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战争4》法国将领介绍(25):塞巴斯蒂亚尼

↑《欧陆战争4》中的塞巴斯蒂亚尼。
↑《塞巴斯蒂亚尼元帅的肖像》[温德尔哈尔特(德语:Franz Xaver Winterhalter;1805年4月20日-1873年7月8日)于1841年作]。这幅画以伊斯坦布尔海峡和阿亚索菲亚大教堂为背景,因为塞巴斯蒂亚尼曾于1806年至1808年间担任法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 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法语:Horace François Bastien Sébastiani de La Porta;科西嘉语:Oraziu Francescu Bastianu Sebastiani di A Porta;1771年11月11日-1851年7月20日)是一位法国将军、外交官和政治家,曾于七月王朝时期担任海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国务大臣。
↑法兰西帝国伯爵。 塞巴斯蒂亚尼年轻时进入法国革命军服役,在成为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的支持者之前,他在军中一路晋升。塞巴斯蒂亚尼担任法国执政府驻黎凡特特使,特别起草了重新征服奥斯曼帝国埃及省的作战计划,后来他担任法兰西第一帝国驻高门大使。在担任法国驻高门大使期间,他试图提升法国的影响力,并在多瑙河公国境内煽动亲俄活动,从而导致了第七次俄土战争[英语:Russo-Turkish War (1806–1812)]的爆发。1807年,在达达尼尔行动(英语:Dardanelles operation)期间,塞巴斯蒂亚尼组织了对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作。塞利姆三世(英语:Selim III bin Mustafa;拉丁化奥斯曼土耳其语: Selim-i sâlis; 土耳其语: III. Selim; 1761年12月24日-1808年7月28日)被废黜之后,法国迫于英国的压力而召回了塞巴斯蒂亚尼,此后,他参加了半岛战争(英语:Peninsular War),并驻留于阿尔罕布拉宫内;他还参加了俄法战争(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见证了法军的失败;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Sixth Coalition)期间,他负责率军保卫香槟大区。 塞巴斯蒂亚尼宣誓效忠于波旁王朝,但他却在百日王朝时期(英语:Hundred Days)加入了拿破仑的部队,并于1815年首次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国王路易十八(法语:Louis XVIII Stanislas Xavier de France;西班牙语:Luis XVIII Estanislao Javier de Francia;葡萄牙语:Luís XVIII Estanislau Xavier da França;意大利语:Luigi XVIII Stanislao Saverio di Borbone-Francia;荷兰语:Lodewijk XVIII Stanislaus Xaverius van Frankrijk;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复辟之后,他曾短暂流亡。他于1819年再次被选为议员,并与左翼政客们坐在一起,支持自由政治,并与由让-巴蒂斯特·德·维莱尔(法语:Jean-Baptiste Guillaume Joseph Marie Anne Séraphin, 1st Count of Villèle;1773年4月14日-1854年3月13日)领导的内阁产生了分歧。法国七月革命之后,他成为了路易-菲利普(法语:Louis Philippe d'Orléans;1773年10月6日-1850年8月26日)的支持者。塞巴斯蒂亚尼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法国卷入了比利时革命(英语:Belgian Revolution),他拒绝支持十一月起义(英语:November Uprising),对与美国之间的商业纠纷制定了一个有争议的解决方案,并支持法军占领安科纳。后来,他在法国的政府部门内任职,并担任特命全权大使。 1847年,他的女儿——普拉兰女公爵弗朗索瓦丝(法语:Françoise, Duchess de Choiseul-Praslin,本名为Françoise Altarice Rosalba Sébastiani,昵称为“Fanny”;1807年4月14日-1847年8月17日)被谋杀,间接引发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 早年生活
塞巴斯蒂亚尼出生于拉波尔塔(位于科西嘉岛),他的父亲是一个裁缝,也是一个有钱的工匠。他是路易·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塔(是一位罗马天主教会教士,后来成为了天主教阿雅克肖教区主教;法语:Louis Sébastiani de La Porta;1745年3月14日-1831年12月9日)的侄子,而且他的家族很可能是波拿巴家族的远亲。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有一个弟弟,名叫蒂伯斯(法语:Jean André Tiburce, viscount Sébastiani de La Porta;1786年3月21日-1871年9月16日),后来成为了一名旅长。他最初被父母指定从事宗教方面的工业,但是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于1792年参军入伍。塞巴斯蒂亚尼被短暂地派往卡萨布兰卡,担任拉斐尔·卡多纳伯爵(意大利语:Raffaele Cadorna;生卒年不详)的秘书;塞巴斯蒂亚尼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战争(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包括1793年的科西嘉岛战役、1794年-1797年的阿尔卑斯山战役以及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英语:Battle of Marengo)。他曾是第9龙骑兵团的一名军官,于1799年被晋升为上校。
↑《1793年,时任轻装步兵中尉的塞巴斯蒂亚尼》[让-巴蒂斯特·保兰·格林(法语:Jean-Baptiste Paulin Guérin;1783年3月25日-1855年1月19日)于1835年作] 塞巴斯蒂亚尼成为了吕西安·波拿巴(法语:Lucien Bonaparte;意大利语:Luciano Buonaparte;1775年5月21日-1840年6月29日)的随从,支持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并于1799年11月9日积极地参加了雾月政变。1802年,执政府派遣他前往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埃及省和黎凡特地区其他地方执行第一次外交任务。他的第一次外交行动是解决瑞典与的黎波里(是一个巴巴里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获得后者同意承认意大利共和国的承诺。 到埃及执行任务和1805年战役
1798年,法军入侵埃及(英语:French campaign in Egypt and Syria)之后,塞巴斯蒂亚尼与英军指挥官进行了谈判,要求他们遵守新签订的《亚眠和约》,并撤出亚历山大港;之后,他在开罗会见了奥斯曼帝国的官员,但没能在他们和反叛的贝伊们之间进行调停。1802年底,他来到阿卡,并与当地的帕夏进行了谈判,签署了一项贸易协议。 在此期间,塞巴斯蒂亚尼认为,尽管远征埃及的军事行动失败了,但是法国可以再次建立对该地区的控制。他于1803年1月30日在《世界箴言报》上发表了一篇报告,公开了这一观点,这对英国和俄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由于英国在马耳他长期驻军,再加上英国亨利·阿丁顿(英语:Henry Addington;1757年5月30日-1844年2月15日)内阁曾表示:只要法国有入侵埃及的计划,英国军队就会继续驻扎在马耳他,所以塞巴斯蒂亚尼的这一观点可能有助于缓和法国和埃及之间的关系。 回到法国之后,他负责管理位于维莱讷河河口(位于莫尔比昂省)与布雷斯特之间的沿海地带的事务,在此之前,1804年,他被派往维也纳,在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 Josef Karl;1768年2月12日-1835年3月2日)那里执行短期外交任务。他于1803年被晋升为准将,并在乌尔姆之战(英语:Battle of Ulm)期间负责指挥大军团部队。在指挥部队成功地对金茨堡发动了进攻之后,塞巴斯蒂亚尼于1805年率军跟随奥地利军队进入了摩拉维亚,同年,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英语:Battle of Austerlitz)中负伤,此后,他被晋升为师团将军。 被派往塞利姆三世身边担任特使
↑奥斯曼帝国新月勋章。 他于1806年4月12日被任命为法国驻高门大使,并于8月10日正式上任,他试图说服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禁止英国海军军舰通过达达尼尔海峡。根据《两世界杂志》于1833年发表的一篇传记文,塞巴斯蒂亚尼面临着来自于几乎所有反法国家的外交使团的敌意——他们的舆论受到了俄国安德烈·雅科夫列维奇·巴德伯格伯爵(俄语:Андрей Яковлевич Будберг;拉丁化俄语:Andrey Yakovlevich Budberg;德语:Andreas Eberhard Freiherr von Budberg-Bönninghausen;1750年8月10日-1812年9月1日)和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查尔斯·阿巴斯诺特(英语:Charles Arbuthnot;1767年3月14日-1850年8月18日)的影响。这篇文章还声称:“法国使节的盟友只有来自于西班牙和荷兰的使节。”为了争取奥斯曼帝国对拿破仑的支持,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印刷厂,并出版了被翻译成奥斯曼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法国文学作品。 塞巴斯蒂亚尼提醒奥斯曼帝国政府注意瓦拉吉亚境内的反奥斯曼帝国阴谋[该阴谋形成于瓦拉吉亚国王康斯坦丁·伊普西兰蒂(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Υψηλάντης;拉丁化希腊语:Konstantinos Ypsilantis;罗马尼亚语:Constantin Ipsilanti;英语:Constantine Ypsilantis;1760年-1816年6月24日)周围,同时摩尔达维亚国王亚历山大·莫鲁西斯(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Μουρούζης;罗马尼亚语:Alexandru Moruzi;英语:Alexander Mourouzis;1750年或1760年-1816年)也采取了可疑的政策],在此之后,他又说服奥斯曼帝国政府采取反俄立场。根据瓦拉吉亚贵族传记作家和政治家扬·吉卡(罗马尼亚语:Ion Ghica;1816年8月12日-1897年5月7日)的说法,塞利姆三世“听取了塞巴斯蒂亚尼将军的建议,后者试图让他站在拿破仑一边”,并且看到了伊普西兰蒂与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英语:First Serbian Uprising)之间的联系: “他察觉到(伊普西兰蒂)站在俄国人那一边,并与维丁总督帕兹万特奥卢(英语:Osman Pazvantoğlu;1758年-1807年1月27日)和塞尔维亚人首领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塞尔维亚语:Đorđe Petrović;西里尔化塞尔维亚语:Ђорђе Петровић;1768年11月16日-1817年7月26日)达成了谅解,他们两人都背叛了高门。”
当俄国政府认为废黜伊普西兰蒂的行为违反了《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和《雅西和约》的时候,冲突本身就开始了。当俄国安德烈·雅科夫列维奇·巴德伯格伯爵和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查尔斯·阿巴斯诺特准备离开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高门召开会议,恢复了伊普西兰蒂和莫鲁西斯的王位。尽管如此,伊万·米赫尔松将军(俄语: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Михельсо́н;拉丁化俄语:Iván Ivánovich Mikhelʹson;德语:Johann von Michelsohnen;1740年5月3日-1807年8月17白)和米哈伊尔·米洛拉德维伯爵(俄语: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Милора́дович;西里尔化塞尔维亚语:Михаил Андрејевић Милорадовић;拉丁化塞尔维亚语:Mihail Andrejević Miloradović;英语:Mikhail Andreyevich Miloradovich;1771年10月12日-1825年12月27日)还是率领俄国军队进入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吉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伊普西兰蒂国王此前曾逃到俄军营地,他的盟友们曾一度以为他是这两个公国的统治者(就在俄国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吉亚之前);据报道,法国驻摩尔达维亚领事夏尔-弗雷德里克·莱因哈德(法语:Charles-Frédéric, comte Reinhard;德语:Karl Friedrich Reinhard;1761年10月2日-1837年12月25日)没有被告知塞巴斯蒂亚尼与塞利姆三世之间的联系,被俄国军队逮捕。这一连串事件的一个主要后果就是:法国操纵了奥斯曼帝国的外交政策。
↑《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的肖像》[菲利普·约瑟夫·塔萨尔特(法语:Philip Joseph Tassaert;1732年-1803年)约于1800年作] 1807年,英土战争[英语:Anglo-Turkish War (1807–1809)]期间,塞巴斯蒂亚尼帮助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君士坦丁堡成功地抵御了英国海军上将达科沃斯(英语:John Thomas Duckworth;1748年2月9日-1817年8月31日)麾下的分舰队的进攻。穆斯林们正在庆祝古尔邦节的时候,英军的炮轰开始了,这引起了恐慌,以塞巴斯蒂亚尼为首的法国军官团很快就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唯一一支拥有组织力的军事力量。约翰·达科沃斯爵士给塞利姆三世写了一封信,要求奥斯曼帝国驱逐法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将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军舰和位于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军事设施全部移交给英国,并授予俄国对瓦拉吉亚和摩尔达维亚的控制权。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派遣了使者,要求塞巴斯蒂亚尼离开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但他却解释道,除非得到塞利姆三世本人的命令,否则他不会这么做。 就在这个事情被讨论的时候,驻扎在安纳托利亚海岸的耶尼切里军团的士兵们被组织了起来,并且武装力量也一度得到了增强,开始对英军的攻击进行回击。塞利姆三世又对塞巴斯蒂亚尼和他的随从们[包括路易·古斯塔夫·勒杜尔塞(法语:Louis Gustave le Doulcet;1764年11月17日-1853年4月3日)、阿尔梅纳侯爵何塞·马丁内斯·德·埃尔瓦斯(西班牙语:José Martínez de Hervás;1760年8月18日-1830年11月3日)和塞巴斯蒂亚尼的秘书佛罗里蒙·德·法伊·德·拉图尔-莫布尔(法语:Just-Pons-Florimond de Faÿ,marquis de La Tour-Maubourg;1781年10月9日-1837年5月23日)]进行了询问,要求他们前往前线(位于托普卡珀皇宫附近)督战、监督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事的建造,并组织军事演习,达科沃斯被迫率领舰队撤退。 1806年,塞巴斯蒂亚尼与弗朗索瓦-亨利·德·弗朗克托·德·夸尼侯爵(法语:François-Henri de Franquetot de Coigny;1737年3月28日-1821年5月19日)唯一的女儿——珍妮-弗朗索瓦丝-安托瓦内特·(芬妮)·弗朗克托·德·夸尼[法语:Jeanne-Françoise-Antoinette (Fanny) Franquetot de Coigny;1778年–1807年4月14日]结婚。1807年4月14日,即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被废黜的几天前,她在君士坦丁堡分娩时去世,并给塞巴斯蒂亚尼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听到她的死讯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派出高门大翻译官向塞巴斯蒂亚尼传达哀悼之情。 被派往穆斯塔法四世(英语:Mustafa IV bin Abdul Hamid;拉丁化奥斯曼土耳其语:Muṣṭafâ-yi râbiʿ;1779年9月8日-1808年11月16日)身边担任特使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在卡巴克希·穆斯塔法(土耳其语:Kabakçı Mustafa;1770年?-1808年7月14日)的领导下,耶尼切里军团发生了叛乱,并取得了成功,终结了法国在外交上的胜利。塞巴斯蒂亚尼与卡巴克希进行了协商,而英国人则寻求君士坦丁堡政府内部各派系的支持——高门大翻译官阿列科·苏特佐斯(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Μ. Σούτσος;拉丁化希腊语:Aleksandros M. Suços;土耳其语:Aleksandros M. Suço;1781年-1807年10月19日)最终将与英国人的计划类似的计划告诉了塞巴斯蒂亚尼。这导致苏特佐斯被斩首——根据扬·吉卡的说法,这一事件导致苏特佐斯家族放弃了对法国的承诺,并开始采取亲俄立场。根据《两世界杂志》上的传记文,塞巴斯蒂亚尼泄露了阿列科·苏特佐斯的私密,他透露了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谈判的许多细节,并且清楚地表明苏特佐斯一直在都在暗中监视他,同时,他也没有尊重法国的保护条例中的承诺。 穆斯塔法四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之后,他打算要求穆斯塔法四世任命一位持亲法态度的帕夏担任巴格达总督,后来,他因为要求御园卫队(被称为“帝国刽子手”)的士兵们降级而引发流言蜚语——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名犯有盗窃罪的罪犯(三人均来自于拉古萨共和国)受到笞跖刑之后,尽管法国于近期吞并了拉古萨共和国并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豁免。由于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塞巴斯蒂亚尼获得了巴格达省的统治权——这是他最想要的,作为回报,他允许御园卫队的士兵们继续留任。 1807年4月,他被法国政府召回,代办法伊·德·拉图尔-莫布尔接替了他的职位。英国政府再次向奥斯曼帝国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也是促使他离开的原因之一。在他离开不久前,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斯塔法四世授予塞巴斯蒂亚尼一级新月勋章,这被解释为减轻英国人计划成功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措施。根据其他人的说法,穆斯塔法四世本人对塞巴斯蒂亚尼的做法和方针非常不满。塞巴斯蒂亚尼回到法国之后,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大鹰级勋章。《两世界杂志》根据拿破仑与塞巴斯蒂亚尼共有的习惯(两人都是科西嘉人)进行了推测: “拿破仑常常对他的将领们所犯的错误视而不见。对于(塞巴斯蒂亚尼的)外交技巧,拿破仑深受其影响,他从东方回来之后,拿破仑立刻就派他去前线打仗,直到自己(于1814年)战败之后才派他去参加谈判。”
半岛战争和1813年战役
↑阿尔罕布拉要塞(位于格拉纳达)。 塞巴斯蒂亚尼被册封为帝国伯爵,半岛战争期间,他负责指挥第四军团,该军团主要参加了雷阿尔城战役(英语:Battle of Ciudad Real)、塔拉韦拉战役(英语:Battle of Talavera)和阿尔莫纳西战役(英语:Battle of Almonacid)。1810年,他率军攻占了利纳雷斯、哈恩、格拉纳达和马拉加。他麾下的部队中有一群士兵是波兰流亡分子,阿尔伯特·格日马瓦(波兰语:Wojciech Grzymała;1793年4月23日-1871年12月16日)也在其中,他曾担任塞巴斯蒂亚尼的参谋,后来因与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语: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的友谊而闻名。 从那时起,塞巴斯蒂亚尼就因缺乏领导才能而声名狼籍:由于多次被敌军发现,他被称为“奇兵将军”,让-巴蒂斯特·德·马尔博(法语:Jean-Baptiste Antoine Marcelin Marbot;1782年8月18日-1854年11月16日)认为他只是以才能平庸而著称。根据1833年版《两世界杂志》上的内容,他也以懒惰而闻名,以至于拿破仑对他也十分愤怒。据同一消息来源称,在塔拉韦拉战役之后,尤其是在阿尔莫纳西战役之后,拿破仑怀疑他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他故意不上报所有的伤亡人数,并且严重地夸大了他的胜利。有人声称,拿破仑在得出结论并且认为这一评估是正确的之后,最终解除了塞巴斯蒂亚尼对第四军团的指挥权。 有消息称塞巴斯蒂亚尼被拿破仑册封为第一任穆尔西亚公爵;根据《两世界杂志》上的内容,西班牙新国王约瑟夫·波拿巴(法语:Joseph-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Giuseppe di Buonaparte;科西嘉语:Ghjuseppe Nabulione Bonaparte;西班牙语:José Napoleón Bonaparte;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获得了该头衔的提名,而拿破仑拒绝将该头衔授予塞巴斯蒂亚尼(这一举动据称是基于塞巴斯蒂亚尼在阿尔莫纳西战役中的行为)。尽管如此,根据报道,塞巴斯蒂亚尼在他参加半岛战争中的其他战役的时候使用了这个头衔。《两世界杂志》称塞巴斯蒂亚尼自己提名自己为“穆尔西亚公爵”,此前,他的部队在洛尔卡取得了一场小小的胜利,根据报道,他推进了一项从游击队手中夺回该地区的计划[该计划被塞巴斯蒂亚尼的上级——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尔特(法语: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放弃]。 根据报道,塞巴斯蒂亚尼在半岛战争期间掠夺了许多罗马天主教修道院。塞巴斯蒂亚尼让自己的部队驻扎在阿尔罕布拉宫内,自己也在那里过着奢华的生活,撤退的时候,他的部队摧毁了宫内的部分防御工事。据说他还对宫内部分区域的损坏负有责任。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英语:Washington Irving;1783年4月3日-1859年11月28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访了西班牙,他写道: “法国人在征服中显著地表现出开明的风格,从而使得摩尔人的这座优美壮观的丰碑获救,没有在极其严重的毁坏荒废中彻底毁灭。房顶得到维修,厅堂和走廊不再受风雨侵蚀,花园有人耕作了,水道得到修复,喷泉再次喷射出水花。西班牙也许要感谢侵略者,因为他们将它最美丽、有趣的历史古迹保存下来。”
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的时候,他在若阿尚·缪拉元帅(法语: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的帐下效力,1812年至1813年,即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Sixth Coalition)期间,他负责指挥一个骑兵师,并在博罗金诺之战(他是第一个率军进入莫斯科的法军指挥官,但是后来他被迫率军撤退,他的部队损失惨重;英语:Battle of Borodino)、包岑会战[英语:Battle of Bautzen (1813)]、吕岑会战[英语:Battle of Lützen (1813)]、莱比锡战役(他在这场战役中负伤;英语:Battle of Leipzig)和哈瑙战役(英语:Battle of Hanau)中成名。在尝试率军攻占科隆之后,他参加了法国东北部战役[英语:Campaign in north-east France (1814)],在香槟行省指挥部队作战,并在香槟沙隆将部队组织了起来。1814年3月,他率军协助友军夺回兰斯,在那里他面对的是伊曼纽尔·德·圣普里斯特(法语:Guillaume Emmanuel Guignard, vicomte de Saint-Priest;俄语:Эммануил Францевич Сен-При;1776年3月4日-1814年3月29日)麾下的俄罗斯帝国陆军部队。 百日王朝时期(英语:Hundred Days)和第二次波旁复辟时期
↑描绘塞巴斯蒂亚尼的漫画,奥诺雷·杜米埃(法语:Honoré-Victorin Daumier;1808年2月26日-1879年2月10日)作。 1814年4月10日,塞巴斯蒂亚尼改变了立场,宣布支持塔列朗(法语: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1754年2月2日-1838年5月17日),并获得了波旁王朝复辟政府的任命,6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授予他圣路易勋章。但是,在听到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归来的消息之后,他就放弃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权,并前往巴黎,与拉瓦莱特伯爵一同组织国民自卫军去协助拿破仑复辟。拿破仑还派他去争取自由派政治家邦雅曼·康斯坦(法语:Henri-Benjamin Constant de Rebecque;1767年10月25日-1830年12月8日)的支持;不久之后,康斯坦参与起草了更为宽松的《帝国宪法附加法》,并对《共和十二年宪法》进行了修改。 百日王朝期间,他受命审查路易十八统治时期通过的法律,并在皮卡第大区将国民自卫军组织了起来。埃纳省进行了选举,塞巴斯蒂亚尼被选为众议院议员。滑铁卢战役(英语:Battle of Waterloo)之后,他投票赞成拿破仑退位,最终他被派去与参加第七次反法同盟的国家进行和谈[代表团成员还有邦雅曼·康斯坦·德·勒贝克、拉法耶特侯爵(法语:Marie-Joseph Paul Yves Roch Gilbert du Motier, Marquis de La Fayette;1757年9月6日-1834年5月20日)、安根森侯爵(法语:Marc-René de Voyer de Paulmy d'Argenson;1771年8月10日-1842年8月18日)和路易·古斯塔夫·勒杜尔塞·德·蓬泰库朗伯爵]。在会谈中,他表示反对波旁王朝的第二次回归。 塞巴斯蒂亚尼在英国呆了一年之后才获准回国(他已经退出现役,并且同意接受半薪)。从1819年开始,在得到了德卡兹公爵(法语:Élie Louis Decazes;1788年9月28日-1860年10月24日)的提拔之后,他成为了众议院的杰出议员,最初,他代表科西嘉省进行发言,并与左派议员们团结在一起。根据《两世界杂志》的评论,他的政治选择不同寻常,根据报道,左派议员们以及温和的保王党人士德卡兹都对此感到震惊。在众议院里,他与马克西米连·塞巴斯蒂安·富瓦(法语:Maximilien Sébastien Foy;1775年2月3日-1825年11月28日)结盟,大力推动了表彰大军团老兵们的功绩的项目的进行;富瓦在进行演讲的时候,他对法国三色旗进行了赞扬,这在保守派议员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1824年法国立法选举期间,他企图在科西嘉岛开展竞选活动,但是该计划却遭到了与让-巴蒂斯特·德·维莱尔的保王党政府政见保持一致的地方当局的挫败,他随后赢得了48票中的1票。1825年底,富瓦将军去世之后,他所在的选区——韦尔万(位于埃纳省)进行了选举,他赢得了200票中的120票,被选为富瓦将军的继任者。 法国七月革命和比利时问题
↑《1830年,议员们宣誓效忠于路易-菲利普》[弗朗索瓦·热拉尔(法语:François Pascal Simon Gérard;1770年5月4日-1837年1月11日)于1836年作]
法国七月革命之后,1830年秋,在弗朗索瓦·基佐(法语: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的名义领导之下,他被任命为海军大臣;在雅克·拉菲特(法语:Jacques Laffitte;1767年10月24日-1844年5月26日)和卡西米尔·皮埃尔·佩里埃(法语:Casimir-Pierre Périer;1777年10月11日-1832年5月16日)的领导之下,他担任外交大臣。法国七月革命期间,他与左派议员们分道扬镳,并发表声明支持查理十世(法语:Charles X Philippe de Bourbon, Count of Artois;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其中有一次,他宣称法国唯一的国旗就是波旁王朝的白色国旗。据说,在七月王朝初期,他与激进的社会团体(“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话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建立了联系,他随后与奥尔良派阵营中的中间派人士进行了政治联合。他与拉菲特、邦雅曼·康斯坦、让-纪尧姆·海德·德·诺伊维尔(法语:Jean-Guillaume, baron Hyde de Neuville;1776年1月24日-1857年5月28日)和阿道夫·梯也尔(法语:Marie Joseph Louis Adolphe Thiers;1797年4月15日-1877年9月3日)等人进行合作,他们在将路易-菲利普推上法国王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塞巴斯蒂亚尼派成为了科西嘉岛内最具影响力的派系,取代了以波佐·迪·博尔戈家族为代表的正统派在科西嘉岛的地位——波佐·迪·博尔戈家族的成员卡洛·安德烈·波佐·迪·博尔戈(法语:Charles-André Pozzo de Borgo;俄语:Карл Осипович Поццо ди Борго;拉丁化俄语:Karl Osipovich Potso di Borgo;1764年3月8日-1842年2月15日)是俄国高级外交官,曾多次与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进行谈判。 比利时革命爆发之后,当时塞巴斯蒂亚尼正在考虑比利时的王位候选人问题,他的任务是削弱对洛伊希滕贝格公爵奥古斯特(法语:Auguste Charles Eugène Napoléon de Beauharnais, Duke of Leuchtenberg;1810年12月9日-1835年3月28日)的支持,以及为内穆尔公爵(法语:Louis Charles Philippe Raphaël d'Orléans,Duke of Nemours;1814年10月25日-1896年6月26日)拉票。内穆尔公爵拒绝接受比利时王位之后,他便将法国对内穆尔公爵的支持转移给了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尔德公爵利奥波德(即后来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法语:Léopold I Georges Christian Frédéric;荷兰语:Leopold I Joris Christiaan Frederik;德语:Leopold I Georg Christian Friedrich;英语:Leopold I George Christian Frederick;1790年12月16日-1865年12月10日),英国也支持利奥波德成为比利时王位候选人,作为交换,利奥波德同意与法国公主路易丝-玛丽(法语:Louise-Marie Thérèse Charlotte Isabelle;1812年4月3日-1850年10月11日)结婚。这一方针被正统派人士视为投降,尤其是让·马克西米连·拉马克(法语:Jean Maximilien Lamarque;1770年7月22日-1832年6月1日),他虽然对法国人与说法语的瓦隆人之间的分离表示遗憾,但是他指控塞巴斯蒂亚尼获得了破坏比利时的防御工事的权利,而没有获得其他国家在比利时问题上的让步,因为“盟国希望留下一种能够不遇到任何障碍就能进入法国的手段”。 当1832年伦敦会议的召开迫使荷兰军队撤离比利时的领土的时候,塞巴斯蒂亚尼表示,热拉尔将军(法语:Étienne Maurice Gérard;1773年4月4日-1852年4月17日)麾下的法国军队将继续留在比利时地区,直到“法国军队进行调动的所有理由将被坚决地讨论,没有任何危险会威胁到我们”。然而,热拉尔在会议结束之前就率军撤退了。当众议院要求塞巴斯蒂亚尼对这件前后矛盾的事情做出回应时,他宣称自己对部队撤退的消息感到“震惊”,将其归咎于英国的压力,并表示“我们是怀着善意进入比利时的;善意是导致我们撤退的原因。” 十一月起义:初期的谈判
↑奥诺雷·杜米埃创作的关于1832年伦敦会议的漫画,法国被描绘成了在其他大国面前很胆小的兔子(波兰则被描绘成了被俄国践踏的女性)。 1830年底,波兰会议王国爆发十一月起义之后,塞巴斯蒂亚尼不顾革命者们的期望,选择避免让他的国家卷入这次事件。俄国军队对起义进行了暴力干预,波兰众议院的一名议员哀叹说,波兰甚至连一个法国信使都还没见到就灭亡了;塞巴斯蒂亚尼对国内出现的与之类似的指责做出了回应,称法国绝不会激怒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一世(俄语: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 Рома́нов;英语:Nicholas I Pavlovich Romanov;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然而,起义爆发一段时间之后,塞巴斯蒂亚尼同情地接待了波兰特使,并确信“与俄国达成友好协议”是可行的。为此,他派人前往圣彼得堡,试图调解波兰革命者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促使双方和解;为了破坏法国与波兰之间的联系,维克多·柯贝(俄语:Князь Ви́ктор Па́влович Кочубе́й;英语:Viktor Pavlovich Kochubey;1768年11月22日-1834年6月15日)政府决定承认七月王朝,在那之前,柯贝政府一直拒绝这样做。1831年1月,在拉法耶特侯爵的压力之下,莫特马尔公爵(法语:Casimir-Louis-Victurnien de Rochechouart de Mortemart;1787年3月20日-1875年1月1日)被派往俄国,寻求达成新的协议——由于革命者决定将尼古拉斯一世从波兰国王的位置上赶下台,他的这次出使变得毫无意义,这反过来又导致了有关各方之间的对峙。 与此同时,据称,塞巴斯蒂亚尼批准了法国驻高门大使阿曼德·夏尔·吉耶米诺(法语:Armand Charles Guilleminot;1774年3月2日-1840年3月14日)的计划,吉耶米诺企图破坏神圣同盟,并强调俄国在波兰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可能会招致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反对。吉耶米诺最终向奥斯曼帝国政府提出支持波兰独立——因此,卡洛·安德烈·波佐·迪·博尔戈正式要求法国外交大臣塞巴斯蒂亚尼将吉耶米诺召回,他最终也同意这么做。 法国历史学家巴泰勒米·奥雷欧(法语:Jean-Barthélemy Hauréau;1812年11月9日-1896年4月29日)指出,塞巴斯蒂亚尼之所以说服扬·齐格蒙特·斯克日内茨基(波兰语:Jan Zygmunt Skrzynecki;1787年2月8日–1860年12月1日)推迟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追求温和路线,以至于后来有人认为塞巴斯蒂亚尼在与俄国政府密谋。他将塞巴斯蒂亚尼定位成了“一个悲惨的角色”,并将他写给波兰人的信件称为“背信弃义的信件”。 十一月起义:余波
↑《华沙秩序井然》[为J.J.格朗德维尔(法语:Jean Ignace Isidore Gérard;1803年9月13日-1847年3月17日)创作于1831年的一幅漫画] 十一月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了,塞巴斯蒂亚尼说出了一句名言: “华沙秩序井然。”
《世界箴言报》并没有逐字陈述这句话的内容,据说是因为它可能会引发流言蜚语。随着塞巴斯蒂亚尼的言论开始自由传播,公众舆论认为这是冷酷无情的表现,1831年12月,J.J.格朗德维尔用它作为一幅漫画的标题,展示了十一月起义被镇压所带来的影响。格朗德维尔的另一幅漫画则描绘了当局暴力镇压支持波兰革命者的示威游行活动的场景,它的标题为《巴黎的公共秩序也很井然》(这两幅漫画一起被出售之后,这名艺术家遭到了审查,他的房子也遭到了警察的搜查)。还有人声称,塞巴斯蒂亚尼说这句话的具体目的是使俄国政府相信法国没有对其军事干预行动进行谴责——据报道,尼古拉斯一世在听到塞巴斯蒂亚尼的这句话之后,俄国便与法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尼古拉斯一世还会见了法国驻俄国大使特雷维索公爵(法语:Adolphe Édouard Casimir Joseph Mortier, 1st Duke of Trévise;1768年2月13日-1835年7月28日)。 后来,他在众议院的议员们面前为自己辩解,法国要是介入波兰问题一定会失败,他还指出,由于距离遥远,再加上位于帕兰加的军事设施规模较小,法军不可能从波罗的海海岸登陆波兰。当他被众议院的议员的追问的时候,他还声称,法国已经设法与俄国达成了共识,即俄国将让波兰维持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正如1814年-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规定的那样。当激进主义出现在欧洲的时候,它反映出了公众的情绪,他还说道: “有些人想把我们拖入一场观点战,将我们扔入一个表面上的联盟(由人民与政府组成);我们问他们,他们有什么权利假装把事情归咎于自己身上或者将向所有人民灌输革命信念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明白他们的目标和秘密想法。这些人的工作是通过破坏外部结构来破坏内部结构。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去回避什么;他们害怕什么,我们就去寻找什么。在没有既定行为准则的情况之下,他们的劝告、他们的恐惧和他们的欢乐足以照亮我们的道路,并且让我们意识到他们想将我们扔进深渊。”
1831年9月,在一次众议院会议上,自由派人士拉法耶特侯爵公开指责拉菲特内阁的成员,尤其是塞巴斯蒂亚尼,指责他们在劝说波兰人推迟对俄国军队的进攻的时候,暗中却怂恿他们(据称,法国承诺在那之后会给予他们正式的支持,后来又放弃了承诺)。拉法耶特侯爵还强调,如果可能的话,法国可以承认波兰独立,尤其是在神圣同盟的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分歧之后。根据卡尔·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的说法,当塞巴斯蒂亚尼为他所在的政府部门进行辩解并强调他并没有向波兰人做出过任何承诺的时候,拉法耶特侯爵向他出示了一封由卡罗尔·克尼亚西耶维茨(波兰语:Karol Otto Kniaziewicz;1762年5月4日-1842年5月9日)署名的信件,落期日期为1830年9月,其中提到了塞巴斯蒂亚尼对他的保证以及呼吁他推迟进攻的事情。《两世界杂志》报道说,外交官塔列朗与塞巴斯蒂亚尼在政治上都坚持独立路线——据报道,他们的秘密文件促成了拉菲特政府的倒台。 佩里埃内阁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和佩里埃总理受到了拉法耶特侯爵的邀请,反对奥地利帝国的反动统治,并允许包括克里斯蒂娜·特里佛齐奥·迪·贝尔吉奥诺索(意大利语:Cristina Trivulzio di Belgiojoso;1808年6月28日-1871年7月5日)在内的正在流亡的意大利烧炭党成员留在法国。拉法耶特侯爵指出,塞巴斯蒂亚尼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努力阻止奥地利扣押正在法国流亡的意大利男性和女性的财产的行为,并努力将已扣押的财产收回。”
1832年2月,塞巴斯蒂亚尼主动向法军下令,命令法军攻占安科纳。《两世界杂志》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举动,并认为这是对奥地利经济利益的一次间接而有效的打击,《两世界杂志》还暗示,一旦法国与奥地利开战,法军将向罗马和的里雅斯特进军。 作为外交大臣,他的最后一次行动是与美国就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时期美国公民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谈判,当时,几艘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在位于欧洲的港口被扣押,法国政府怀疑水手们实际上是在为英国人的商业利益服务。他将法国同意支付的金额定为两千五百万法郎,比最高行政法院和众议院决定支付的金额还多出了一千万法郎,尽管这仍然大大少于美国要求赔偿的金额,但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与此同时,塞巴斯蒂亚尼再婚了,他与埃拉克留斯·格拉蒙公爵(法语:Antoine IX Geneviève Héraclius Agénor de Gramont;1789年7月17日-1855年3月3日)的一个女儿、俄国将领亚历山大·达维多夫伯爵(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Львович Давыдов;英语:Alexandre Lvovitch Davydov;1773年9月22日-1833年)的遗孀阿格莱雅-安吉莉克-加布里埃尔·德·格拉蒙(法语:Aglaé-Angélique-Gabrielle de Gramont;1787年-1842年)结婚。后来,他中风了,这导致他部分身体瘫痪,在此之后,他辞职了,并且去了意大利半岛旅游。他后来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务大臣。 晚年生活
1833年,塞巴斯蒂亚尼被任命为法国驻两西西里王国大使;1835年-1840年,他担任法国驻英国大使。他违背了政府的意愿,拒绝支持穆罕默德·阿里(拉丁化阿拉伯语:Muḥammad ‘Alī Bāshā;土耳其语:Kavalalı Mehmed Ali Paşa;阿尔巴尼亚语:Mehmet Ali Pasha;英语:Muhammad Ali Pasha al-Mas'ud ibn Agha;1769年3月4日-1849年8月2日)的计划,穆罕默德·阿里计划通过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的领土来将他的统治扩展到埃及以外的区域,在此之后,他被政府召回,他的职位由弗朗索瓦·基佐取代。后来,阿道夫·梯也尔指出,他同意塞巴斯蒂亚尼的观点,并将其定义为: “忧虑来临了……看到法国卷入东方问题,并且发现只有它一个国家是这么想的,从那一刻起,我们只能选择割让领土或者为了一件不值得的东西而冒险发动一场世界大战……”
在由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尔特内阁倒台而引发的内阁危机期间,在梯也尔被提名为首相之前,塞巴斯蒂亚尼被认为是下一任法国首相;他未能成功地当选为法国首相的原因是所有的政治阵营都反对他当选,因为他们认为他向路易-菲利普国王卑躬屈膝。 1840年,他被册封为法国元帅,接替了已故的尼古拉·约瑟夫·迈松(法语:Nicolas Joseph Maison;1771年12月19日-1840年2月13日)的职位,并多次代表阿雅克肖在众议院发言。1842年,他被册封为法国贵族。《两世界杂志》的编辑弗朗索瓦·布洛兹(法语:François Buloz;1803年9月20日-1877年1月12日)宣称,1835年4月,蒂伯斯·塞巴斯蒂亚尼子爵卷入了与其他公众人物的激烈争论,因为他的哥哥多次被指控在处理与美国(美国当时是法国的债权国)之间的外交事务的时候损害了法国的利益。在这一事件以及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一些事件中,同样的争论差点升级为决斗。 在基本退出公众视线之后,1847年,他与第一任妻子唯一的女儿——舒瓦瑟尔-普拉兰女公爵芬妮去世,这给他的晚年蒙上了一层阴影。1825年,芬妮与普拉兰公爵夏尔(法语:Charles Laure Hugues Théobald, duc de Choiseul-Praslin;1805年6月29日-1847年8月24日)结婚。这是19世纪最著名的谋杀案之一,女公爵被捅了好几刀,并且身上有明显的被施暴的痕迹。早在她去世之前,芬妮就指责夏尔·德·舒瓦瑟夫-普拉兰欺骗她,并让她和孩子们分开。她的死被认为是普拉兰公爵计划和他们的孩子的女家庭教师私奔的结果。舒瓦瑟夫-普拉兰被逮捕并等待贵族院的审判,他被假释,却于1847年8月24日自杀身亡;在他死前不久,他否认了所有的指控。在公众舆论开始猜测贵族们允许自己的同行自杀,甚至允许舒瓦瑟夫-普拉兰逃跑而不是接受审判之后,这一事件促成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爆发。结果,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之后,尤其是在蒂伯斯·塞巴斯蒂亚尼选择退休回到他的封地奥尔梅塔迪图达之后,塞巴斯蒂亚尼派在科西嘉岛的影响力也被消除了。 四年之后,塞巴斯蒂亚尼在吃早餐的时候突然去世。他的葬礼在巴黎荣军院举行,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总统(即后来的拿破仑三世;法语:Charles Louis Napoléon III Bonaparte;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其他官员参加了葬礼。 后世纪念
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的名字被铭刻在巴黎凯旋门的西方支柱上。巴斯蒂亚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塞巴斯蒂亚尼元帅大街”,以此来纪念他。 1938年,美国女作家瑞秋·菲尔德(英语:Rachel Lyman Field;1894年9月19日-1942年3月15日)的小说《卿何遵命》得到了出版,这部小说讲述了塞巴斯蒂亚尼的女儿被杀的故事。在1940年上映的同名剧情电影里,芭芭拉·欧内尔(英语:Barbara O'Neil;1910年7月17日-1980年9月3日)饰演芬妮,夏尔·博耶(法语:Charles Boyer;1899年8月28日-1978年8月26日)饰演德·舒瓦瑟夫-普拉兰,贝蒂·戴维斯(英语:Ruth Elizabeth "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1989年10月6日)饰演女家庭教师亨丽埃特·德路兹-德波特(法语:Henriette Deluzy-Desportes;1813年–1875年3月6日)。塞巴斯蒂亚尼是由蒙塔古·拉夫(英语:Harry Montagu Love;1877年3月15日-1943年5月17日)饰演的。 塞巴斯蒂亚尼也是希腊王子米歇尔(希腊语:Μισέλ ντε Γκρες,本名为Πρίγκιπας Μιχαήλ της Ελλάδας και της Δανίας;法语:Michel de Grèce;英语:Prince Michael of Greece and Denmark;1939年1月7日-)的小说《苏丹女眷——宫廷夜幕》的主人公之一,这部小说描述了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都是虚构的)。后来,1989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一部电影,该电影由美国和瑞士联合制作:电影名为《宫廷夜幕》,洛朗·勒杜瓦延(法语:Laurent Le Doyen;1964年11月16日-)饰演塞巴斯蒂亚尼。 荣誉
●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骑士级勋章。 ●比利时利奥波德大绶级勋章。 ●奥斯曼帝国新月大十字骑士级勋章。 ●两西西里王国圣费迪南德和功勋大十字骑士级勋章。 ●希腊救世主大十字骑士级勋章。 ●卢森堡大公国栎树王冠骑士级勋章。 (完) (声明:以上内容是本人从英文维基百科上翻译过来的。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