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章节梳理(1~4)

2023-08-09 22:39 作者:霸气逼格我最强  | 我要投稿

①乡土本色

中国在过去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故农民就是社会的基层。于是乡土色便成为了中国人的名片。中国农民对土地极有依赖性,于是世世代代的人从降生到老去几乎都被捆绑在这片土地上。又由于中国农民实行小农经营、都需临近水源、需要合作和保卫以及土地平等继承等原因,人口一代代累计在同一处,构成了村落——乡土中国的社区单位。村落属于“有机的团结”,即礼俗社会。生活环境的小且熟悉衍射出了基于信任的规矩。但依靠熟悉的生活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极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乡下人在新时代中的不知所措成为了愚的表现。


②文字下乡

乡下人成为愚的代名词最主要是因为文盲。这有两点原因,第一,乡下人没学过文字,第二,学习文字对于乡土社会的意义不大。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而文字的诞生是由于时间与空间对人类接触产生阻碍,本是一种用来弥补无法面对面交流的下策。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由于村落内的人的生活环境相同,乡土社会的语言是比通用语言更复杂而具有针对性的特殊语言。既然有了以表情,动作,语音等多种原料构成的象征体系,共情力更少的通用语言自然就没有必要出现。当然,如今社会在变迁,即使乡土社会的人们也无法再局限于村落。费孝通先生说“等传真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但到目前为止,文字的重要性似乎仍在不断提升。


③再论文字下乡

上文所讲只说了文字在空间方面的不必,本章从时间间隔方面论述。时间之于个人是今昔,之于社会就是世代。无论那种生物,其个体在一生中都在通过反复来学习新的经验,而使人类区别于小鼠的,是使具体情景转化为普遍概念的“词”。“词”对于世代间经验的传递尤为重要。小鼠所能得到的经验不过其一生所经历,而有了“词”,人类所能得到的,是社会共同积累的经验,也就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需要文字的参与。于乡下人而言,最好的学习就是向长者询问。前文已说过,乡土社会是很固定的生活模式,上一代人如何活的,下一代照葫芦画瓢便是。甚至昨天如何活的,往后便都是如此了。乡土社会所蕴含的一切文化,从出生到成人便已被父母倾囊相授了,而后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如此。那么要文字如何呢?每天每年每代都过着重复的生活,硬要逼着人家记录,也只好写“同上”。

然而,还是说,如今时代已不能同年而语。费孝通先生说,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的变化,文字才能下乡。如今口口相传的知识已不再能支撑农业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代了。文字也应该下乡,将新科技,新理念,新道路送进那雄浑的,古老的土地。


④差序格局

我记得有日本人评价中国人是“一个人一条龙,一群人一条虫”,其原理至今才明白,就是中国人对团体和私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外国的团体是泾渭分明的。一个人可以归属于多个集体,而一旦归属,便与集体的利益达成了一致,并遵循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而中国的团体便有些模糊,是以己为中心向外递推的关系圈。这个关系圈内的人相对于中心是不平等的,也随着中心的变化而改变,即常说的世态炎凉。中国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关系圈的递推,只不过我们反着推时,就成了为国可屈天下,为家可屈国等。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说白了,就是不关我事。于是中国人学会了克己,即顺从外界的变化。不过这是一件好事吗?凡事大概有利必有弊。


作业什么的,只要有一个人做过就够了!

还是我,乐于助人的***。不过转眼已经是准高三生了。。。不过改帮大家

的还是要帮!(也请帮我点一下赞谢谢,不图别的,主打一个成就感)

《乡土中国》章节梳理(1~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