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 深层次解读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有三篇出自呐喊的小说,分别是《社戏》《故乡》《孔乙己》,剩下两篇小说我们会在之后讲解,而我个人认为《故乡》是鲁迅的巅峰级别小说。那就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这篇小说吧。 整篇小说共有三个主题:过去美丽的故乡,现今破败不堪的故乡以及“我”所希望的未来的故乡。 1)全文主要表现:过去的故乡。这一点我想大家在看少年闰土的时候都有所体会,但是,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全文着力打造了“我”与闰土之间的童年真挚情谊,或许只是作者想要抛掉一部分残忍的现实,尽力享受快乐的人生吧。 2)全文最大的艺术冲击力:现在的故乡。虽然全文极力表现过往的故乡,但现在的故乡正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闰土一声老爷,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蕴含着“我”内心多少的失望与感慨;杨二嫂的装腔作势,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无力与自卑,“我”又是多么悲痛与茫然......这一份艺术冲击力,比所谓快乐的过往,要强得多。 3)全文最难以理解的哲学探讨:未来理想中的故乡。大多数初读者往往会不解甚至忽略理想中的故乡,其实这是作者内心的自况:未来的中华文明究竟要怎么走下去呢?是像我一样辛苦展转,像杨二嫂那样辛苦恣睢还是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本应该都有着新的生活啊,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本文还有一个特有的魅力:对于新生力量的刻画:宏儿和水生在文中反复出现,“飞出来”等描写给予了破败的故乡一丝新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鲁迅这里把自己同故乡一起比做了旧的力量,虽是深深的理解,却也是决然地抛掉了自己旧的故乡那个饱含着痛楚的,有着阶级固化,吃人的社会。无法改变的社会,转而开始同新生力量而反思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在走自己的路”,鲁迅在结尾发出了灵魂深处的呐喊:“希望他们不要同我们一样,他们本应该有着新的生活,和我们完全不同的......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下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为中华之思想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