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第十三期 回洛仓刻铭砖 文案整理

2020-06-23 07:38 作者:比巴卜泡泡泡  | 我要投稿

本文正文内容及图片均来自《如果国宝会说话》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13. 回洛仓刻铭砖

                                     —  天下粮仓

回洛仓刻铭砖|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太仓署 新都仓 回洛城北竖街东第五行 纳丁粟贡米 分别来自八个县 附四级受领官吏姓名 大业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大业元年隋炀帝迁新都 洛阳 开始疏浚自然河流 与历代开凿的河道 修建大运河 将富饶的华北平原 和东南沿海的物资 运往洛阳 第二年十二月 在洛阳城北 置回洛仓 农业时代 用粮食 纺织品等实物缴税 各州县的正仓 收取百姓赋税的粮食 

「收荥阳郡贡米壹万贰仟 新郑县来的漕船到了 我是汜水县典刘信……」

大运河沿线的粮食 由漕运汇集到洛阳 回洛仓被推测为 隋代的国家粮仓 太仓 1000多年里 粮仓已经装满历史的尘埃 考古工作者清理近千层淤土 找到了隋代粮仓的构造 夯实的基槽内围 挖出圆缸形仓窖 将仓壁土层拍打结实 火烤 完全干燥后 铺青膏泥防渗层 再铺木板 竹席 这样储存的粮食不易受潮发霉 粟能保存9年 这座仓窖 储存粟米约275吨 各级12位经手人 都留有姓名 以备责察 连同这座仓窖位置 粮食品种 储存的日期 总数量和分别的来源 全都刻在一块砖上 封存在大地之下 待到取粮时 取出核查 而后废弃 在这关联着万顷良田的粮仓 每一粒米都有来处和去处

回洛仓约有700座仓窖 间距10米 东西成排 南北成行 中间十字形道路 分割四块区域 仓窖区东西各有一个 中间由署衙管理区域隔断 技术上 回洛仓几近完美 然而战略上却存在致命缺陷 它建在洛阳城的城墙之外 战乱时期 巨量粮食 必是争夺重点 唐人总结了这一弱点 于洛阳城内 紧邻宫城的含嘉仓储粮 规模超过400座窑 到宋代仍有使用 含嘉仓160号窖 1971年发掘时仓底有粟 虽已炭化 但有机质成分超过50% 考古学家把这归功于 粮窖设计的科学 这堆炭化的粟 当年存放时应是一满窖 约250吨 约合近千年农民一年产量 数千人一年口粮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  《忆昔二首》)

唐天宝八载 含嘉仓粮食储量 占全国官仓的46% 隋唐东都 神都洛阳 含嘉仓行使太仓的职责 赋税以实物缴纳 俸禄也以实物发放 全国官吏的俸禄 都出自各地粮仓 深埋地下的粮仓 收储转运系统 奠定了都城安定 国家运行的基础 支撑起地上那一片繁华

      正文完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第十三期 回洛仓刻铭砖 文案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