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华为万人布局激光雷达产业,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jpg

前不久,在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放出一个重磅消息:华为有1万人在造激光雷达。

直接就是1万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jpg。若此言非虚,可以预见激光雷达行业也要变天了。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之眼
顾名思义,激光雷达(LiDAR)就是通过激光探测周围物体的器件,它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历史要比智能手机久得多,只不过近些年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也开始被行业内外所关注。
目前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激光雷达多为TOF(时间飞行法)雷达,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雷达激光器发出一束激光,经物体反射后再由接收器接收到,即可得到发出与接收的时间差,而光速是一定的,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那么,如果一个雷达可以同时发出多束激光,并使之旋转起来,就可以实时探测到周围物体,甚至生成点云,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实时建模。这种雷达则被称为多线束机械激光雷达。

我们知道,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车辆“知道”附近有什么,才能正确做出决策。激光雷达与传统雷达(如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以及摄像头一样,都是车辆进行环境感知的一个渠道。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谷歌自动驾驶小车,头顶上的黑色物件就是一颗64线的机械激光雷达。

与传统雷达与摄像头相比,激光雷达有着几个极为重要的特性:三维、全向、精准。
如上文所说,机械激光雷达通过旋转可以实现360度的环境感知,而目前车上常用的雷达或摄像头,往往只能负责一个扇面,要实现车周的整体感知往往需要多个雷达或摄像头,这就还涉及到一个多传感器融合的问题。
多线束激光雷达通过调整不同线束的发射角度,即可检测到不同高度的物体,进一步还可生成点云,与传统雷达和摄像头相比,可以说采集到的的原始数据就是三维的,数据密度要高得多。

同时,由于激光探测的特性,激光雷达在探测精度和探测距离上也拥有显著优势,这又是摄像头或者传统雷达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激光雷达将是高级自动驾驶汽车中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
高成本,让车企望而却步
激光雷达一系列的显著优势都凸显了其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地位,但事实是,在自动驾驶技术大范围落地的今天,也仅有奥迪一家在量产车上搭载了激光雷达。
因为激光雷达太贵了。
此前激光雷达多用于专业领域,如军事、气象、测绘等等,需求面窄、产量小,价格自然很高。实际上,在2016年之前,世界上仅有一家企业Velodyne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用激光雷达的量产。

前文提起的谷歌无人车,它头顶上那个其貌不扬的64线雷达来自Velodyne,在当时,它的价格为6万美元,单就这颗雷达的价格就已经超过了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汽车。
如此昂贵的价格,直接应用于量产车上是不现实的,绝大多数车企采购激光雷达多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而像特斯拉,甚至早早就表示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不需要激光雷达”也足够安全,但随后的几起事故仿佛又在打马一龙的脸。

如今,激光雷达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前不久沃尔沃集团CTO在一次发言中表示“激光雷达的应用是汽车迈向全自动驾驶的关键一步”,L4级自动驾驶的车辆一定要使用激光雷达。
需求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如Quanergy、Innovusion、禾赛科技、擂神智能等等,纷纷推出了面向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产品,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
遗憾的是,目前这些公司的产品在性能上依然与Velodyne存在差距,尤其是高精度的高线束产品。同时,即便市场中的选择多了起来,但激光雷达的价格依然没有被压到说得上“美丽”的价格,LiDAR上量产车遥遥无期,市场潜力仍未开始释放。
ICT加持,毅然万人入局
一般认为,华为是一家典型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而如今华为大手一挥万人进场汽车零部件市场,底气何在?
其实,自动驾驶系统所仰仗的诸多传感器,与ICT是同源的。
例如,毫米波雷达是利用波长为1~10mm的毫米波采用ToF技术进行探测的,而华为所推出的5G基带芯片巴龙5000也支持26GHz和28GHz频段的毫米波通信,可以说华为对毫米波并不陌生。
而在激光雷达方面,前文讲过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ToF,而这项技术在华为的许多产品中早已应用。如华为P30 Pro手机中,就搭载了一颗红外发射器和ToF镜头,通过测量红外光线反射时差来计算物体景深的传感器,可以优化手机拍摄的背景虚化效果。

根据王军的说法,华为在武汉的光电技术研究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该中心有员工万名,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 100 线的激光雷达。并且在未来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 1390 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 695 元人民币)。
而毫米波方面,华为也没忘记自己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计划用更高级的5G技术来制造毫米波雷达,进而大幅提升毫米波雷达的性能,甚至让其达到32线激光雷达的性能,而价格又远低于激光雷达。

可以说,华为进军汽车传感器行业,是有备而来。
不造车,做更智能的“博世”
关于华为造不造车,此前业内一直有讨论。但后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明确表态:华为不造车,只是为造车领域赋予生命。
从当时来看,任正非这番话还有点让人捉摸不透,许多人以为,华为是要在5G上发力,主要征战未来汽车的网联化。
但如今,华为的万人布局已经将目的表现的很直白了:剑指Tier1,做智能汽车领域的“博世”。

传统汽车行业,构建汽车的是轮胎、变速箱、ESP、ECU、汽车电瓶、制动系统……无论奔驰、宝马、还是奥迪,背后都不乏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的身影。
而未来的汽车行业,构建汽车的将是电池、电机、自动驾驶芯片、雷达、摄像头、LiDAR等核心,而特斯拉、蔚来、甚至是小鹏等品牌身后,又将是谁呢?或许是一个更智能的“博世”吧。
当然,更可能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