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务员热点:科技时政

2021-06-22 11:07 作者:公考小秘书  | 我要投稿

2021 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此次大会是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首个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科技展览。本届大会以“万‘象’需求 全球揭榜”为宗旨,聚焦技术转移供需要素,旨在展示中国企业创新需求,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创新智库汇聚上海,打造全球创新需求集成地。 


2021 年5 月27 日,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由科技日报社主办,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技网联合承办的 2021 全国科技周重大示范活动——MSTA 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6 期正式开讲。本期讲座的主题是“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的伟大抗疫斗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2021年5 月31 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先行先试,发布政企携手打造的“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积极探索运用数据赋能,示范引领“双碳”目标的落地。此次发布的“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全面整合了电力、水务、燃气、政府、社会等多方系统平台数据,以企业能源碳排放量、清洁能源碳减排量、交通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等能源碳排数据为分析对象,为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用能客户提供能源碳监测、能源碳评估及能源碳预测等功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教授顾冬冬团队,提出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激光金属增材制造的整体性概念。日前,相关综述论文发表于《科学》。激光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可满足现代工业对难加工金属构件短周期、高精度、高性能制造的重大需求。但激光增材制造逐点逐域的局部成形特性,决定了工艺过程和成形性能涉及宏观—介观—微观至少6个数量级的跨尺度形性协调。传统增材制造遵循典型的串联式路线,即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实现性能;但因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多因素耦合规律复杂,激光增材制造精确成形要反复试错,造成金属构件高性能目标实现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顾冬冬团队发展了新的材料—结构—工艺—性能一体化“并行模式”,在复杂整体构件内部同步实现多材料设计与布局、多层级结构创新与打印,以主动实现构件的高性能和多功能。 


2021 年6 月3 日0 时17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 02 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风云四号 02 星是我国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首颗业务星,主要应用于我国天气分析和预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风云四号02 星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气象局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72 次飞行。 


2021 年6 月 3 日00 时17 分,作为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卫星,风云四号 B 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至此,我国风云四号 A 星、B 星实现双星在轨、东西布局的业务模式,对确保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按照运行轨道划分,气象卫星可分为绕地球两极运转的极轨气象卫星和相对地球不动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一般来说,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58 万公里,相对地球静止,可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并对同一目标地区进行持续不断的气象观测。 


近日,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加压钻进式竖向掘进机,仅用26 天就完成了国内海上最大直径嵌岩单桩钻孔,刷新了Ⅲ型单桩钻孔纪录。据介绍,该装备最大提升力900 吨,钻孔最大直径可达 10.4 米(国内外主流装备钻孔直径4.7~6 米),并采用智能化钻进控制系统使设备操作更加便捷,实现钻进施工一键启动。其超大扭矩驱动系统可以为快速掘进提供动力支持,在全风化、中风化岩层中,该装备的钻进速度达到20~40毫米/分钟,微风化、弱风化岩层钻进速度可达 10 毫米/分钟,综合能力及钻进速度均领先于目前国内外传统装备。 


我国完成首次翼伞火箭残骸落区控制技术验证。2021 年 6 月 3 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风云四号B 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长三乙火箭飞行任务中,首次完成了我国基于 300 平方米可控翼伞的助推器落区控制飞行搭载验证。助器与芯级分离后,实现了高动态下的卫星导航连续定位,在预定高度执行了各项关键动作,最终,在翼伞的作用下,按预定的归航策略向目标机动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全球采用翼伞控制圆满归航的最重的火箭分离体,试验获取了落区控制系统的全部飞行数据,为后续伞降落区控制技术工程应用,以及火箭残骸落区安全性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截至6月6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工作 23个火星日,开展环境感知、火面移动、科学探测,所有科学载荷设备均已开机工作,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运行在周期 8.2小时的中继轨道,为火星车科学探测提供中继通信。 


2021 年 6 月 5 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北京发布 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入选的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支撑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决策的我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创建;黄金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路径优化关键技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与应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发现“食用蔬菜和作物吸收微塑料的通道与机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区协同防控关键技术;新冠病毒气溶胶采集与监测研究。 


2021 年 6 月 9 日,我国首个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在杭州正式揭牌。当天,由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开发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内的第一批 30项技术成果正式上架。 


2021年6月11日 11时03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北京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海丝二号、仰望一号和太空试验1号天健卫星等 3 颗小卫星。北京三号卫星是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商业遥感卫星项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究,主要用于满足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精细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卫星数据需求,提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供给能力。 


2021 年 6 月 12 日,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合成肽技术成功研制猪圆环病毒疫苗。近期,该校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猪圆环病毒2型合成肽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团队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姜平教授介绍,这是国际上首次将合成肽技术用于猪圆环病毒病免疫防控。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病原。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组合体正静静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待发射。按计划,它即将再次出征,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把 3名航天员送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天津大学微纳机电系统实验室段学欣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款带集成传感器的智能口罩,可以直接检测人体呼出气是否含有病毒病原体。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上。该智能口罩的传感器由排列精密的纳米线阵列构成,纳米线的线宽和间距与病毒颗粒物的尺寸相匹配,纳米线阵列就像一张“网”,可以精准捕获呼出气中的病毒颗粒。同时,科研人员还在纳米线阵列上加了可以与带有抗原的病毒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一旦发生反应,会使整个传感器的阻抗值变大。通过监测传感器阻抗值的变化,就可以初步检测出是否含有病毒。课题组针对人体呼出气的复杂性和口罩结构的特殊性,将传感器设计成了“多孔膜—传感器—柔性基底”的“三明治” 结构:纳米级的多孔膜将人体呼出的其他微米级颗粒阻挡在外,只有同样是纳米级的病毒才能穿过;柔性基底的设计则使传感器与人体面部可以更贴合。 


长沙理工大学丁美、贾传坤教授团队联合多家科研团队,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世界首款液流电池电极材料大尺度生长设备,并开发出了一种大规模储能钒电池专用的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可显著提高钒电池功率密度、能量效率和循环寿命,有效降低钒电池成本。这一技术有望为大规模储能液流电池的商业化电极开发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 6 月 7 日发布在我国著名学术期刊《纳米研究》上。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但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不连续等问题,急需研发先进的大规模储能装置和技术。液流电池因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可快速和深度充放电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不过,现下发展最为成熟的钒液流电池,依然存在成本高和电池能量密度低的商业瓶颈。 


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再次传来好消息:该船已于近期在我国东海海域完成常规航行试验,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校园”,为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再添“重器”。“中山大学”号排水量6880吨,续航力 15000 海里,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青藏高原以高寒缺氧、冻土广布著称。在高原上修建工程向来艰难,为此,在科技部 “863”“973”计划项目以及河南省首批创新引领专项《超大直径岩石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支持下,中铁装备、中铁隧道局创造性研制出国内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雪域先锋号”刀盘直径 10.33 米,整机总长 245 米,总重量约2500吨,是目前国产最大直径的敞开式掘进机,也是世界首台双结构掘进机。 

公务员热点:科技时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