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衽现象泛滥,汉服文化复兴或因复古主义夭折?

2021-09-17 16:29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一、第一种情况:

目前的汉服“左衽”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构图,有时是穿法比较随意,有时是自拍镜像问题……自拍的镜像问题,左右翻转了;一种是剪裁制作成左衽,本身设计的目的就是左衽。


因为人们对汉服文化并没有很明确的认知和深入了解,也没有形成普遍的认同,所以在使用和应用过程中,往往比较随意,穿法也没有刻意去区分。


比如这样的现象,也许是随便交叠一下:



比如下图这样的情景,也许是拍摄的时候没有翻转,或者构图需要:



再比如类似这样的就是自拍镜像了:




网友嘉林曾经写过一篇推文,《被人怼了?自拍照右衽变成“左衽”怎么办?》教大家在手机自拍上关闭自动镜像功能,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没有关闭该功能,我们也鼓励大家注意这项细节,修图时尽量翻转过来。


对于无心之失,我们不赞成上纲上线去批判,毕竟这只是镜像问题,并不是故意要去穿成左衽。


二、第二种情况:直接制作左衽“汉服”



这是什么呀?是墓葬品?又或是当代学术考古中的实验品?可是商品标签却打着“汉服”的TAG。




而且,为何被称作汉服?商家也有解释——是复原了历史文物做的衣服而已,是有出土文物支持的,是“不存疑”的汉服。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遵循“出土即不存疑”的理论,用文物成为商品上新的挡箭牌。问题是,这里面哪点体现了文化复兴?不过是COS某个具体的墓主人啊。


如果说因为镜像或者随意性穿着导致的左衽现象,还可以稍微理解的,那么商家在设计制作的环节,就故意做成左衽,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所以我们今天专门来说说为什么最近左衽这么泛滥。


三、缘何汉服不可左衽


为何汉服不可以左衽?这是因为汉服,尤其是现代汉服这一概念自建构之初,就明确了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社会产物,是基于古代汉民族服饰体系的再建构。那么为何要推崇右衽、排斥左衽?因为自周代以来,汉服体系、华夏衣冠语境下的“左衽”代表了负面文化涵义。

《汉书》曰“被发左衽,人而兽心” 1

《晋书》曰“被发左衽,无冠冕之义” 2

宋陆游《秋雨叹》记:“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 3

明王夫之《宋论》记 “当石晋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耻左衽以悲思者” 4

又如唐代明确说:“晋以采择之失,举天下为左衽,宜陛下以为殷鉴。” 5


数千年以来,中国历史典籍乃至东亚汉字圈斑斑记载,华夏精神推崇右衽、排斥左衽,在汉服文化语境中,左衽就是负面的文化涵义,无可置疑。

历史上华夏文明用“左衽”来指称文明沦丧,非同小可,如《宋史》记载:“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挝其口,犹吮血噀之。翼日,自去发为浮屠,金人大怒,遂遇害。” 6

这是用衣冠左衽对生者进行侮辱,视如今人在大众之下被扒下衣裙。


那么历史上,社会各界如何看待左衽呢?

道教认为:“此盖左衽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 7

佛教认为:“忘北辕之仇,甘左衽之辱。” 8

朝鲜番邦认为:“三韩免左衽,九畴复箕范。” 9

就连中国近代革命史,也认为右衽才是中华正统。2010年,刘继兴在《民国大腕》记述:于右任自小受师长启迪,民族思想日益增长,立志反清救国,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10


四、文物有得,为何今人不可以有?


因为汉服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历史之中,在汉服文化语境中,左衽除了是敛服(俗称寿衣)上专用外,还一直是负面文化的象征。如果打着“汉服”TAG设计制作的销售左衽,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想宣传什么文化呢?


图片引自嘉林《左衽吟:华夏衣冠民族精神之管窥》


或许这件衣服的左衽有着特殊背景?

是的,我们再看看这件文物的历史社会背景是什么。从嘉林的《汉服简考》可知,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推崇右衽、排斥左衽:


《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十八年(1385 年)朱元璋颁布《大诰》时就指出蒙元统治对华夏礼仪的破坏之甚:元氏以戎狄入主中国,……辫发左衽,将率而为夷,至元天历之时,虽 称富庶而先王之制荡然矣!……上尝叹曰:华风沦没,彝道倾颓,自即位以来,制礼乐、定法制、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尽复先王之旧, 使民晓然知有礼义。但改衣冠并非一帆风顺,此后至少 60 多年间,仍有孔子像左衽现象而不能禁绝。

永乐八年(1410 年),山东给事中王铎:“济南府长山县等文庙圣贤塑像衣服左衽,此盖前代夷狄之俗,因循未革,宜令天下学官,凡文庙圣贤衣服 冠绘塑不合古制者悉改正从之。”

宣德七年(1432 年),河南彰德府林县训 导杜本上奏说:“本学先师及四配十哲神像,服制俱左衽,宜改正。”皇帝说:“此必前元所制,宜悉正之。”

正统十三年(1448 年)明朝政府下令:“各府州县儒学,孔子像在故元时塑有左衽服者,悉改右衽。”由此看来,受到王法约束更少的民间在更长的时间内仍然穿着左衽,更正过来需要更长时间也就不奇怪了。但明朝士人、官员仍是一以贯之地排斥左衽。

正德十四年(1519 年),监察御史虞守随在批评武宗皇帝时说:“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冠服、礼仪具有定式……”

天启五年(1625 年),户科给事中周洪谟愤 恨指出:“(熊廷弼)致祖宗疆土陷于腥膻,皇上黔黎变为左衽,凡为臣子谁不切齿?腐心日夜图度冀雪耻,除凶以报。”

天启六年(1626 年),明熹宗 朱由校也感慨说:“沃野尽殁腥膻,衣冠化为左衽,……全辽尽陷,每一言念切齿痛心。”都表明左衽从来被视作异族入侵、国土沦丧的标志。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明代的去胡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几代帝王努力的成果,从太祖到永乐到正德等,王朝都在为恢复华夏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也就是说,当时民间还有左衽的穿法,是历史遗留痕迹,明代的社会主流观念、官方思想,都是将左衽拨乱反正为右衽的。从理论上看,任何历史研究都是将二重证据法,乃至多重证据法,都是将文物文献进行互相对照,综合比较而得结论,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历史研究者会宣称仅凭某个文物的现象,就直接得出历史结论——汉服尚左衽?荒谬。


总而言之,这位商家既然不怕晦气,非要去制作违背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精神的墓葬仿品;买家们既然不怕瘆得慌,非要COS明代嘉靖年间无锡地区的一名普通的中老年妇女,那么打上仿“墓葬品”、仿“陪葬品”、“墓葬殓衣仿品”、仿“明代孺人”就足够了。


既然打着“汉服”TAG,宣传汉服文化,结果传递给消费者的居然是这些负面的文化含义,让消费者去穿着这样负面文化含义的衣服,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骂“数典忘祖”,平心而论,不是不安好心,就是不学无术。


五、传承传统文化绝不是复古主义的回光返照


古代存在的就是传统吗?古代存在的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吗?当然不是的。相信但凡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不会把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痕迹不分青红皂白就拿来继承。比如男尊女卑、三跪九叩、辫子小脚等等。


对于当代的汉服文化实践而言,直接将衣服设计、制作成左衽就很过分了——跨越数千年、大量的历史文献不看,明代拨乱反正废左衽的时代背景不管,汉服文化的价值观不理睬,就是逮着一件特例就开始打“汉服”TAG卖衣服,还做出“我是考据文物”的姿态。那么下一步是不是还要再复原一下墓主人的小脚呢?既然这么尊重历史真实,这么考究历史细节,只COS墓主人的衣服,不COS墓主人的小脚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你们这么讨厌左衽,那就去丝博把这件文物烧了呀!为什么要在这里说教。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科学研究和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不是一回事。从来没有一个博物馆宣传过“汉服有左衽,大家快来买呀!”我们不否认历史真实,事实就是事实,但什么是历史价值观呢?这里需要有判断力,到底什么是值得传承的历史价值。


衣服可以任意穿脱,唯有附着在衣服上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以任意改变。


如果有人认为“左衽现象在汉族民间存在过,所以就是自然的、民族的、传统的习俗”,那么是否可以说“自古以来一直都有杀人放火,也是自然的、民族的、传统的习俗”?杀人放火也是历史真实啊,也是一直都存在,那么敢问是否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去继承呢?但凡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知道,对待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今天,我们不是小题大做,不是一个衣服左右方向而已,核心是今天讲的传统文化精神还是个人穿衣爱好?是什么才是我们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文化复兴中,如何面对祖先反复陈述他们对“左衽”“右衽”的鲜明态度?这已经是文化符号的标志。无数列祖列宗说要穿成右衽不算“传统”,商家设计制作成左衽就算“传统”?换句话说,如果要复兴左衽,要COS墓葬品,那是个人行为,自由随意;但是请勿打上“汉服”TAG,打着宣传汉服文化的旗号。


总而言之,目前的确大家对左衽的现象关注度不够,也有很多原因造成左衽现象的泛滥。需要大家共同去注意,尽量在和谐的氛围下,注意和纠正这个细节。


但是无论如何,要设计制作汉服的商家,确实不应该故意去做成左衽,尤其是躲在“考据”的旗号下面,逮着一件具体文物,什么都可以不管,就开始打着“汉服”文化的招牌大肆张扬宣传推广。我们文化复兴不是为挡人财路,而是要摒弃借文化复兴之名行践踏文化底线之实的行径,避免文化复兴沦为封建余晖的回光返照,更是警惕以个人自由主义,让汉服成为复古主义借尸还魂的重要符号。


1.《汉书》卷 94 下,中华书局 1999 年,第 2830 页

2.《晋书》卷 126,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2113-2114 页

3.(宋)陆游:《秋雨叹》,《陆游集·剑南诗稿》卷 15,中华书局 1976 年,第 433 页

4.(明)王夫之:《宋论》卷 2,《船山全书》第 11 册,岳麓书社 1996 年,第 59 页

5.《新唐书》卷 165,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3937 页

6.《宋史》卷 447,中华书局 2000 年,第 10251 页

7.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卷27,中华书局1997年,第29页

8.(清)释道忞撰:《布水台集》,《四库未收书辑刊》5辑第30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页;

9.【朝】郑琢:《安东府摹刊御笔屛风后跋》,郑琢:《药圃集》卷3,《韩国文集丛刊》第39册,第482页上;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http://117.16.255.143/MM_IMG/mm_a_039/mm_a_039_482H.jpg

10.引用自嘉林的《左衽吟:华夏衣冠民族精神之管窥》。


注释:

本文所有引用文献均转引自嘉林的《汉服简考》和《左衽吟:华夏衣冠民族精神之管窥》


作者:浪淘沙

编辑:君止

美工:江舟淮 

审阅:汉服世代

图源:网络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左衽现象泛滥,汉服文化复兴或因复古主义夭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