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拍:城市中国系列-城中村漫谈

2023-05-30 15:06 作者:一拍视频  | 我要投稿

      “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百度百科



       这次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走进视频里这片工地,看见这满目疮痍,唏嘘不已。大约一年前来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野蛮生长的迹象。在这里吃到了本地化后的广东肠粉,店家操着安徽口音,手脚麻利极了,软糯的肠粉淋上秘制的剁椒汁儿,加上生菜叶,香辣可口,非常过瘾~

        由于做节目的原因最近有意识的大量看关于都市、乡村问题研究的书和讲座,听项飙老师讲“附近的消失”;看梁鸿老师的“中国在梁庄”,真的是醍醐灌顶,听项老师把一个巨大的城市隐忧,从一个细小角度,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看梁老师在“中国在梁庄”里热切的反思和追问,我真的热泪盈眶,太熟悉了,就是这样的感觉,很真切。慢慢的,我也像他们一样开始生起起对故乡、城市人处境的担忧,反思和关注。     

       我想了很多角度试图切入这片城市里的乡村自留地,一开始准备从经济发展,都市问题,城乡巨变谈起,最后落到每一个城市生活,人的权力和基本的选择权结束,但最终都被我自己一一给否了。一方面我发现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牵扯的面太广,另一方面自己好像还没有成体系的广阔的视野和深度来谈这样的问题,说人话就是知识储备不够,所以最终我还是准备走老路,顺着自我感受这条路子继续写,再夹杂自己不连续的思考,更稳妥些。

       没记错的话,我自己第一次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城中村是在10年前后,那会儿高中艺考,需要报培训班,第一次携巨款来西安报名,找住处,激动又兴奋,前前后后在西安北郊的城中村停留了2个多月;第二次是大学,似乎每一个大学的后面都有一条价格服务极度亲民的吃住玩一条街;再接着就是毕业后,跟同学合租在城中村只有一个小天窗,乌漆嘛黑的民房里。这些年走走停停,经历了从西安离开,回来,再出发,又回来这样的节奏后,再近距离观察西安,才发现记忆里的空间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突然就有种失落感。我相信作为我们经济发展和城市变化的亲历者,大多数如我一样从小地方出来,毕业,找房子,工作的人来说,城中村是很多人毕业的第一站,所以大多数人对城中村的感情都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城中村给了刚毕业经济拮据渴望发展的我们提供了一处落脚之地,留下了很多或美好,或苦涩的记忆;另一方面这里复杂的社会关系,脏乱差的环境又让人想逃离,所以当我偶然踏入这片工地的时候,我就有种想拍下的冲动,这种冲动做“一拍”后,已变成日常,空前的敏感和感性,我喜欢这种状态。

        西安最大的城中村,又称“小香港”,2公里不到的的东西向的街道里,甩开一堆热情揽客的“摩的”师傅,穿过熙攘的人流,走上约摸五六分钟,猛地拐进小巷就到了我租住的7层民房,房子有点像星爷功夫里的场面,只是他逼仄狭长,潮湿又采光极差,这里是我最不喜欢呆的地方,除非睡觉。好在顶层有一个视野开阔又宽敞的阳台,每逢周末我都会在这上面听公开课或者音乐,能呆一整天,我喜欢太阳。

        这里是丰富的,那会儿每到周末就睡到自然醒,第一件事儿是煮上五六个鸡蛋(那会儿疯狂健身),然后快速洗漱完毕,换好健身的衣服,背好包,下了楼就开始沿街寻找今天的口味。十一点左右的街道上,小贩们似乎积攒好了一天的热情,蓄势待发,沿街慢慢走,你会听到葱油饼嚓嚓下锅,拉面在案板上被甩出很有节奏的叭叭声,砂锅在火苗上被烧的嘶嘶直响;路两边也有各色小吃,软糯甜香的甄糕,酸辣爽口的凉皮,冰凉沁脾的冰粉;嗅觉灵敏的人还会闻到空气中混杂的各种味儿,有混在一起的随风飘动的各色饭香,有走过发廊飘出的刺鼻香水味,有疾步的人留下的汗水味儿,一切都真实极了。不需要太久我就会吃完饭,心满意足的走进沿街的一个电梯里,上到三楼,进到一家非常有历史感和氛围的老健身房里,这当时花了我半个多月的实习工资。先跟熟识的人打完招呼,再用目光扫视一下场地,寻一下她,确认完毕后,就坐在阳台的椅子上开始认真消化,刷手机,约摸半小时左右,开始走进场地,热身训练,持续到下午五六点,直到再次感觉到饿为止。那会儿的自己好像特容易满足,也感觉不到生活艰难,年轻消解了一切。

        20年初,循着记忆,骑车又去看过一次,这里已是一片钢铁森林,秩序井然,游荡在新的街头,我极力想寻一点点往日的熟悉~


一拍:城市中国系列-城中村漫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