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创作的起点:角色人格设定

2021-03-18 17:26 作者:壹陆柒  | 我要投稿

前言

虽然说创作本身是无限的、自由的,但碍于大部分尤其是新手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们需要一套体系来规范创作者的创作行为,进而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概述

在一段剧情中,角色是剧情的基本单位,而角色行为是剧情的基本组成要素,对于角色性格的设定则是角色所有行为的根本依据。

角色设定——角色行为——组成剧情

只有理顺这条逻辑,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控制人物的走向。

故而角色设定是讲故事的起点,后续的一切都将从这里出发,可以说是先有了鲜活的角色才可能会产生精彩的故事,角色设定的重要性言尽于此。

对于并不擅长构思出稳定性格的角色的创作新手,我们通常会用一个九宫格来对所有人物的性格进行概括:


性格/态度            秩序           中立           混沌


善良               秩序善良     中立善良     混沌善良


中立               秩序中立     绝对中立     混沌中立


邪恶               秩序邪恶     中立邪恶     混沌邪恶

手机版参考此图


这个性格体系算是本人结合前人留下的内容自己再次理解过后总结出的,和百度之类的解释有所冲突,但本体系本人自以为是自洽的,希望有兴趣的笔友能够独立的理解此体系。

哲学上有三大关系:既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分别从三个维度全方位的定位了每一个人类个体的人格。我们可以用这个角度对这组九宫格的概念进行解释。

对于角色横轴——秩序混沌——可以理解为主要描述的是角色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而纵轴——善良邪恶——可以说成是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而剩下的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会细化到对于每一种特定人格的解读中去具体讲解。而下文我们将首先对横轴与纵轴所提出的的两大概念(混沌秩序、善良邪恶)先进行比较具体的讲解。



首先说横轴(秩序混沌):一个角色亦秩序或混沌与否,取决于角色对于其所在环境的认可程度,既角色与环境的关系。

角色越是认可自己所处的环境,则其秩序程度越高;反之角色越是质疑自己所处的环境,则其混沌程度越高。 

所谓环境,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泛指世间的一切角色所处世界或时代背景下的一切的道德、法律、血缘、契约、风俗习惯……等所有能够形成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稳定集体关系的概念。从这种更加具体一些的角度解释,一个人越是遵守法律、重视血脉、履行约定、维护传统,则其秩序程度越高;反之一个人越是藐视法律、蔑视血缘、失信违约、离经叛道,那么他的混沌程度越高。


举个秩序的例子:《权游》中山姆的父亲塔利,劳伯讨伐疯王时唯一让其吃瘪的将领,女王之战中瑟曦的统帅,这个角色就是秩序度极高的代表。塔利虽然在个人情感上既不喜欢疯王也不喜欢瑟曦,但为了坚守自己作为维斯特洛贵族的荣誉,依然愿意为了王权而奋战。从他反对山姆的野人女友、宁死不愿臣服丹妮莉丝的强权——这些行为都是基于其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既秩序化的人物设定建立的。

再举个混沌的例子:《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角色,就是非常典型的混沌型人格。他不相信爱情、亲情、友情等任何形式的情感纽带,也反感法律、政府等一切组织形式。只要有足够糟糕的一天任何人都会变成疯子——这就是小丑的人生哲学,也是他对于外部环境的态度。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事物,故而他敌视整个世界。


看过这例子后我们就能多少得出一个结论:秩序混沌的程度强弱是一个角色所有行为基本准则,是角色做出的所有选择的根源所在

说完这些,对于角色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判定方法已经基本叙述完整了,接下我会通过解释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结合实例来加深我们对于秩序与混沌这则概念的理解。

我们来设定一个例子:有个孩子他的父亲是个混蛋,年幼时被抛弃,长大后见到其父后对其憎恨依旧——面对这样的父亲,秩序型人格和混沌型人格会做出怎样不同的选择呢?

我下过定义,秩序混沌的区别取决于角色对于外在环境的认同程度,“家庭亲情”显然就是一种“外在环境”,秩序型人格会因为缺乏亲情而愈发渴望亲情;而混沌型人格会因为缺乏亲情进而对亲情失望、进而全盘否定亲情。

那么更进一步,具体上两种人格会分别作出怎样的选择呢?我们要知道秩序和混沌与否决定的是角色对于环境的看法——也就是小孩对于亲情的看法,而并不能定位小孩对于他父亲的态度(角色与角色的关系)。

所以在单纯的横轴定位下,秩序型人格肯定会试图建立起新的亲情关系,但这个亲情关系可能是与其父亲、但也有可能是与其他角色(与恋人建立夫妻关系,与其他小孩建立收养父子关系、与其他老人建立义父义子关系等等)所建立的,总之秩序型人格肯定会试图重新建立亲情、建立一种秩序(有一定依据集体性结构),这都是源于秩序型角色对于亲情的认同感。

混沌型人格就不会对亲情关系产生任何的留恋,反而会试图通过某种手段彻底的斩断自己与任何跟亲情扯得上边的关系痕迹(与其父彻底断绝父子关系、远走异地彻底远离其父亲、杀害其父亲等手段本质都能体现出混沌的性格所在),并且以后也绝对不会建立起家庭等任何类似亲情的集体。而这就是源于混沌型人格对于外在环境(亲情)的绝对不信任,导致对环境的绝对否定。

还有一种情况,通常作品中的“环境”更多时候是表现为一个既成秩序体系,也就是国家(鲁路修的布里塔尼亚帝国)、一个集体(灵笼的灯塔系统)。这时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上我们很容易认为国家集体的维护者秩序型人格,而国家集体的反抗者们就都是混沌型人格,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记住,区分一个角色是混沌还是秩序型人格并不是看角色的立场,而是要看角色对于外在环境的信任程度。

故而

道理很简单,维护一个体系肯定是因为信赖这个体系,但反对一个体系则有可能是厌弃体系本身、也有可能是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而后者不仅不是混沌型人格,反而是彻底的秩序型人格。混沌型反抗者更像是恐怖分子,希望看到的是秩序本身的崩坏;而秩序性反抗者更像是革命家,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好的秩序建立

以《叛逆的鲁路修》为例,同属反抗军黑色骑士团的藤堂镜志朗和迪特哈尔就分属秩序型反抗者混沌型反抗者。藤堂镜志朗是为了解放日本、建立起一个对抗布里塔尼亚的体系而奋斗;而对迪特哈尔来说一切既成体系都是“老旧素材”,故而他会永远的追求耀眼的反抗者。藤堂镜志朗是标准的秩序反抗者,而迪特哈尔则是纯粹的混沌型反抗者。

接下来解释横轴(善良邪恶):一个角色善良或邪恶与否,取决于其其他人重视程度。既面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更简单的理解为是否具有同理心。这种性格倾向通常会成为角色行为直接目的动机

这个应该比纵轴(秩序混沌)更容易理解一些,善良的角色会非常重视他人的感受,而邪恶的角色对他人则完全不在乎甚至会平白无故的对与自己不相干的陌生人产生恶意

这里需要区分清楚一个容易混淆的点:角色对于已经同自身构成了某种关系的角色的态度并不能纯粹的体现出这个角色的性格倾向。换个直白点的说法就是:某人一刀砍死杀父仇人不能说明这个人一定是邪恶的,刚死了孩子女人收养路边的弃婴也不能说明这个女人一定是善良的。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或者动机

依旧举例:《石纪元》的主角石神千空,励志在世界末日通过科学的手段无差别的拯救所有人类,甚至面对狮子王司建立的敌对势力也全力避免杀伤。众所周知,角色的决定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动机综合在一起后产生的,而千空仅仅靠善良倾向度这一项动机就能做出如此艰难的决定,可见千空这个角色的善良倾向度已经高到了圣母的地步。

《JOJO的奇妙冒险 不灭钻石》中的反派吉良吉影就是典型的邪恶型人格,他对长有美丽手掌的女性有着无法忍耐的弑杀欲望,吉良吉影无法控制自己的杀戮欲望就像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指甲生长一样。虽然吉良吉影并不是茫无目的的杀戮而只是针对手掌美丽的女性,但“手漂亮”这条标准显然不符合普遍理性认为的、值得产生敌意的范畴,故而吉良吉影的恶意可以认为是毫无根据、凭空产生的恶意


其实如果更加机械一点的理解,这种角色性格的设定很像当下很火的《鬼谷八荒》的角色性格系统,根据角色的性格他们会对遇到的事件进行属于自己的判断进而做出选择。

当然了实际的剧本创作中的角色设计要更加复杂和细致一些,关于横纵两轴的基本概念已经阐述完毕,以后的章节我会对每种性格做出具体详细的解释。

相关章节传送列表施工中:


秩序善良


秩序中立


秩序邪恶


中立善良


绝对中立


中立邪恶


混沌善良


混沌中立


混沌邪恶


文学创作的起点:角色人格设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