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别录主任:溶血性贫血有没有必要切脾?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过多地破坏而发生的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等。溶血性贫血的常见治疗多采用输血、糖皮质激素等,长期用药维持的治疗,往往让很多患者对此病“有苦难言”。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部分患者会感觉这些治疗手段都已经没有效果或是病情改善甚微,于是纷纷选择了脾切除治疗。
在上期内容当中,我们认识了脾脏这个器官,了解了它的功能以及脾脏肿大的影响。那么脾切除真的会有效吗?溶血性贫血患者到底要不要切脾治疗呢?

为什么要切脾?
溶血性贫血有多种临床分类方法,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按溶血的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溶血性贫血都可以切脾,脾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脾切除治疗,终其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切除脾脏有可能阻止红细胞被破坏。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因为体内的红细胞与正常的红细胞存在差异,不能被自身抗体识别,而被机体视为外来的抗原。这时,脾脏就会产生大量的免疫细胞来破坏这些异常的红细胞,进而导致出现脾大的现象。如果切除脾脏,则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或改善病情的继续发展,但目前并不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为什么切脾不作为首选治疗?
虽然随着腹腔镜技术和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脾切除术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是脾切除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
● 手术的最终疗效无法预测;
● 存在血栓事件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 术后有感染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脾切除术一旦发生感染,相关病死率高达50%;
● 贫血程度、肾功能状态、血小板减少等都是切脾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 有研究显示,脾切除术对于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高;
因此,切脾虽然是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方法之一,但切脾绝对不是首选方法!
那么,哪些情况可选择脾切除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以下情况可选择考虑脾切除,但尚无指标能预示脾切除的疗效:
● 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或维持剂量超过 15mg/d(按泼尼松计算);
● 其他禁忌证或不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 AIHA 复发;
● 难治性/重型 AIHA。
综上所述,脾切带来的疗效不是百分百肯定,需权衡利弊谨慎选择。除了脾脏切除外,还有其他的治疗手段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每个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应针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溶血的原因。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遵医嘱选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