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致谢》凭什么上热搜、刷屏?你读懂他的5大好品质了吗?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对于这份感人至深的“致谢”媒体评论员这样说很多网民觉得《致谢》是“直抵人心”。这话不错,这“直抵”的正是《致谢》作者那种“梅花香自苦寒来”,为追求幸福之梦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有人说,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感觉满意的心理感受,既与资源占有、物欲满足相关,也与主观感知、心理体验相关。确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困苦艰辛,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地走下去。当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也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让人们奋斗的良好平台、有利环境。比如,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但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作者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这样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強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鳞、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矩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这篇《致谢》一出感动了许多网友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上热搜,教育工作者读懂了他的5大好品质
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看哭无数网友,是教育让他具备5大好品质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一篇篇文章送到你的面前。”套用并改写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开篇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读了黄国平的文章让人感触颇多。虽没有像他那样攻读到博士,但从一名农村孩子就读中师,当上教师,再到成为学校管理者,用文字影响近30万粉丝……一路走来,汗水与泪水相伴,痛苦与熬夜相随。
“苦难不是拿来歌颂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读到了四川老乡黄国平身上的五大好品质:
品质一、乐观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少年时代的黄国平是一个苦命的孩子,母亲离开,亲人离世,没钱交学费,但是他能够于苦中作乐,这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无论是职场人还是学生,我们此生都会吃太多的苦,但只要有乐观的精神,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要向前看。

品质二、坚韧
黄国平身上有坚韧不拔的好品质。苏轼有句话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黄国平的生命历程,尤其是求学历程就是坚韧不拔的历程。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他非常庆幸自己熬过了苦。把这些经历成变成了他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
品质三、感恩
网上的致谢信是经过删减的,黄国平博士随后发表了致谢信的原文。我们发现,最后他有很长很长的感谢,他不仅细数了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炬光乡小学、大营镇中学、仪陇中学、绵阳南山中学、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他还感谢了很多生命当中的师长、朋友、亲人、好心人……值得感谢的人很多,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品质四、奉献
在感谢信的后半段有这样一句话“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他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奉献社会,奉献他人。他现在就职于一家超级大公司,我想他正在用他的毕生所学服务和奉献于这个时代。

品质五、淡然当这封信火遍全网之后,黄国平的回应是非常平静的,他希望安安静静地工作和生活,不希望因这封信打扰到自己。“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学习和生活,这是一种淡然的心境,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结束语:
这是一个把苦难写成的诗的成功者,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读完黄国平的致谢信,让每一个平凡的人动容,又羞愧难当。“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很多网友读了他的文字都引发了共鸣。

目前也正是孩子们准备中考高考的重要阶段,希望他的这封信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为学习而努力,为生活而努力的人。唯愿风雨之后定有彩虹,泥泞过后皆为坦途。祝福每一个用力生活的人。加油!
这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句句扎心…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内容在多个社交平台热传。有网友查询,该论文写于2017年,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一位同学,此消息得到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 的证实。作者在文中回顾坎坷求学路,感染了许多网友。

少年时生活窘迫在煤油灯下读书是最开心的事这篇文章中提到,作者因为贫穷,时常陷入生活的窘迫中,高中之前靠着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凑学费。“雨天湿漉着上课、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更是常事。”在家徒四壁的艰苦岁月里,煤油灯下读书是他晚上最开心的事,考试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从山坳穷学生到计算机博士“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作者称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从地方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最终计算机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与希望”。“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扛不下去了,而支撑他前行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在这篇《致谢》的结尾,作者写下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网友: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看过这篇文章,作者迎难而上的勇气感动了许多网友,很多网友“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许多网友被作者拼搏的精神所激励,“人生不易,唯有努力”。
对于作者许下的愿望,“愿归来仍是少年”,网友也送上美好祝愿。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祝愿每一人都能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