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孔子---对孔子的思考(6)
原文:1973年8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荣国的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这篇文章得到毛伟人的肯定。此后,一些报刊开始发表批判孔子的文章和评论。
人民日报,1973年8月7日第二版专栏 (部分词语为了过审已经替换)
https://rmrb.zhouenlai.info/%E4%BA%BA%E6%B0%91%E6%97%A5%E6%8A%A5%EF%BC%881946-2003%EF%BC%89/1973/08/1973-08-07.htm#0438919

教员指出:“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千万不要上孔子的当,尽管他说了不少漂亮话,什么“治亲”呀,“报功”呀,“举贤”呀,“使能”呀,“存爱”呀,这些“仁政”,都只施于奴隶主阶级内部,而“民不与焉”(《礼记·大传》)——奴隶们是不在其内的,他们是只能被奴役、被鞭挞、被屠杀的。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孔子满口“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戳穿了看,他的思想,都是为正在崩溃中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当时,反对孔子的儒家,站在封建阶级的进步立场的是荀子,以及他的学生韩非等法家。先秦儒法两家的斗争,是当时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的表现。这方面,我已经专文阐述(《红旗》—九-二年第十二期),这里就不再多谈了。

孔子在当时,是站在正在崩溃中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反对新兴的封建势力;他的思想的实质,是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论证劳动人民只能被剥削、被奴役、被统治。用一句话说,他就是要论证“剥削有理、ZF有罪”。因此,后来的剥削阶级,不管是封建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当他们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可以反对孔子,喊“打倒孔家店”;一旦他们取得政权,成为反动的统治阶级之后,却都要利用孔子的思想,来欺骗劳动人民,为他们自己的反动统治服务。所以二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他们尊为“至圣先师”。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能揭穿孔子的反动本质。
教员教导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分析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看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条件下,他是站在进步阶级方面,支持人民群众呢,还是站在反动阶级方面,主张保守呢。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肯定的,只是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东西,对反动的、保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否定它,批判它。所以,批判孔子的反动思想,对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对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会有帮助的。
——1973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群友提供
鸣谢:玉米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