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四)中医治病的理想境界是“阴平阳秘,其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四)中医治病的理想境界是“阴平阳秘,其治乃治,阴阳平和,其病不生”。其实中医这所以能治病,其深层原理其实就是“中和”,这个“中和”包括人与自然的“中和”,人体自身的“中和”。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中和观”“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 当人体出现种种不和谐时,中医治病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像西医那样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在治病理念上中医也比西医更科学。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凋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疾病初发处于轻浅阶段或疾病处于先兆萌芽状态实施治疗。《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难经•七十七难》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之脏腑的观点,即“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时至今日,《内经》“治未病”理论不断得到发掘和补充,实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内经的“治未病”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层意思即:未病先防,治病萌芽、待衰而刺、既病防变。除《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巨著外,《伤寒论 》中也有不少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论述,尤其是其中的《金匮要略》部分。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告诫人们平时就应该注意“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甘辛”。只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均说明如果能内养正气,外拒风邪,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而西医呢?机械上查不出的病他们就没法治,一个人明明感到不舒服,但是查来查去却查不出什么病,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因为不确定病,所以无法用药,只能让患者再观察观察,这一观察不当紧,一是养病如养虎,把小病养成大病,二是错过了治病于萌芽状态的最好的时候,增加了以后治疗的难度。一个见病治病,让人受尽折磨,一个未病先防,使疾病远离出身心。中西医在治病理念上有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