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应试阅读】9.《爱欲之死》+《美的救赎》+《精神政治学》

2023-04-01 20:31 作者:荒原狼在彼岸  | 我要投稿

*非原创。侵删

**上学期看的余三韩炳哲,一次性整理。实话说韩的书,时代性强,语言简明,而论述答辩。瑕不掩瑜,很多观点仍于我心有戚戚焉。最好的素材就是自己认同的,窃以为此言得之。

***予告:《慈悲与玫瑰》---熊培云

1. 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

2.  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实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3.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4.  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Hoelle des Gleichen),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

5.  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6.  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

7.  对自由的新自由主义定义如同那个悖论式的祈使句“请自由吧!”,使劳动主体陷入压抑,精疲力竭

8.  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情态动词就是承认“无能为力”

9. 追求“能力”的绝对化将毁灭“他者”的存在,而与他者发生关联的前提恰恰是某种“无能为力”。

10. 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的消退本身已经是相当消极的事情了。但这些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11. 资本主义消灭了绝对他性,使一切臣服于消费社会。但爱欲体现的是与他者的非对称关系,而非资本主义的物物交换关系,因此不可能出现收支平衡的状况。

12. 随着所有生活领域出现的一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

13. 今,由于数字通信技术发达,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借由互联网传播而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想象力,与信息匮乏而成的想象力不同。互联网想象以堆砌的碎片化符号为支撑,缺乏整体性;在这种处境下,人们看似掌握了大量信息,却不易将事物理想化。

14.  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porns就是通过将视觉信息无限倍地扩大来毁掉人们对情欲的想象的

15.  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

1. 人们面对高度抛光的雕塑时,就像对着智能手机的屏幕一样,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 艺术作品会带给人撞击感,能颠覆观者。平滑则有完全不同的意向性。它温顺地迎合观者,诱使他们点赞。它只想讨人喜欢,不想推翻什么。

3. 如今,娱乐行业充分利用丑陋、令人厌恶的事物,使其变得具有可消费性。

4. 信息是知识的一种色情形态。它没有知识所具有的内在性

5. 美本身虽然不能形成认知,却滋养了认知的本能。

6. 坚定性和稳定性不利于消费。消费和持续性也互不相容。

7. 有坚定性格的人不容易被联系在一起,他们没有合作与交际能力。在网络化、全球化和交际性时代,坚定的个性只会是一种阻碍和弊端。数字化秩序拥护的是一种新的理想——个性全无的人,毫无特征的平滑。

8. 美纯粹以自身为目的(Selbstzweck),不受外界影响。

9. 没有什么日常用品、消费品以及商品是美的。它们都缺少内在的独立性,即构成美的自由。消费和美是相互排斥的。美不会宣传自己,既不诱惑人享受,也不诱惑人占有。它只是让人驻足沉思,使欲望与兴趣都消失殆尽。

10. 花儿之美归功于挣脱了经济束缚的奢侈。它展现出一种自由、随性和无目的的游戏,因此它与劳动和工作是对立的。

11. 只被用作改变困境的基本需求则不美。

12. 情色艺术家与色情表演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非直接的、委婉的。它喜欢情景距离。它满足于含沙射影,而不是直接将事情公示于人。

13. 浮士德的恳求——“停留一会罢!你太美了”,掩盖了美很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美邀人停留。

14. 博物馆是艺术品的陈尸所。

15. 对美而言,至关重要的不是正在闪光的现在,而是可供持久回忆的曾在。

16. 美指的是那些具有叙事性的关联。如今,叠加取代了叙事。

1. 自由无非就是彼此成就。自由就是和谐共同体的同义词。

2. 精明且友好的权力不会正面反对屈从性主体的意志,而是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控制他们的意志。

3. 大数据不仅能刻画出个人的,也能刻画出群体的心理图析,也就可能对潜意识进行心理刻画,因此可以照亮心灵深处,从而实现对潜意识的利用。

4. 作为艺术品的自我,是新自由主义政权为了实现对它的完全利用而去倍加呵护的一种美丽的、骗人的表象。

5. 人们寻找的不再是罪行而是消极的思想。“我”(Ich)又一次把自己当作敌人进行自我缠斗。今天,新教的传教士就像经理人和励志讲师那样传播着具有无量功绩和无限优化的新福音。

6. 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不是消除,而是增加词汇。

7. 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

8. 在企业运行中,典范转移(Paradigmenwechsel)正在进行。情绪变得越来越重要。感性管理逐渐取代理性管理。今天的经理人已经告别理性行为原则,他越来越像励志讲师(Motivationstrainer)。动机和情绪密不可分。将他们绑定在一起的是动议(Motion)。积极的情感是提升动力的发酵酶。 情绪可以引起特定行为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具有践言性的。作为一种好恶,情绪是行为的能量和感性的基础。情绪受作为本能发源地的边缘系统控制,并构成了行为中前反思的、半意识的、身体本能的层面,这个层面通常不可以被感知。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为了对前反思层面的行为施加影响才对情绪加以管控,并借此对人进行深层的干预。因此,情绪才是精神政治对人进行控制的有效媒介。

9. 感性资本主义将生活和职场都进行游戏化(Gamifizierung)。游戏将工作情感化和戏剧化,以此产生更强的激励效果。

10. 游戏具有特殊的时间性(Zeitlichkeit),无须超过这段时间就能收获成功和奖励。缓慢并且逐渐才能成熟的事物是不能被游戏化的。

11. “数据主义”(Dataismus)是一种新的信仰:“如果您问我,今天哪种哲学会再次广泛流行,我会说:数据主义。我们现在可以收集大量数据。这种能力似乎具有一定的文化设想,即所有可测的事物,都应当被测量。数据作为透明、可靠的透镜帮助我们排除了情绪及意识形态的偏见,让我们有能力去做不同寻常的事,例如,预知未来。……数据革命把一个神奇的工具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借此理解当下与未来。”

12. 这种自我测量和自我监控可以提升机体及精神的功能。然而,这个过程所积累的精准数据却无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连“量化自我”理论其实也就是一种自我达达主义技术,它使自我完全失去意义。自我被彻底分解成数据而失去意义

13. 算数不是讲述。我之为我,要感谢的是叙事。是叙事,而不是计数(Zählen),引发了自我找寻,或说自我认知。

14. 针对如何识别优秀government的问题,卢梭给出了生物政治学的答案。他避免从道德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政治联合的目的无异于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福利。对此,最可靠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是否增加。在公民数量节节攀升的地方,那里的政府无疑是最好的。

15. 异 教徒是指具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他敢于背离正统观念,敢于摆脱从众的强迫。傻瓜作为异 教徒被看作反抗舆论暴力的形象。他打破了施于异己的魔咒。由于从众的强迫愈发强烈,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去强化异 教意识。

16. 专门针对那种强迫交际与坦白的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而存在:今天,不能自由表达我们的观点,已经不再是难题。难题是,我们如何去营造让我们身处其中就有话可说的隔绝的、沉寂的空间。

尼采认为,统计学数字仅仅证明了人是群居动物,“日益增多,并趋于相同”。

笛卡尔通过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来表明自己正在思考。

斯卡里指出一种美的经验,它使主体失去自恋性(entnarzifizieren),也就是失去内在性。面对美,主体选择离开,将空间留给他者。

在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看来,否定性对艺术来说至关重要。

海德格尔沿袭了柏拉图关于爱欲的理论,因为他发现,只要他在思考中迈出重要一步、在“无人之境”进取一步,便会有爱神之翼触碰到他。

娃·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中将前现代时期的想象力称为“信息匮乏”。信息匮乏导致会“高估”他人,将他人的“价值看得过高”,甚至将其“理想化”。

罗兰·巴特认为,触觉“与视觉不同,是最能消除神秘感的感官”。


【应试阅读】9.《爱欲之死》+《美的救赎》+《精神政治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