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森散文丨侗家三月

侗家三月
文/李现森
我当兵的地方,是湘西腹地的一个温润而又偏远的侗乡——通道侗族自治县。
到部队时,正是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的三月。群山手捧着万紫千红,身着葱郁的霓裳羽衣,荡漾着满心的碧波春绿,那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漫山遍野,似火如霞。
我是北方人,对大山并不陌生。但湘西的山,我第一眼看到她,就彻底地被征服了。那“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不湿杏花雨”的适度美,那钟灵毓秀、风姿绰约的腰姿,幽深恬静、清新柔美得如同俏女人。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她给予我的美丽心境。我想,即便毕加索还活着,他也想象不出侗乡如此的美丽。
“高山连着高山啊,这是我们的屏障。我们神圣的祖母啊,你是这深山的阳光。坛里的白石多亮啊,表明你没有离开众人的身旁。坛外的古树多葱茏啊,你的福荫护着侗乡的四方……”部队的驻地在一个叫更头的侗寨附近。
营房不远处,就是沿河而建的侗家吊脚楼。清晨,沐浴在春风里的侗寨,不时飘然升起那悠扬动听的《侗族远祖歌》,伴着音律圆润婉转的芦笙,一串长长的音符在侗寨上空久久回荡。
侗寨里的老石,是寨子里唯一的汉人。至于哪年落户到此,咋落的户,我没有去问。因他常到部队大院帮忙,比如修个灯管换个灯泡修剪个花草什么的,久而久之,我们就和他稔熟,成了朋友。
“农历三月三,天上有蟠桃会,侗家有花炮节,热闹着呢。”对于侗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老石颇有研究,他常讲给我们听。之前,我对侗族“三月三”的节日一无所知,和老石接触得多了,才有了了解。
在河南老家,严格地说,三月三并没有啥节日内涵。而在侗家,三月三是个传统的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古时侗家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时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人们只好外出逃荒。为了吸取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侗家人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
老石说,每逢这时,侗寨里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在寨中心的场地上,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欢歌狂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并成了一种习俗。这有点类似于德国柏林文化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西红柿节,法国的“薰衣草节”“葡萄酒节”“马节”等。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其中,以对歌形式出现的“女儿会”最具有特色。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侗家的姑娘们便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与小伙子们在山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是女儿会的正日子。初四则是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侗家人备上米酒,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百闻不如一见。那年,听说侗家人要在独岩山冈上举办“三月三”歌节,我们的心都痒了,很想一睹少数民族的节日盛会。
初三那天,在老石的相邀下,早早来到“独岩”,我们坐在被称为“风雨亭”的小亭子里,喝着糯香的米酒,嚼着糍粑,等待着侗家人的“女儿会”。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精心打扮后的侗家姑娘们,便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篮葱蒜,来到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着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则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少男少女们来到寨旁的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清甜甜的米酒,姊妹的饭,滋养着苗乡人,千万年的爱,风雨中的花桥,鼓楼明月,见证着侗家人,不变的誓言。雷公山的飞歌,天上飘来,远古的浪漫传说到现在,月亮山的大歌,飘向云外,落在那心里是幸福花开……”听着那悦耳的歌,我们的心都醉了。
陪我们的还有老石的女儿,她是湘大毕业的,专门从事侗文化研究。她说,侗家的“女儿会”类似于北方的相亲会。不同的是,不用报名,不用简历,不用红娘。少男少女尽可放胆到人海中约会去,与姑娘们对歌。也许是前世因缘,一个不经意的对视,一个友善的招手,一个心醉的回眸,爱情的种子就能在阳春三月里悄然播下。
至于侗家的山歌,她告诉我们,古时候侗家人只会讲话,不会唱歌。山鸟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株歌树,众仙采果唱歌,热闹得很。山鸟常常偷听、学唱。山鸟回来也教人们唱,由于山鸟学得不全,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侗家的后生四也,提议上天采歌种,得到了雄鹰、喜鹊和画眉的支持,它们背着四也到了天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天堂的歌采回了侗寨。从此,侗乡处处歌声飞扬。
尽管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千百年来,歌已成为这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饭养身、歌养心”是侗乡流行最广的谚语。
史书上关于侗族音乐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侗族大歌”见于明代史册,迄今已逾五百年。
侗族民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其丰富。侗族村寨之间,均有成套代表各寨寨名的、不同风格的男声女声多声部合唱,称之为男声或女声侗族大歌,在多声部民族合唱中独树一帜,较奥地利、欧洲、非洲的多声部民歌更胜一筹,可与闻名于世的俄罗斯民歌相媲美。因此,侗族大歌颇受海内外音乐专业人士瞩目,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此外,《芦笙舞》也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这一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气氛热烈欢快,已成为由青年男女参加的《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
我离开通道已二十余年,梦里仍不时闪现出侗乡的山、水和人。前些时,年逾六旬的老石打来电话,说这些年通道的变化大着呢,邀我回去看看。
多情的侗寨,热闹的三月。是夜,色彩斑斓的侗寨再入梦来。木楼上,鼓楼坪,双双对对,倩影幢幢,笛声悠扬,歌声柔婉,久久萦回在梦中。

【作者简介】李现森(男),河南嵩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在部队服役26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发表新闻作品100余万字,现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宣传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从火热军营投身地方经济大潮,笔耕不止,出版新闻作品集《雪落有声》《人大服务人民的洛阳实践》、长篇报告文学《前进,向前进》、散文集《我的乡村,我的根》等,其中有14篇新闻作品获河南人大新闻奖,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