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兔19号(3)
早上6点,宋瑞德就起床出了酒店,街边只有零星几家早餐店和便利店开着,路上运行了两百年的叮叮车,依然一辆接着一辆地缓缓驶过。没有了人潮涌动和霓虹闪烁,铜锣湾此刻是最安逸的时候。宋瑞德走进了一家茶楼,里面几乎都是老人,店里显然比外面嘈杂了许多,服务员推着装满点心的餐车来回走动,叫喊着添茶加水,大家谈着昨天的六合彩,拉着家常,交织着茶壶和茶杯碰撞的声音,有的人带着一个耳机,聚精会神地看着平板上的新闻,有的人拿着笔,记录着今天赛马的赔率。如果不是有人在用全息影像玩扑克,你可能以为误入了100年前的餐厅。
宋瑞德找了一个小桌坐下,一会儿就有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她边问着要喝什么茶,边在小纸上画起了圈圈道道,这是香港餐厅特有的记账方式,每个地方的符号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数,菜品和价位,结账的时候需要拿着纸片到门口的帐台去结。宋瑞德心里感叹着,有些习惯即使是科技再飞速发展,依然难以被抹去的。即使外面风云突变,也影响不到这里固有的传统。
茶楼的电视屏幕里报道着今天将要举行的IPEI会议,没有几个人抬头关注着这个新闻,仅仅六年时间,大家仿佛已经对地外文明失去了兴趣。
从茶楼回酒店时,马特和郑义已经在大堂等他了。
“您休息的怎样?”马特问道。
“我们可都很期待今天您的发言啊!”马特说完看了看郑义,笑了下。
宋瑞德听后,就知道他的助手昨晚已经和马特透露了些什么。但他并没有拆穿,反而说道:“我倒是希望我今天的发言可以被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有力的否定,否则,世界接下来,可就有的忙活了,说不定,大难也要临头了。”
马特本来只是想套套宋瑞德的话,但没有想到他尽然这么直白的说了出来。
“看样子你带来了一个爆炸性消息啊,能提前透露点吗?”马特试探性地继续问道。
宋瑞德微微摇了摇头说:“这个恐怕不能只有我来说,会议开始后,你就知道了,耐心点吧,马同志。”
当宋瑞德三人来到会场的时候,各国的代表也陆陆续续的到了。开会的场地在湾仔的IPEI分支机构,正对着维多利亚港。这个阶梯式的会议中心能容纳1000人,但是这次会议加上会场工作人员才来了不到200人。
“我记得第一年开会的时候也在这里,那时候会场两边可都被记者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啊。”马特说完,在会场门口的餐吧上,拿起了两杯咖啡递给了宋瑞德和郑义。还没等到他们喝上第一口,就听到后面有人来打招呼。
“宋教授,您好,咱们有段时间没见面了。”
郑义回过头,看到走过来的是一个身着修身藏蓝色西服外套的女士,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身材匀称高挑,一头棕色的卷发披到双肩,小麦色的皮肤,高鼻梁,黑色的眼睛。虽然穿着高跟鞋,但是走路却比常人还快。
“啊,梅丽莎博士,好久不见。”宋瑞德和梅丽莎握了手。
“我来介绍下,这是我的助手郑义,他当我的助手已经一年了。”宋瑞德说,“这位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梅丽莎博士,她曾经也在SETI工作过,后来去了NASA,也作为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一段时间。目前是NASA常驻IPEI的代表。”
随后,宋瑞的看着马特说到:“那你俩我就不介绍了。”
“您偶尔也会幽默一下啊,宋教授。”马特说道。
“梅丽莎。”马特点头示意了一下。
“马特。”梅丽莎轻轻回应了下。
“宋教授,听说这次中国军方的辛吉将军也来了,中国军方可是第一次派这么高级别的军官参加这样的会议啊,您方便在会后帮我引荐一下吗?NASA希望在接下来的火星载人任务中和中方有更进一步的合作。”梅丽莎说道。
宋瑞德喝了口咖啡,有点犹豫,欲言又止。但最后还是说了一句:“等会后,你来找我吧。”
“谢谢,那我不打扰您了,我们会后见。”梅丽莎说完看了眼马特,转身进了会场。
“辛吉将军也来了?”马特问道,“难道你说你不能一个人来说,所以另一个人是辛将军?”
宋瑞德不置可否。
“老宋,你可把我的胃口吊足了啊!”马特说。
会议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宋瑞德被安排在了最后一个发言。印度,法国,俄罗斯还有日本的科学家,主要对信号来源行星的地质结构、大气条件、行星运行的轨迹,以及这颗行星所在恒星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分享。这些研究从五年前就开始启动了,当信号发现后,人们开始研究那颗恒星所在的行星系统,发现其中有一个行星的可疑度非常高,学界为了方便称呼,给这颗行星取名为Genesis,简称Planet G。由于G和中文的“吉”同音,中国人则把它称为吉星。
几位科学家的分享,虽然都是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关于吉星和它所在的行星系统的基本状况,在三年前科学界已经有了统一的认知。
这颗只有地球1.4倍的行星,处在行星系统的宜居带上,公转周期226天。整个行星同样被一层大气所笼罩。通过深空望远镜对它的光谱分析,可以探知,地表温度大约在-30到60度,适合有液态水的存在,同时,大气内有大量氧气和水分子被探测到。吉星所在系统的恒星质量大小是太阳0.8倍,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内部核反应稳定。这些基本数据使得很多科学家们坚定的认为,一定有文明存在于这颗行星上,因为它和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像了,像得不可思议,好像就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但是,也有几点发现使得有一部分科学家始终持有怀疑态度。比如,吉星的自转速度过大,大约是地球的5倍,这不仅仅会让吉星的一天只有不到5个小时。由于转速过快,可以想像,按照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它的大气会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区域,海洋也会向这个区域集中,可生存的陆地面积少的可怜。此外,全球风暴将非常频发,有的甚至可以持续数年。两端高纬度区域对地质形成巨大的压力,火山喷发一定是家常便饭,而且到处遍布高耸入云的大山和深不见底的峡谷,海沟。这样极其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很难想象有地外文明可以存活下去。
另外还有一个发现也是反对派科学家们常常摆在桌面上讨论的,就是吉星没有磁场。这个结果,是三架深空望远镜经过数年的探测所得出的一致结果。这显然完全不可思议,一个拥有如此高转速的星球,它的磁场应该比地球大很多才对,为什么探测不到它的磁场?
两个派别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但是谁也没有拿出可信的假说或者实质的证据来说服对方。直到去年,质疑信号是否真的来自于这颗行星的声音开始出现,怀疑的阴云开始笼罩着学界。毕竟,5.3光年,虽然在宇宙尺度中是如此相近,但对于人类来说,根本遥不可及。
一天的会议,宋瑞德其实并没有专心在听前面发言者的成果报告,他只是在座位上不断地删改自己的发言稿。作为信号的最初发现者,六年来,他最关心的并不是吉星是否真的适合生命存在。而是把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再次寻找那个消失的信号上。为此,他几乎租用过世界上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夜以继日的探索,近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但依然一无所获。
“下面是今天最后一位发言的科学家,来自中国的宋瑞德教授。”当大会主持人念到宋瑞德名字的时候,他好像并没有听到,还是郑义在旁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旁,他才反应过来。
宋瑞德拿着他的发言稿,缓步走向讲台。所有人都等待着他的发言,他低头看着已经被删改的密密麻麻的稿件,停顿了一会儿,会场鸦雀无声。他突然拿下自己的眼镜,仍在了稿件上,抬起头望向观众席。
“各位朋友们,六年前,人类的宇宙观彻底地被改变,那时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无比兴奋和忐忑,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到达了顶峰。但是六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好像又回归了平静,对于地外文明的存在,我们很多人变得没有那么在意了,有时候时间真是个不好的东西,让人变得麻木,以至于当真正的大风暴即将来临之时,我们就好像一群傻瓜一样,毫无准备,任人宰割。”
宋瑞德的话,并没有按照他的稿件来讲,他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也许是早上的茶楼环境,催生了他这样的感慨。但就是这么一个临时发挥的开场白,瞬间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在场的照相机闪光灯也第一次集体闪烁了起来。
宋瑞德示意现场的工作人员把他之前给到的图片投放在会场的屏幕上。
“现在显示的是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信号分析结果。在2099年的2月3日到4月6日,我们不断地收到了同一种有规律的重复信号,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µ信号,信号的频段在2G赫兹,频宽在39赫兹。接下来,从2099年4月7到4月9日,这种信号就变得越来越没规律,在这段时间里,µ信号消失了,但新增了184种内容不同的信号,这些信号在是一个接一个轮流发出的,我们暂时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为λ系列信号。然后,信号至此消失了五个多月,直到2099年9月15日晚上开始,又有一个新的信号出现了,这个信号的频段仍在在2G赫兹,频宽28赫兹,每次接受时间大约在一个小时,现在我们叫它Ø信号,并且不断地重复直到2099年12月31日,所有信号完全消失,一直到现在。”
宋瑞德用示意工作人员翻到了下一页,接着说道。
“这前后加起来一共186种信号,全世界的信号专家分析了三年,确定第一种和最后一种,并没有经过任何信号调制,也就是说它们除了发出怪音调,其他什么都没有。而当中的184种信号,显然是经过调制的,但是我们要破译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我们拿到了一串没有对照本的密码一样,只能靠边猜测边学习。至此,关于信号本身的研究就进入了死胡同。”
“说实话,我对5.3光年外的那个星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性并不感兴趣,当然,我并不想冒犯在做此类研究的同行。我只是一直放不下对那个信号的追逐。这几年,我想在坐的很多人都知道,我用世界各地的望远镜对准吉星,期望捕捉到哪怕是一点点微弱的信号,以获得更多信息,可惜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现。但是,大约一年前的一个事件让一切有了又有了新的希望。这个稍后会具体告诉各位。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让我今天可以带着我的新假设来到这里,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台下的观众突然开始交头接耳,有的一下子坐直了身板,等待宋瑞德接下去的发言。
“首先,我想先告诉大家我的结论。我们认为µ信号和Ø信号是两段类似声控信号的指令,接收到µ信号会被唤醒,而接收到Ø信号到底会触发什么,我们并不确定。”
台下鸦雀无声。
“而当中的184段信号,应该是类似于行动指令信号,而且是发给了184个不同接收端的。
“Wow!!!”台下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呼声!郑义和马特瞪大了眼睛,互相看了眼,也都说不出话来。
“各位。”宋瑞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
“我的结论还没说完。”他接着说道。
“这184个接收端应该就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可能在火星上,可能在月球上,当然也可能就在我们的地球上,他们现在到底是什么状态并不确定,可能很大一部分已被摧毁。”宋瑞德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好了,这是我带来的假设。简单,但又有点出格。大家先不用着急提问,下面,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或者说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需要请上中国军方的代表,辛吉少将上台,他将给大家具体讲述我开头说道的那个转折点。”
所有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了坐在前排的这位中国军官。在往届的会议上,虽然各国军方的代表都有出席,但是只作为观察员的身份,从不发言或者介入科学讨论。坐在观众席里的梅丽莎突然想起了宋瑞德刚才和她说话间,聊到辛吉时稍显犹豫的神情,而辛吉为什么第一次来到这个会议,现在,一切都好像有了解释。
而业内对这位辛吉少将并不陌生,他是中国国家航天和宇宙事务局的实际掌门人,中国在宇宙探索领域从100年前就开始大踏步发展,最近30年更是飞速前进,现在不仅仅在火星上和美国有了联合基地,在整个太阳系拥有15个行星探测器和3个星际探测器 ,最远的一个已经比旅行者一号多飞了4亿公里。
辛吉将军步履飞速地上了演讲台,他拥有着一个典型中国军人的形象,身姿挺拔,一头干练的短发,浓眉大眼,不苟言笑,行为举止间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他上台后,把随身携带的透明平板电脑投屏到了身后的大屏幕上,打开了一张图片,没等下面观众看清是什么,他便用他浑厚的嗓音说道:
“在去年的2月26日的时候,我们的月球车玉兔19号,在月球背面的加加林盆地,发现了一个不属于人类的机器残骸堆!这张照片就是在当时发现残骸是的现场。”
如果之前宋瑞德的话就像一道道闪电,那么此刻辛吉德话就像闪电过后终于到达的雷声。
会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照片,现场的闪光灯再次齐刷刷的亮起,有人已经按耐不住地叫道:“这到底是什么?”
“这是什么,我们不能确定。”说完辛吉换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把残骸的某一部分放大了,可以看见一个类似金属制的长方体物件。物体外形已经变形,左上方开了一个小口子。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残骸中唯一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部分,大小大概是1米长和宽,3米高。这张。。。”他又换了一张照片,“。。。是拿到地球两天后的。”照片上,那个长方体已经被拆开,里面是一块巴掌大小,同样也是银色类金属制的长方形块。
“我们整个过程为了安全,都用了最高级别的防辐射装置承运,同时,保持着真空状态。到了地球后,我们首先我们用针型探头伸进了长方体内部,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发现,最后在长方体底部,发现了这个小小的金属块。我们经过探究,发现它有两层叠加在一起。接点之间用一种透明的东西固定。
“在接下来几天,我们分别探测了残骸物体的成分和辐射量,发现长方体外壳仍有有少量的辐射产生,以α射线为主,主要有5种元素,除了有少量的铀-235是我们熟悉的,其他4种元素,我们从未见过,哦,抱歉。。。应该说,人类从未见过。而它在月球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依然毫发无损。里面的这块东西我们放在了另一个真空容器中,探测发现它并没有辐射,除了铜元素以外,其他2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是来自于之前外壳里的未知元素。我们没有冒险对这个内部器件,我们也叫它“银块”做温度耐受探测。
辛吉放下手中的电脑,双手自然放到讲台两边,依然站姿挺拔,他目光如炬,接着说道:“我们的玉兔19号月球探测车,在残骸周围大约3公里的范围内持续搜寻了三个月,大多发现的都是外壳碎片,经过分析和长方体外壳的元素结构一直,没有再发现其他任新的东西。
“如果有铀元素存在,那么你们肯定做了铀系年代测定了吧?它是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的?”台下的观众再次迫不及待地喊出了问题。
辛吉叹了口气,微微地转了下头,看了看宋教授,又转了回来。
“是的,我们做过了。”辛吉再次停顿了一下。
会场的空气在此时感觉已经被全部抽干,媒体们不再按快门,时间仿佛凝固了一样,现场死一般的寂静,大家都努力保留着最后一丝清醒意识,想听清辛吉的话。
“大约是6600万年!”
“GOD BLOODY JESUS!--------”安静的空气中还d有人飙出了脏话。接着就是海啸般的提问声,叫喊声,媒体已经按耐不住往前涌,他们用摄像机对着辛吉,记录着又一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时刻。
“这个年代测定准确吗?”
“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这跟宋教授的假设到底有什么关系?”
。。。。。。。
马特和郑义呆坐在座位上,很长时间,看着眼前人头涌动,包围着宋瑞德和辛吉。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郑义轻轻地自言自语道:“6600万年前,那不是很接近恐龙灭绝的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