囊:芈姓,熊氏,名贞,子囊。楚庄王的儿子。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译文:

公孙丑说:“我冒昧地问问,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我认为:〕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是对的;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这不对。因为心中的意志统帅着意气感情,意气感情充斥体内〔并表现在外〕。心中意志到了哪里,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所以我说:‘要坚定心中意志,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

公孙丑说:“您既然说,‘心中意志到了哪里,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可是您又说:‘要坚定心中意志,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心志闭塞,表情动作举止也将随之逝去;表情动作举止闭塞,心中意志也必然受到影响。比如跌倒与奔跑,这主要是身体的动作,但必然影响到思想,引起心志的波动。”

拓展:

  • 壹:读为“噎”,闭塞。





译文:

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说话得体,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拓展:

  •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 慊:同“惬”,音qiè,满足,畅快。
  • 外之:把它看作外在的。
  • 闵:今作“悯”,忧虑。
  •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 耘:又作“芸”,除草。





译文: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辩论;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些长处,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哎呀!这叫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算不上;我不过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倦罢了。’子贡便说:‘学习不知厌倦,这是智;教人不知疲倦,这是仁。仁而且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自居,〔你却说我是,〕这叫什么话呢!”

拓展:

  • 诐辞:偏颇的言辞。
  • 淫词:夸张、过分的言辞。
  • 遁辞:躲闪的言辞。
  • 宰我: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利口善辩。
  • 子贡:即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 冉牛:即冉耕,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鲁国郓城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
  •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 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
  • 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居陋巷,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译文:

公孙丑说:“从前我曾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子的一些长处;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以其中哪一位自命?”

孟子说:“暂且不谈他们。”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怎么样?”

孟子答道:“他俩人生态度不同。不是他所理想的君主,他不去服侍;不是他所理想的百姓,他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仕,天下昏乱就隐居,伯夷就是如此。

服侍谁不是服侍君主?使唤谁不是使唤百姓?天下太平也出仕,天下昏乱也出仕,伊尹就是如此。应该出仕就出仕,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持续做就持续做,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孔子就是如此。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可惜我都没有做到;至于我所希望的,是学习孔子。”

拓展:

  • 窃:私下,用以表谦虚。
  • 子夏:即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
  • 子游:即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县令。
  • 子张: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孔子晚年弟子,才华横溢、性情疏阔、志气不凡。
  • 姑舍是:姑,暂且;是,此。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二说为有莘国,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
  • 止:“仕”的反面。
  • 乃:“至于”的意思。





译文: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能像您上面说的那样将他们等量齐观吗?”

孟子答道:“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又问:“那么,他们三人有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答道:“有。如果得到方圆一百里的土地而君临它,他们都能够使诸侯来朝并一统天下;即使叫他们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便能得到天下,他们也都不会干的。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他们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才智足以了解圣人,即使他们再不好,也不至于偏袒他们所爱好的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称颂孔子。

宰我说:‘以我来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

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从现在到百代以后,衡量这百代君王的高下,其标准都不能违离孔子之道。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老人家的。’

有若说:‘难道只有百姓如此吗?麒麟相比于走兽,凤凰相比于飞鸟,泰山相比于土堆,河海相比于溪涧,都算是同类。圣人相比于百姓,也是同类。虽然他来自民间,却远远超出大众——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拓展:

  •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现在山东肥城市人。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四贤十二哲”当中他是属于“十二哲”之一。孔门弟子中被尊称为“子”的为数不多,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传说是有子和曾子编纂了《论语》一书。
  • 污:卑劣,不好。
  • 垤:音dié,小土堆,小山头。
  • 行潦(lǎo):小水流。
  • 萃:聚,群。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拓展:

  • 假:借,凭借。
  •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

《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 孔子 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拓展:

  • 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 《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 彻:剥取。
  • 桑土: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 敖:同“邀”,指出游。
  • 《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 《太甲》:出自《尚书·大甲》。
  • 活:“逭” 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那么天下的士子都会高兴,都愿意到这个朝廷来效力了;

在市场,拨出房屋储藏货物,却不征税,如果滞销,依法收购,不让它长久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在这个市场了;

关卡,只稽查而不收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愿意经过这里的道路了;

对种田人实行井田制,只助耕公田,不再收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到这里的田野来耕种了;

空宅空地,不征空置税,无业者也不派发劳役,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高兴,愿意到这里定居了。

真正能够做到这五项,那么邻近国家的百姓都会举头仰望他就像仰望父母一样了。〔如果邻国之君要率领人民来攻打他,便好比〕率领儿女去攻打他们的父母,从人类诞生以来,这种事没有能够成功的。真能这样,便会天下无敌。天下无敌的人叫作‘天吏’。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拓展:

  • 廛:音chán,指市中储藏、堆积货物的栈房,这里指用栈房储藏。
  • 讥:通“稽”,稽查,稽核。
  • 助:上古九百亩为一井,状如囲,八家各有一百亩,中为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制度叫“助”。
  • 氓:音méng,外来之民。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同情心。先王因为有同情心,于是就有同情别人的政治了。凭着同情心来实行同情别人的政治,治理好天下就像手掌里转动个小玩意一样简单。

我之所以说人人都有同情心,道理就在于: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每个人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这不是为了要和这小孩的爹妈攀上交情,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间博得声誉,也不是讨厌背上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这样的。

从这一点来看,人没有同情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推让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便不算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耻之心是义的首要,推让之心是礼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人具备了这四种首要的善心,就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般自然。

有这四种首要善心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残害那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首要善心的人,若明白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刚点燃的火苗,刚涌出的泉水。真的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扩充,最终连赡养爹妈都办不到。”

拓展:

  • 内交: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 要:音yāo,求。
  • 然:“燃”的本字。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 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因此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拓展:

  • 矢人:造箭的人。
  • 函人:造销甲的人。
  • 巫:巫医,有时也以巫术治病。
  • 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
  • 由:同“犹”,好像。
  • 有:同“又”。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不去结交。不站在坏人的朝堂上,不和坏人交谈;站在坏人的朝堂上,和坏人交谈,就好比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淤泥和炭灰里。把这种厌恶坏人坏事的心情推广开来,他觉得即便同家乡人站在一块,若那人的帽子没有戴正,他也会惭愧地走开,好像自己会被弄脏似的。所以当时诸侯即便有好言好语来招致他的,他也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为他不屑于去就职。

柳下惠却不以侍奉坏君为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在朝做官,不隐蔽贤人,但荐举他一定要按自己的原则来办;不被起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愤懑。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站在我旁边,你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什么人他都高兴地与其相处,而且从不失态。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也是因为他不屑于离开的缘故。”

孟子又说:“伯夷太狭隘,柳下惠不大严肃,狭隘和不严肃,都是君子所不取的。”

拓展:

  • 望望然:惭愧的样子。
  • 浼:弄脏。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 遗佚:即遗逸,不被用。
  • 由由然:高兴的样子。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