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先验主义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解模型
就我们认识的每一种知识而言,他要么是有条件的,要么是无条件的。就其实有条件的而言,他又总是与无条件的东西相关。因此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触及无条件的东西。这个无条件被认识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需要演绎。
我们无条件的认识,而东西其实是这样一种以主观的东西为条件,而不是以客观东西为条件东西,这在同一律A=A中可以表现出来。从形式上看,A=A这一命题只是说:当我们思考A的时候,我们思考的只不过是A。因此这一命题首先是受我们的思维制约的,这种知识活动是无条件的。但另一方面,我们究竟是怎样思考A呢?如果A只是任意设想出来的一个概念,那他就没有创立任何知识,这当然是无意义的;如果他在作为一样概念产生时有其必要性,那他就必然有其客观实在性。这也就是说,即使A=A这样一个同一性命题,它不仅是以思维的同一性为条件,而且也以某种与思维有别的东西为中介。换言之,A=A不仅是个分析命题,同时也是个综合命题。但是,作为综合命题,它是有条件的,因为它是自己确证自己的,而作为分析命题,它又是无条件的。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矛盾,而矛盾的解决似乎时要找到这样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同一的东西与综合东西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在这个点上,主体与客体是同一个东西。而主体与客体的直接同一性只能存在于被表象东西同时也是做表像的东西、被直观东西同时也是进行直观的东西的地方。但因被表象东西与做表象的东西的这种统一性只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因此这个点只能是自我意识本身。
(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袁鸣 编著的《简明西方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