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0069】楚国伐郑——上下其手是谁发明的?
上期说宁喜想在卫国倒孙
其实宁家和孙家都是卫武公后裔
卫武公就是之前犬戎之乱时
90多岁去关中勤王的年轻小伙
他孩子有卫庄公,惠孙,季亹
卫庄公这一系传到卫献公和卫殇公
惠孙,季亹则开创卫国的宁氏,孙氏,累世权贵
此时,孙林父在自己封地,孙嘉去齐国聘问,孙襄留守在都城家里
而孙蒯因为和石买打曹国,被中行偃东征时候扣押,现在还没回国呢
所以,二月六日,宁喜和右宰穀和抓住机会搞政变
先后干掉了孙襄和卫殇公他们
孙林父见情况不对,带着封地一起投奔晋国
二月十日,卫献公回到了自己忠实的卫国,然后打戚地
这个时候,戚地主权已经归晋国了,孙林父向晋国报告
国家土地尺寸不可让人,反贼卫献公侵略我们晋国,主公不能怂啊
但晋平公开始还算克制,只是驻兵了事
毕竟卫国应该知道分寸,整个北方,谁不卖晋老大面子?
没想到现在效力卫国的殖绰直接把晋国驻兵给杀了
也有说孙林父就是故意想把事搞大,让晋国动真格的收拾卫国
孙蒯在俘虏殖绰后,孙林父向晋国继续控告卫国
晋平公先是很懵,卫国现在这么狂吗,然后是愤怒
你回国复位,我得到土地,本来是双赢
但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我的人你都敢杀?
那你也不用当国君了,于是晋国征召鲁宋郑曹准备伐卫
而在南方,秦楚联合伐吴(雩娄),后来在五月又打郑国
期间,皇颉战败被穿封戌[]俘虏,但王子围却赖皮争功
非说自己俘虏了皇颉,穿封戌自然不干,两人争执起来
闹得不可开交时,伯州犁可能是刚吃完饭后溜达消食
正好看到他们争吵,他两也看到了伯州犁,就让他来帮忙主持公道
伯州犁听了他们的讲述,也是一脸懵,谁都说是自己抓的
虽然分不清是非对错,但谁官大谁官小他还是知道的
于是伯州犁开始“公正的作弊”,说道:
我们只需要问一下皇颉,看他说谁俘虏谁不就完事了吗
这个主意看上去公平,而且伯州犁也不粘锅,但操作上是可以赖皮的
伯州犁对皇颉说:您是个聪明人,一定明事理
皇颉听出了话里有话,但啥意思也没搞懂
然后伯州犁对着王子围抬了抬手,介绍说:
这个是王子围,他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
再对着穿封戌压了压手,介绍道:
这个是穿封戌,他是方城外的小县尹,是谁俘虏了您?
皇颉感觉到伯州犁介绍两人时的语气神态完全不同
立刻明白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开始满口扯谎的说:
自己一遇到王子围,就被他的王霸之气震慑,因此被俘虏
伯州犁摊摊手,说道:这可是俘虏自己说的
穿封戌气得要死,当即抽出戈追杀王子围,但最后没追到
至于伯州犁,当然刀切豆腐两面光
创造了上下其手的典故后,拍拍手继续消食遛弯去了
六月,晋鲁宋郑曹联军到卫国把卫献公、宁喜、北宫遗都抓回来反思
因此,七月时,齐,郑国君都来晋国替卫献公求情
他们可能不关心卫国,但觉得晋国抓国君可不是好兆头
要是晋国抓习惯了,之后解决问题方式是抓国君
可能会抓到郑简公,齐景公的头上
所以都来帮卫献公,两人在宴席上吟诗,暗示放了卫献公
但晋平公此时不想放人,叔向就替晋平公装糊涂解围
后来晏婴私自找到叔向说:为了臣子抓国君不合适
叔向将晏婴的话转告赵武,赵武转告晋平公
但晋平公还是不想放人,并且指责卫献公的罪状
后来齐,郑两国继续吟诗,暗示人言可畏,当盟主要刚柔兼及
所以晋平公勉强答应放人,但没说啥时候放回去
因此卫献公还在晋国当俘虏,他什么时候能回国呢
容我下期说,总结本期
卫献公和卫殇公都算不上倒霉蛋
一个被驱逐后还能复位,一个捡漏了十多年国君
他们的人生起伏,受晋国影响很大
本期表面倒霉蛋应该是穿封戌
他的战功被王子围用权势争夺,又遇到伯州犁拉偏架
这个就像某些人高考成绩优秀,但身份被别人顶替了
常理说,穿封戌之后的人生应该昏暗无比了
因为明年晋楚就要开第二次弥兵大会了,之后再想立战功可不容易
但他只算表面倒霉蛋,王子围后世又叫楚灵王
他是一个“很正直的坏人”兼具英明和昏聩的二象性
王子围当然知道伯州犁在帮自己作弊
在他篡权夺位时,对伯州犁不放心,就杀了他
而穿封戌知道自己身份尊贵,但还是和自己争功
王子围(楚灵王)觉得他正直,在灭陈后,让他当陈公
提起这次事时,王子围问他:如果知道今天,你当时会退让吧
但穿封戌说:如果知道今天,自己会冒死安定楚国
这是在暗示,如果知道王子围会篡位,当时会追上他后下杀手
但已经是楚灵王的王子围,也没有大怒啥的,反倒觉得穿封戌没变化
还是那么忠诚和正直,哪怕自己成了国君也没谄媚
所以让穿封戌继续当陈公,这算是本期故事的一点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