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奇峰《精神分析五十讲》(41~50)

2023-06-12 10:55 作者:正经教主  | 我要投稿

第四十一讲:防御机制 – 幽默、社会化与疏离等


曾氏语录:

1. 一种只能够感觉到的爱(而感觉不到其他种情感)的关系,有可能是吞噬性的关系,这对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不利;

2. 我们刻意地不认同父母本身就是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 即反认同;

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中,我们一定会有一部分是认同的,还有一部分是不认同的。认同的部分,维系着我们跟他们的精神链接,而不认同的部分可以促使我们成长;


Note:

1. 幽默:对内心痛苦的回避; -- “人艰不拆”;比直接拆穿别人内心痛苦的更扫兴的是对对方说“你好幽默” --- 直接精神分析式地面质;在治疗中治疗师或来访者过度幽默的话就需要面质,因为过度幽默可能是回避内心冲突的表现;

2. 具体化:终止使用抽象思维;如认为令人沮丧的关系不是关系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人的大脑里某化学物质失调的问题;

3. 反认同:努力变得跟父母亲不一样;

4. 小团体形成:指个体通过使自己处在群体或人群中来对抗自己的本能冲动;(本能冲动是个人的、私密的) -- 青少年更倾向于成群结队,独处时面对的自己欲望的冲击太强了;

5. 禁欲:对愉快的否认(以避免道德上的内疚感,如享受美食或亲密关系、优越的生活等);或指通过回避人际交往来回避愉快;几乎所有的文化圈里都有“禁欲”(倾向于消除自己的愿望)的人,或是为了觉悟,或是为了养生等;

6. 同性客体选择:即通过与同性伙伴的相处来稍微地满足自己同性恋的欲望但不用担心自己成为同性恋者;

7. 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即只关注一种情感,另一种的不用关注了(听说是中国人常用,如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其他的不重要;所谓“百善孝为先”,忽略了多少人类中的美好情感呢,只要够孝顺,连官都可以给你做;);

8. 社会化与疏离:即靠社交来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内心痛苦;

有很多人,在家里独处或与亲人相处时,就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所以他们通过社交或自己的其他人际交往来回避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9. 自大(无所不能感):即自命不凡,或觉得自己有种神奇的力量;

10. 从被动到主动:通过把自己从被他人攻击的状态转为引诱他人攻击自己的状态,使自己面临的焦虑和恐惧可控可预期 – 即把别人不时地攻击我转变为我时不时“操纵”别人攻击我,以此来避免更难受的恐惧体验;

11. 躯体化:即通过专注自己的身体来避免口欲、性、仇恨冲动带来的冲突(听说中国人也常用);如养生;

11.1 避免口欲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避免由于依赖性而产生的恐惧;

11.2 避免性的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回避所有与亲密、温暖、创造有关的事物;

11.3 回避仇恨可能带来的冲突,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内心里针对别人的仇恨太多;

12. 正常化:在自己感到很糟糕,还是自己很好,严重时会真的对自己的状况没有自知之明后果很严重,需要强制的心理治疗干预;

13. 冲动化:即通过吃、性或仇恨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愉快体验或情感;或者购物也是?

14. 假性独立:独行侠式感觉,不允许别人帮助自己,对别人提供帮助十分敏感;如青春期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自我能力的贬低或觉得是对自己自我边界突破;

15. 病理性利他:帮助别人帮到自己都过得比别人还差的状态;精神分析认为这是把帮助的对象看作是非常虚弱的,但这不是对方本身就是虚弱的,而是自己把自己的受害者状态或虚弱的状态投射给对方,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帮助对方。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口欲期的欲望的否认,即自己在过分地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感到被滋养 – 好比转弯抹角地照顾自己;

第四十二讲:防御机制 – 投射性认同


曾氏语录:

1. 有些成年人,内心里的婴儿还在贪婪地渴望着母亲的乳头,还在贪婪地渴望着对这个世界和他人无所不能的掌控;

2.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并不是跟你过不去,而是他在用他的特殊的或者说原始的方式跟你交流而已;


Note:

1. 有人把“投射性认同”的在心理学的地位比作“地心说”在天文学中的地位,或“进化论”在生物学的地位;

2. 与概念发展有关的重要的学者:克莱因、比昂;

3. 投射性认同可能是唯一的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防御机制;也是能够为两个人制造更深更纠缠的一种防御机制 – 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而一个足够健康、独立的个体对环境和他人没有很多满足控制感的需要,也不会用如此原始的方式;

4. 投射性认同的发生:

4.1 甲把自己“分裂”出的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另一个人乙 – 甲认为乙怎样怎样;

4.2 甲所投射的内容诱导乙以限定的方式回应 – 乙感到来自甲的压力;

4.3 乙就在这种诱导下做出反应 – 乙做出甲“期望”的反应;

5. 日常中对投射性认同状态的识别:在自己跟某个人的关系中,自己有不得不做某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感觉;

6. 投射性认同这类:类型(两者关系) – 传给对方的元信息(meta - information)-- 对方被诱导的反应

6.1 依赖型投射认同 – 甲:“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 乙:甲需要我照顾;如依赖型人格障碍,童年时患哮喘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得依赖型人格障碍,儿童哮喘频繁发作的小孩的心理因素是母亲给予的爱过多到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6.2 权力型投射认同 – 甲:“没有我,你活不下去” – 乙被诱导性地表现得无力、无能;如中国千万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职场中职位高的人往低职位的人投射,

6.3 色情型投射认同 – 甲:“我能让你得到性的满足” – 乙被诱导地感到兴奋;在治疗关系中可以理解为来访者是阻抗;

6.4 牺牲型投射认同 – 甲:“你欠我的” – 乙被诱导性地对甲赞美和服从;有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牺牲”或回忆自己的“牺牲”,孩子很可能为此不敢更多地拓展自己的人生 – 好比用自我牺牲来 “行贿”;行政部门经常性地宣传个人对社会的“牺牲”;

P.S. 更高品质、更健康的爱是不会用自我牺牲来控制对方的;

7.1 在心理发育阶段上,投射性认同属于肛欲期或前俄狄浦斯期问题;

第四十三讲:治疗中的阻抗


曾氏语录:

1. 一个人要求治疗的动机越强烈,在治疗师面前表现得越想自己被治疗好,就表明他潜意识里不太愿意让自己好;

2. 治疗师不可以太快地把来访者治疗好,因为太快地消除他的症状,他会仇恨你; -- 你如果太快地让他从痛苦中出来,他体会到的那种愉悦和舒服的感觉在象征层面相当于满足了被禁忌的性的欲望,然后会产生内疚感,而内疚就是自我攻击,而在逆转 – 防御机制之一的作用下转而攻击治疗师;


Note:

1. 一般地,阻抗是指来访者对治疗的反抗;

2. 阻抗的类型:

2.1 超我阻抗:指担心自己的疾病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治好,问题得到畅快的解决,自己不配有这么好的待遇;

2.2 本我阻抗:即个体基于人格发展特征的某种习惯性的体验某种愉快感或“过瘾”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即力比多的惯性和惰性;如一般的戒烟、戒酒的阻抗;

2.3 原发性获益:指在遇到某种冲突时立即采取某种防御机制就会使自己内心平静继而认为这种防御机制就是好的;如心里萌生打人念头之后打击、压抑它而获得内心平静所以就认为压抑自己的攻击冲动是好的 – 在控制自己犯罪行为、避免触犯法律和攻击社会方面讲压抑可以使自己免遭法律制裁,但对于其他攻击性的表现如赚更多的钱、追求更大荣誉和成就等象征化、社会化活动或与性有关的冲动,压抑会导致某些心理功能障碍;这些攻击性应该指向外和象征化、升华;

2.4 继发性获益:指认为所有的疾病都会带来好处的想法;如小孩为了不去上学而说自己生病或期望自己生病;为了得到补助和救济而不愿改善自己的不好生活状态;甚至某些人靠疾病来调节人际关系,如一些中老年人靠生病来调动自己的亲朋好友;

2.5 移情:以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或态度和治疗师相处,以此避免自己对父母的对抗或自己疾病被治好;例如把另外一个人看作理想化的父母继而把相应的特质投射到这个人身上,当这种理想化破灭时产生的是失望,而没有人配得上自己的这种期望了,继而就是攻击 – 即“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没有(我期望中)那么强大”; -- 即 “理想化 – 理想化破灭 – 攻击”;而心理动力学角度理解是:你本来像攻击这个人但不好意思直接攻击,所以你先把他想象得完美、理想化,而你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这个投射会失望,因此你把对方理想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攻击对方;

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可能是“我本来不是这样子但是你却要求我这样子”;治疗师意识到来访者对自己的理想化或美化,应该及时地使之意识化,即揭示其攻击性“如果我没有你期望中那么优秀,你会不会很失望”;以此减少来访者对治疗师更猛烈的攻击;

3. 不同的阻抗可能会同时出现;

4. 治疗师不可抱怨来访者阻抗太重,因为阻抗就是来访者面临的心理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十四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一)


Note:

1.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座位是九十度角相对,这样方便双方选择目光接触或不接触;

在心理动力学角度讲,目光接触意味着窥探、攻击或过于强烈的情感;

2. 目光有时象征“超我的凝视”,在来访者过度退行,治疗师应该多看他几眼;

3. (对心理治疗的某实证研究)心理治疗中起作用的因素

3.1 安慰剂作用:“看医生”本身就意味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 15%;

3.2 学派的深刻性; -- 15%;

3.3 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 – 环境设置、费用、固定的见面时间和地点; -- 30%;

3.4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 40%;

4. 装饰品不能太个性 – 否则会使来访者觉得你不是按常规来思考的人;

5. 关于治疗师是否应该安装鹰眼透视孔使室内能够被室外观察的建议被否决: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由固定设置和伦理规范所决定的。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不需要另一双眼睛来监督,如果真的需要另一双眼的监督,表明他们的关系半身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6. 光线太强会影响退行的程度,太暗易造成过度退行;

7. 关于治疗室设置闹钟:这是与来访者情感隔离的表现,如果治疗室连“时间到了,下次再见”都不好意思说,可见他在与来访者的情感隔离程度;

8. 不可放置全家福,否则易影响来访者的移情;

9. 心理动力学去向的治疗在时间上的设置:

9.1 一个疗程为30次,国际标准的短程治疗为40次;

9.2 有关心理的检查一般3次 – 初始访谈:

9.2.1 有关主诉的 – 有什么症状、症状诱因、发生周期和严重程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无干预、自己对症状的看法等;

9.2.2 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第一件想起的事、双亲的性格、双亲对自己的态度、除父母外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及怎样的影响、受教育程度、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学习成绩和最高学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成就、婚恋状态和经历、与配偶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等;

9.2.3 现实的人际关系:即当下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工作状态和职业中的人际关系;

9.2.4 与治疗师的关系 – 考察来访者的移情、反移情和阻抗;

9.2.5 来访者对未来的设想,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理想及对本次治疗的期望

9.2.6 最后考察来访者是不是具有心理学头脑 – psychological – mind,即来访者有没有通过领悟来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一般所谓的“悟性”,悟性与知识或学历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试探性干预 – 给来访者某些(不是很深刻、高度理论性的、需要很高悟性来理解的)心理动力学解释看来访者是否能领悟;对“悟性”不够的来访者可建议服用药物和行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对有“悟性”但不愿意知道自己的糟糕的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亦然;

9.3 自由联想:在访谈过程结束之后,进入治疗师少说多听的环节,来访者把心里想到的所有内容告诉治疗师;(弗洛伊德与安娜•欧的治疗)

9.3.1 自由联想的诱导语:从现在起我就就可能地不说话,我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你说。你心里想到什么,或者是有什么画面,或者是身体有什么感受,全部都告诉我,不要自己吞没所有东西。也许有些内容说出来会让你觉得脸红,比如与性有关的东西,没关系,把它说出来。我不会对你所说的内容作出任何好和坏的评论。也许还有一些东西比如你对我的攻击,在社交场合里面你是不会说的,但是我们现在是心理治疗,你可以把它说出来,记住,不要自己吞进去所有东西。把它们说出来,你不会受到报复,也不会受到指责;

10. 治疗师的态度:

10.1 节制:少说话,(弗洛伊德) 均匀悬浮注意 – 不管来访者说的内容主要还是不重要,治疗师都向他投注同样的注意力;

在均匀悬浮注意面前没有好与坏;

均匀 – 对来访者所讲的所有内容平均分配注意力,不抓重点、不作总结、不作归纳;

悬浮 – 治疗师要把自己“分身”,一个坐在来访者对面与来访者交流,另一个自己悬浮在空中看着自己与来访者交流;

治疗师不节制的态度是为了掩饰自己焦虑的表现;

第四十五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二)


Note:

1. 接近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几乎没有耐心进行持续的自由联想,治疗师需要及时给予他来自现实的有节制的回应;

2. 治疗师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活,而是要让来访者知道,治疗师只是给他倾诉内心的环境和机会,在他敞开内心时,把自己看到的风景告诉他;

3. 所谓自由联想不是绝对地自由,重要自己随心去做就行,不需要评论;

4. 心理治疗的结束和心理治疗的开始同样是严肃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在治疗的目标达到了以后,说结束就结束;一定要完成心理治疗原来的设置流程,不能因为治疗目的达到了就提前结束疗程或设置的来访次数;因为心理治疗的治疗目标最基本有两个:一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症状的缓解或消除;第二个是不容易达到的,消除导致症状产生的土壤,即有问题的人格;

5. 与心理治疗开始对应,结束也应该有三次 –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即回顾与治疗师之间哪些事件对解释病因有用,哪些阻抗被“修通”,哪些移情被来访者理解了,以及来访者学会哪些在没有治疗师时自己探索内心世界的方法等;

6.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一次治疗在时间上的设置,国际标准为半小时到五十分钟,在中国业内约定俗成为五十分钟;

7. 著作《一小时五十分钟》、《最后的大师》;

8. 这个五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和总的次数的有限完全颠覆了来访者跟父母的关系,因为来访者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直到自己死去都不可能终止的;

9. (拉康)钟表的时间与逻辑的时间(我觉得时间到了就到了);

10. 治疗的频率:一般为一周1-3次,最好不低于一周一次;低于一周一次不利于移情的加深而不利于分析;

11. 收费;

12. 据某统计,一个在美国从事正规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师,一辈子来访的病人数量是50个;

13. 心理治疗不能无偿的两个重要原因:

13.1 治疗师会潜意识里不知不觉产生优越感;

13.2 治疗师会积累愤怒或怨恨 – “我凭什么免费为你服务”;

13.3 以上两个因素会严重影响治疗关系的质量;

14. 心理治疗的效果体现在:

14.1 来访者的症状的改善或消除;

14.2 来访者的自我功能变得强大;

第四十六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三)


Note:

1. 治疗师收费不是因为治疗对别人产生效果,而是治疗师付出了陪伴病人的时间,不管是长程还是短程,面对面还是网络,收费都是基于治疗师付出的时间;

2. 对于来访者的需要多少次治疗会好的提问,治疗师不能给出结论性的肯定精确回答的,如果告诉来访者确定的次数,可能是对方处于巨大的退行状态,或是来访者在潜意识里在为攻击治疗师做准备,拿自己的症状和治疗师竞争,意味着在预期的次数内症状没有改善等于貌似强大的治疗师败给自己,从而满足自己的自恋;

3. 在回答来访者的“我的症状会不会好转”之类的问题,应该说“我不敢肯定,我们一起合作,然后试试看”; -- 防止来访者过度退行,避免来访者对治疗师的潜意识的攻击得到实现;

4. 也许比消除来访者的症状更重要的事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合作,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5. 通过熟人去寻找的心理治疗,有可能会使你的心理治疗师丧失中立的立场而患得患失;

6. 对于来访者介绍而来的来访者,治疗师虽然可以接收,但条件是,他们之间不能一起过多地深度地交流在跟治疗师的治疗中的信息,以避免两个来访者构成联合的对治疗的阻抗;两个来访者同时期在同一个治疗师处接受治疗时,他们的接触和交往应该有节制;

7. 除了除此见面时的握手,在治疗中治疗师和来访者要避免身体接触,包括握手;一般的礼仪如握手、寒暄等都是用来防御的,掩饰自己对他人的敌意;

8. 对于来访者经常的握手甚至拥抱的示意或请求,治疗师的专业反应应该是跟来访者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意或拒绝跟你拥抱,你分别有什么感受,即通过讨论来访者的要求来探索他的内心世界、潜在的动机,了解来访者的移情;

9. 心理治疗也意味着帮助来访者从用比较原始的、基于身体行动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转化为高级的、象征层面的、基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当来访者过多地要求和治疗师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时,表明来访者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的方式还是比较低水平的;

10. 对于心理治疗的基本设置:

10.1 初学者要对这些设置严防死守,这是专业态度的表现;

10.2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设置也可以打破,以便觉察来访者的移情和自己的反移情,但打破设置的理由应该为来访者能更好接受治疗着想;

11. 关于收费,事前交钱还是事后交钱还是一次性付清,都无可无不可,只要对所有来访者都一样就行;而对于打折,可能会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打折意味着双方在可以相互攻破对方的领地,在讨价还价的条件下允许对方占点便宜,双方的界限模糊化;

12. 如果治疗师在收费标准上有巨大的浮动,表明自己的内心缺乏一个稳定的跟他人链接的模型,这需要跟自己的治疗师谈谈;

13. 在中国作为来访者去预判一个治疗师的专业程度有三:

13.1 在对待来访者时也有无(以上谈论过的)专业的设置;

13.2 治疗师有无督导,即治疗师需要有另一位跟自己的盲点不一样的治疗师的指导;

13.3 治疗师有无足够多的做自我体验的次数;

第四十七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四)


Note:

1. 如果没有医学的专业背景,唯一不能够做的事是给病人开药;

2. 对治疗资料的保密 – 心理治疗师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2.1 绝对保密的内容,即所有能够精确识别或定位某人的信息;

2.2 相对保密的内容,包括症状、发病时间、个人经历等,即可以在专业的场合匿名呈现的信息;

3. 关于治疗关系之外的接触,一般治疗师和来访者不能有治疗关系以外的私人的交往活动如吃饭、看电影等,以免分散移情;治疗师在非治疗关系下的状态可能会削弱对来访者的治疗效果;而来访者希望和治疗师发展私人关系的愿望本身就是对治疗的阻抗;

4. 治疗师在其他场合偶遇来访者的应对方式 – 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性和热情来回应,以免削弱来访者自己对环境控制的感觉,避免给对方造成“治疗师有点不可控”的感觉;

5. 对治疗师绝对禁止的事之一 – 在治疗关系外和来访者有亲密关系,包括商业上的合作关系避免治疗师的探究欲望和偷窥欲在治疗关系外见诸行动,或避免来访者对治疗师的投射转移到非治疗关系的状态中而形成对治疗师的膜拜和顺从 – 这和剥削和被剥削、欺诈和被欺诈是没什么差别的; -- 对所有心理治疗均适用;

6. 转诊 – 在治疗师或来访者任何一方觉得治疗关系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时,都需要讨论转诊的事情;要先明确转诊需要和目的,并有讨论再共同作出是否转诊的决定,不可一旦觉得不合适就终止治疗关系;决定转诊后,治疗师有责任给来访者推荐下一位治疗师;但来访者的下一位治疗师取决于来访者自己的意愿;而治疗师不能够过多向接手的治疗师透露自己的诊断、动力学假设、治疗方法、对来访者的印象等信息;因为治疗关系的破裂不排除自己对来访者的判断存在错误的可能;

7. 对经验丰富的治疗师来说,转诊意味着自己要发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更善于帮助哪一类来访者,或对哪一类来访者束手无策,或知道哪个同行对某些来访者可能给予更大的帮助,也是治疗师更成熟的表现;

第四十八讲:心身疾病


Note:

1. 心身疾病一般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但不表示身心是分离的,一切身体问题都或多或少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都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2. 一般不了解医学的人才会说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治本;在哲学的角度讲,中医的针对整体的观念是明显的,(在药理上)但中医没有一种应用于大规模杀死细菌的药物,而是针对缓解症状;而西医则是直接针对症状的本质如细菌或病毒;

3. 七种典型的心身疾病;

4.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4.1 此病的心理动力学的解释是,这类病人在早年的生活中可能有亲密关系被破坏的经历,或者在成年后有亲密关系破裂的经历激活了早年的在亲密关系中经历的创伤,在外在压力和内心冲突发生时,个体可能在胃里出现伤口并出血;意味着个体内心有着强烈的依赖他人的愿望而又不被自己所允许,导致依赖和独立之间的内心冲突;

4.2 主动溃疡型:病人的依赖欲望以假性独立的方式表现,并表现出努力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就、能够承担一切责任的姿态;而潜意识里依赖他人的愿望会在胃溃疡出血后不能照顾自己而得以表现,“无奈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在治疗关系中表现为与治疗师竞争;

4.3 被动溃疡型:口欲期的欲望被压制,这些欲望又与无助感、无希望感结合在一起,病人表现出与主动溃疡型相反的状态,即没有节制的退行、要求过多、经常处于失望中;在治疗关系中表现为不断向治疗师提出要求直到治疗师不能满足自己 – 体验失望的强迫性重复;

4.4 应对:支持病人独立的部分,使其潜意识里对别人依赖的部分意识化;

5. 支气管哮喘:

5.1 心理动力学解释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那种急促的喘气声,是对“我无法呼吸,我的呼吸道被阻塞了”表达,这意味着与母亲的关系太深,母亲的过度关爱,以至于有种窒息感;小孩在初次发病时经常导致母亲的“特殊照顾”如穿更多的衣服(出汗过多导致水分流失太多从而又使哮喘更易复发)、限制孩子的运动;

5.2 P.S. “客体关系疾病”,指一些孩子的生病会导致母亲对自己的特殊的态度,而孩子的潜意识里感觉到“妈妈希望自己生病”,从而让自己的疾病迁延不愈,以保持与母亲的非常紧密的关系;应对方式最好是家庭治疗(对家庭成员)+精神分析治疗(对母亲);

5.3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孩子,应该在其发病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送往救治,而不是对其特殊地照顾,以暗示孩子觉得自己有成为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孩子的可能;

5.4 儿童病人容易对医生移情,表现得非常享受熟悉的医生对自己的照顾和父母要求自己吃药 – 甚至从小产生对药物的心理上的依赖;

6. 高血压:

6.1 心理动力学解释为,个人有很多向外的攻击性,但这些攻击性的释放会导致自己的超我的惩罚及强烈的内疚感,所以通过逆转的防御机制把攻击性转向自己,从而使自己面对这些攻击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全身小动脉血管收缩,小动脉经常地持续收缩使得其光滑得内壁更易受伤,使得胆固醇类物质渗透到血管壁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诱因,容易使血管破裂;

6.2 高血压的人一般为人表现得温和宽厚,很少在语言上表现出攻击性;在心理治疗高血压中来访者的攻击性表现如说不来就不来、擅自终止治疗关系;

7. 风湿性关节炎:

7.1 病理解释略;心理动力学解释为,病人有关于人际关系的障碍,自己对攻击的过分地防御,可能是导致自身随意肌受损的原因,从而导致随意肌对骨骼的一些不恰当的牵引,最终导致关节的病变;减少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有助缓解症状;

8. 神经性厌食症:

8.1 从心理发展的阶段看,神经性厌食症的创伤来自口欲期,即一岁以前的创伤;也包括在一岁后经历创伤退行到口欲期而产生神经性厌食症,症状严重会导致身体器官的衰竭甚至死亡;

8.2 心理动力学解释之一为,基于女性身体认同的防御,进食使达到一定的身体脂肪积累时能够充当母亲的角色,而这种想法好比通过成为母亲的角色来对母亲进行攻击,同时也是关于母亲的认同和对抗的冲突没有得到缓解 – 俄狄浦斯期或前俄狄浦斯期问题;

其二为青春期的女孩固着在口欲期,对性及与性有关的身体部位不感兴趣;

其三为与母亲关系的问题,即如果自己继续进食,则是直接对母亲的过度索取,从而自己觉得对母亲过度攻击,超我对自己的惩罚表现为对食物的拒绝;

其四,进食在某种层面意味对食物、对母亲的依赖,独立意味着不再从母亲身上获取食物 – 婴儿般的对依赖的理解;

8.3 高发群体包括女性群体、舞蹈演员••••••

8.4 这类病人在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后仍会经历自己内心里的关于吃与不吃的冲突;

8.5 P.S. 一个国家的心理治疗先进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有一些专门治疗(精确分类的)某一类心理疾病的医院成立;

第四十九讲:德中精神分析师对话


Note:

1. 精神分析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精神分析作为高强度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是作为“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即在精神科里对待病人不只有诊断和开药,而是把病人作为个人,有着各自的生活史的人来理解,而疾病(特别是精神类疾病)往往是病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某种危机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治疗师)需要和他们交谈,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2. 某德国专家:“我们不治疗疾病,我们治疗人。”(individual?)

3. 对于孩子,他们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的“门槛”处遇到成长危机,而心理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处理这种成长的任务而更成熟,而不是让他们“逃入疾病中”;

第五十讲: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Note:

1. 在商议中的精神分析师认证资格标准:

1.1 至少有精神分析理论训练300小时

1.2 必须写两个案例报告,分别是一个为治疗有20次以上的个案报告,字数不低于5万字,另一个为初始访谈的报告,访谈次数为3到4次,不低于5000字;

1.3 有过被3到5个已认证的精神分析师的评估,即在人格层面上是否适合从事精神分析治疗,采取一票否决制;

1.4 申请者的自我体验(督导)要达到次数为50次(初订,修订标准为可能100次);

2. 成为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2.1 理论学习 – 多看书但不拘于单个学派,至少有两套以上的理论背景,包括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家庭治疗、认知疗法;但心理治疗是关于如何治疗的,只读书是不够的;

P.S. 不必局限于时间顺序如弗洛伊德及弗洛伊德之后;

2.2 尽可能参加各种心理学理论讲座或国内最高水平的专业培训;

P.S. 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中挪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武汉心理医院)中美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

2.3 其他人文知识的学习;

2.4 自我探索精神可嘉,但导师指导很必要,效率高;

2.5 如果没有医学背景,建议在精神病院的封闭式病房实习不少于六个月,如果有,则至少实习三个月;

2.6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心理治疗的专科医院实习3-6个月 – 门诊实习(包括实习要求的培训);

2.7 积累自己的咨询小时数,咨询多了看书也能一句话看到千百种人生;

2.8 形成小组,定期讨论案例;

2.9 不可避免的终身学习和初学者心态;

3. 卡尔•罗杰斯:“我们与其说是在培养一个心理治疗师,不如说是在发现一个心理治疗师。” – 心理治疗师不是纯粹靠培训而成的,有些人就是有天赋;

4. 一个过于健康或者过于快乐的人,可能没有体验过人类内心深处的那种痛苦,所以可能不具备共情他人的精神痛苦的能力; -- 但这比表示对这个人的贬低,或许是另一种赞许?


曾奇峰《精神分析五十讲》(41~5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