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构思】隐藏和主体
因为困乏又难以集中注意力,加之对重新计划日常安排属实焦虑,不如随便写点东西,也许能稍微分散一些焦虑的情绪吧……
这是在刚才浮现在脑子里的思路。故事的叙事有一个常见的主题,hero,身负理想,在经典的“起承转合”式叙事结构中经历类似于:动机、困难、帮助、克服、回归等等情节。其实这种结构的小说往广了说有着并不狭隘的覆盖范围,骑士、勇者、侠客、牛仔、复仇者之类的。看看流行的游戏叙事题材吧,因为英雄小说的结构实在是过于简单好用,它非常容易就在这个领域里泛滥了。
游戏有很强大的叙事潜力,没人否认这点吧?不只是在媒介上,其实光是如此已经足以带来叙事形式,也就是体裁,在质上的变异:能够交互的情节、可感知化的互动成本投入、图像化与动画化、身体参与和叙述主体结构的新潜力。这里要展开讲我对于游戏叙事之叙事学的看法可必须另启文章才能讲完呢,此时的我只想写点内容方面的东西。
小时候在电视上电影频道看见的两部电影,《龙凤店》和《剑雨》,且不论片子拍得怎么样,具体故事怎么样,倒是情节中有些设计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可以仅凭着童年模糊记忆单独思考这个设计。过着平常生活的市井村民在情节发展中揭露了身份,原来是隐于世俗的武林侠客。
为什么这个结构很重要?失败的隐藏身份是人物描写的重灾区!受人欺凌压迫的主角摇身一变,也许是家庭继承巨额财产,也许是流淌着传说中的血统,也许就是纯粹向读者隐瞒,总有一些“隐藏”因为逻辑断层令人抓狂。
在这里,有必要区分一次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的若干主体。
主体这个词来自哲学术语,因为是随便写写,加之记忆力不好,不找什么引文直接写吧,在我的理解中主体不能单独存在,对它的认识必然伴随一个复杂的主体性建构过程。拉康说主体是语言建构的一个效果。说得不错,我们对自己的每一次认识都能说是一次阅读行为,阅读的是文本,而文本必有发出者也就是作者。然而日常中我们往往不能通过文章充分认识一个具体个人的真实样貌,总会有所偏离,于是形成了一个语言主体。
在故事的阅读中,往往会有若干背后具有不同主体的文本。被我们感官直接接受的文本背后的作者,文中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叙述者,被集中描写的主角,人物在不同场合表现的文本背后的人格和身份,这些身份背后又有生动的自我。于是倘若有个人表现出了复杂的人格,人格或身份之间又表现出合理的衔接关系,那么这个人物的自我就能焕发出蕴意深长的可阐释潜力。
身份不一定总是互斥的,它们之间关系的建构是描写故事人物的关键。同时存在的身份,父亲、老师、竞争者、同伴,类似这种结合常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看见,他如何使各身份协调不至于因冲突打破平衡是很好写出漂亮情节的。
那么,假如身份割裂开始变得具有戏剧性呢?凡人的外表和超人。这就更烂大街,都不想举例。超人身份为凡人身份带来麻烦,使得凡人无法作为一个凡人生活,因为他受到超人的人际关系的威胁(复仇者和觊觎者),同时放不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压力,终于要打破生活的宁静再起波澜。
可是这样描写,那个自我只是一个可悲的调停者,就如主体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含义:臣民。而在武侠小说中,这样一种自我跃然纸上:逍遥,不局限于世俗或道义,抛弃身份的束缚,他们并不是没有那两种生活,而是把生存的态度安放在超然的地位。
这样的形象能写出什么故事呢?
另外,还有一个构想。社会是一个文本间关系组成的网络,早有伴随文本建构了社会关系,我们只是在从事文本的再生产。基于一个先在文本,我们可以刻画一个悬疑故事:人们各怀心思,各自隐藏了身份,当某个身份或身份集团即将爆发,为其他身份带来矛盾和威胁时,能表现出故事背景和氛围的压力与张力。
一小时就写这么些东西……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