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
劝学诗
宋 · 朱熹
【原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赏析】
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少年时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光易老,青春年华容易逝去,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一转眼就老了,而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做学问、做事业,是无比艰难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因此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年华,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莫让可贵的时光白白地溜走。
用“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来比喻光阴荏苒,岁月易逝,即还没有欣赏完池塘春草春意盎然的美景,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一种树叶飘零的萧索景象了,加强了对时间的紧迫感。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
朱熹自幼喜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18岁中举,第二年(宋高宗18年,1148年)中进士,曾做过地方官,任泉州同安县主薄等职。
庆元初,赵汝愚为相,召朱熹入朝,韩侂胄贬赵汝愚,使人弹劾朱熹十罪,乃落职罢祠,后回福建,从事著作和教育工作,1200年卒,年终71岁。
朱熹早年主张抗金,中年以后转持消极防守。
他广注典籍,对经济、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其学说和著作得到赵昀(理宗)的推崇,从此他的学说成为理学的正统,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他把“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天理”,当作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他要人们“克人欲,存天理”,扑灭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愿望。朱熹这套理论,也完全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朱熹为了提倡理学,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曾创办武夷精舍等书院,还恢复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他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学习方法。他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