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然想到”要端正态度
最近一周以来,状态不是很好,耽搁了很多事情。
自爬虫课程结束后,python的学习就停滞了。而且这段时间思考的密度也下降了许多,分析原因还是启发式的书读少了。
关于读书,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
观察清华大学图书馆2018年的借书榜单,一半是小说体裁。在如今信息爆炸,出版业发达时候,很多书没什么价值,有价值的部分都在审校过程中被删去了。因此读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玩物丧志。
不是猎奇的人,就不会被所谓完整版、无删减版忽悠。所以不敢苟同用带有阴谋论的视角看待出版物审校。但是核心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有时我们如果仅仅是图一乐,小说就够,但如果抱着学习的目的,看那些杂书多数时候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此答案就浮现了,少看杂书多读好书。
在完成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时候,提出一个感想,基本意思是:
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来源于“突然想到”,比如说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意义,意识到主观感受很重要。虽然有豁然开朗,但是打心底并不喜欢这样的模式,好像萦绕着不确定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突然”。更喜欢的是有一种通用的思维方式,比如判断斜坡上的物体是否会滑下来,做一个受力分析就够了。
喜欢或者不喜欢并没有解决问题,所以仍然放在脑中思考。在早晨刷牙时有了一些思路,又是“突然想到”,真是非常戏剧性。
中学曾读到苯环六边形结构的故事,科学家从梦中一条蛇咬自己尾巴形成环状得到灵感;著名诗人贾岛写“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从古至今,从文到理,都有不确定性。
要消除不确定性,姑且两种方法。
第一,看似“突然想到”的答案,本质还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积累转化而成。控制不了转化,就控制积累,以期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刻意学习、训练和总结针对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比如矛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套上去用。
另外,马哲告诉我们世界在发展中,认识的水平就是不断升华的。对待“突然想到”,少些焦虑,顺其自然。或者功利一点想,人脑没有电脑算得快,我们普通人又没有985的同学智商高,有成型方法论的问题,那一部分群体解决的更好。要想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我们更应该去拥抱不确定性。
去亲身实践消除不确定性的方法二,想读一些哲学的书学习方法论。看到冯友兰教授著《中国哲学简史》对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陈述,或者看到《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旁人讨论的记录,总觉得和预期不同,没有要的答案。难道是又如“生活本身就是意义”的领悟,那些文字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吗?

原发布时间:2023-04-25 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