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改國音字典•教育部訓令 【1920】
據國語統一籌備會函稱,前讀音統一會審定之字音,業經編印《國音字典》一書。查本會規程第四條第一項,為國音字典之校核訂正,是本會對於《國音字典》實負有修訂之責任,因即根據此旨,將此書交由本會審音委員會詳加覆核,悉心修訂,茲已修訂完竣。凡關於此次修正字母、校改字音之理由,及將來重印國音字典時體例之改定,均一一加以說明,印有《國音字典附錄》一小冊,正擬函請大部公布。適見第六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請定北京音為國音,並頒國音字典議決案一件。
讀音統一會審定字典,本以普通音為根據。普通音,即舊日所謂官音。此種官音,即數百年來全國共同遵用之讀書正音,亦即官話所用之音,實具有該案所稱通行全國之資格,取作標準,允為合宜。北京音中,所含官音比較最多,故北京音在國音中,適占極重要之地位。《國音字典》中所注之音,什九以上與北京音不期而暗合者,即以此故。惟北京亦有若干土音,不特與普通音不合,且與北京人讀書之正音不合,此類土音,當然捨棄,自不待言。本會此次修訂《國音字典》,凡遇原來注音有生僻不習者,已各照普通音改注。北京音之合於普通音者,當然在采取之列。至北京一隅之土音,無論行於何地,均為不便者,則斷難曲從。該會所欲定為國音之北京音,當即指北京之官音而言,決非強全國人人共奉北京之土音為國音也。
《國音字典》中對於北京官音,既已盡量采用,是該會所請求者,實際上業已辦到,似可無庸贅議。至於聲調問題,公布注音字母之部令中,僅列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並未指定應以何地之五聲為標準。誠以五聲讀法,因各地風土之異,與語詞語氣之別,而千差萬殊,絕難強令一致。入聲為全國多數區域所具有,未便因北京等處偶然缺乏,遂爾取消。正猶陽平亦為全國多數區域所具有,未便因浙江等處偶然缺乏,遂爾取消也。蓋語音統一,要在使人人咸能發此公共之國音,但求其能通詞達意,彼此共喻而已。至於絕對無殊,則非惟在事勢上有所不能,抑亦在實用上為非必要也。
現在國民學校業已施行國語教育,因之外間對於標準字音需求孔亟。此《國音字典》本為標準字音而作,現經本會修訂完竣,合將《國音字典》及附錄呈上,應請大部迅即公布頒發,并令行各省教育廳及直轄學校。自經此次公布之後,國語讀音悉當依此修正之《國音字典》為準繩,以昭劃一。至語音本隨交通而遞有變遷,法令當順時宜,而漸圖改進。此後本會當廣徵各方面之意見,與發音學、聲韻學、言語學等專家之所討究,俟事勢上有修訂之必要時,再行開會議決。此次編訂字典,釐正讀音,係統一語言之初步,規模粗具,功效易期。仍冀各方面分途研討,共事推行,庶能精益求精,完成國語統一之業等。因前來合亟檢同原書□份,令行該廳,轉知所屬各校,嗣後教授字音,悉以該書為準繩,藉收讀音統一之效。此令。中華民國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