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评价,是对人最大的尊重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总会看到一些新鲜事,遇到一些奇怪的人,是随波逐流地议论,率意下定论,还是冷静思考,不被流言洗脑,这考验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品质。有人说,不随便评价他人是对人最大的尊重,哲学君认为,这也是一种深到骨子里的善良。希望朋友们理性面对生活,群处守嘴不随意评价,独处守心不拘泥他人眼光。
古欧洲流传着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将怎样被论断。

最近,何猷君求婚奚梦瑶的场景,传遍网络,微博上议论纷纷。
有人评论道:“这也太土了,越是有钱人,品味越难说”;
还有人说:“这是给外人做做样子的,不真诚”;
甚至有人说:“故意制造个话题,想把怀孕的话题遮住”。
看了这些评论后,我想先祝福这一对璧人。
要知道爱情是感性的,在爱情里,金银可以变作廉价,俗物却能千金,常规往往冲破,无理却成有礼。
比如莎士比亚书中的罗密欧就爬上高楼去见朱丽叶,王实甫笔下的张君瑞就不顾俗礼越墙与崔莺莺幽会, 还有蜀郡富家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
这些被局外人评价不高的举止,甚至看起来像“神经病”。可也恰恰证明爱之深沉,因为有时候,爱情把两人变成傻掉了的孩子。
说这些并不是为证明何猷君与奚梦瑶两人多么相爱。
而是想说,我们有时单凭看见的现象就轻率地作出决定性的评价,常常还自以为是,却不明白这是浅陋,对他人而言也是困扰。
因为语言评价也是一种潜在力量,往往影响一个人更长久深远。

语言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当我们随意使用语言,无端地评价或是议论其他人的时候,就仿佛是在用言语的力量侵入他人。
比如,现在的校园里面不能体罚,老师们会对学生挖苦、嘲笑、讽刺来惩罚。读中小学的时候,教师们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对他们说:“猪脑子”,“你学习这么差就别读了。”
虽然教师的初心是想让学子更优秀,可结果却是这些语言评价让学生自信心受挫,有的甚至终身都不认为自己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经常会说这些话:“我这样做是为你好”,“我是过来人”。生气时会说:“后悔生了你”、“有脸活着”,他们却不知道,以爱的名义做了许多有碍孩子成长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这些语言会给孩子造成恶劣阴影。还认为这是传统教育。

在微博热搜上,经常可以看到明星们的私隐被暴露,他们对于外界的评价、指责不堪其扰,人们把他们的某些缺陷放大了,又用很激烈的言辞进行人身、人格攻击,致使许多明星抑郁,过着不敢出户的生活。
随意的评价,无端的指责,不明真相嘲讽,其实就是使用语言潜在力量——暴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素以儒雅著称,可在北伐中原中,魏国王朗本欲凭借雄辩,劝降诸葛亮。没想到刚对阵,诸葛亮就历数王朗罪过,开口便骂,持续时间极长,用词又犀利,句句扎心。王朗听后,气塞胸膛,撞死于马下。
在小说中,诸葛亮的用词过激,批判过度,虽然“拥刘反曹”的人群看这段故事很爽,毕竟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对手。但别忘了,曹魏的国力、人口,几乎是蜀国的四五倍之多,也就是说,在当时大多数的人眼中,诸葛亮恐怕是语言暴力过分了,骂死了司徒王朗。
说回现实中,当年影星阮玲玉,遭遇种种舆论攻击。各报连篇累牍地报道她和两个男人的“风流”故事。
真假掺杂,绘声绘色诬蔑、攻击、谩骂……一盆盆脏水泼向阮玲玉。她面临名誉扫地的危险,最终因不能忍受流言蜚语而选择自杀。

语言的暴力是一种软暴力,因为这些语言往往随口说出,说者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不需要承担太大压力,但对于听者,却会进入一种不舒服状态中。
语言的暴力不仅会影响他人,有时会害人、间接杀人于无形之中。所以不要无端、随意的评价他人,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语言的力量有多大,别人的承受力有多强。
古语有云:无知者无畏。那么无畏者自然妄言,而妄言便有无妄之害,随意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无知。
无知主要是不自知和不了解别人,正因为不自知才容易单方面认为理解他人。
以前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人站在自家窗前看到对面晾的衣服,他总觉得人家没洗干净,一次他对客人说起这事,客人就顺手帮他擦了擦玻璃,这时候望过去,对面的衣服挺干净的。
有时候我们会无端、随意评价别人,恰恰在于不清楚自己,认识不到自己修为深浅。
有一个佛教故事是这样说的:
在一次火灾之中,一位出家的师父拼命跑进火场,以抱着的方式救出了一位红尘中的女子,徒弟看到后,疑惑不解,过了数月,小和尚便问师父:“您抱着哪位女施主,是不是犯了色戒。”
他的师傅说:“我已经把哪位施主放下了怀抱,而你却把她还放在心头。”
不得不说这个小和尚的佛法还欠火候,以自己有限的修行进行思考,最终做出了错误的评判。
一个人容易随意乃至恶意揣测,评价他人,有时并非别人的鄙陋,恰恰证明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更说明自己的修行不够。
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有些人看到一些古代仕女画像,脸圆圆的,微胖,便径直地说很丑,其实这是今天和古代的审美不同罢了,何况在现实中各有所爱呢!
记得高中历史学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很多人就指着《蒙娜丽莎》说难看,可是要知道中世纪是基督教禁欲风气盛行年代,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千年才有的微笑,这是人文主义之光啊!
在古希腊有句谚语:知识即美德,无知是罪恶,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如果知识足够多,我们的“宽容度”就高。相反,无知容易妄言妄语,还拿捏不住分寸,随意揣测评价他人。

对于不明真相的事件,不要妄加评价、揣测。和身边人相处时,尽量避免随便评价别人。
有时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那样,眼睛经常会欺人,所以别急着评价他人,别快速下结论。请谨记,切勿随意评价。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有一个理论——拟剧论,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们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听起来玩笑,确实如此,人生难道不靠演技吗?就看演的好与坏,我们所看到的往往不是最真的那一面,随之而来的评价能正确吗!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评价,根本就是妄语,作为听者自然会觉得唐突和不好受。
比起拟剧论,我更喜欢他的另一个观点——有礼貌的不关注。
大意是这样的,大街上两个陌生人迎面而过时,双方在一定距离外会迅速交换一下目光,在擦肩而过时,双方的眼睛又都会看着别处,以此避免盯住对方。这种现象被称作“有礼貌的不关注”。
在这种情境下,每个人都要避免做出被对方认为是过于冒犯的举动,这是尊重别人的私隐,不过度深挖。但又都会在相遇时交换目光,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价值,这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尊重。
我们应该以这种态度进行社会互动,既能看到别人的存在价值,却不会像偷窥般探索;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过度解读和揣测,评价他人。
做到这种有礼貌的不关注,不随意评价他人,才是恰如其分的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