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效应与个体关系:个体之下的模因效应社会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非专业。)
(全文较长,请谨慎阅读。)
安好,我是Tanasi。
我想了一下,本来想说些关于自己的,不过一想还是算了,没什么意义。
实际上,我自己之前写过一篇模因的文章,不过自己觉得太扯淡删掉了,而且是出于之前的一个视频写的,所以今天打算重新写一些自己的东西。
那么,开始。
模因,英语为MeMe,最早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之中,此书为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之一,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详细阐述了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这一重要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以生物的演化作为类比,用模因一词指代了文化传承,及传承过程中的单位,即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切途径,例如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笑话,而我们如今所说的“梗”,也是模因。但这样看来,梗并不代表模因,只是模因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梗是模因的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而基于这本书的观点,模因论便应运而生。模因论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暂且不提。
而模因效应,则是模因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现在网上使用的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梗,已经成为人们在网络上甚至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便是模因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人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模因的载体,而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如此。
模因本身代表了文化传承的一切形式,这对人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如果失去模因,那么文化便没有途径可传播下去,人类便会灭亡。模因本身的重要性,也同时决定了模因效应的影响力,两者实际上是递推关系的。
而模因本身,其实质是个体思想的一切传播形式而并非文化,因为文化的本身组成就是思想。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人的思想则是精神活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模因效应实际上是个体的思想传播后所带来的影响。以宗教为例,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归根结底只是来自于三个思想者,而他们的思想经过时间的积累不断发展传承,直至今天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过程,其本身就是模因效应。而不仅是宗教,纵观历史也是如此,在封建专制之下的国家,基本上由国王一人掌权,即便产生了社会变革,也是由领导者决定一切,其他人起不了决定作用。而随着时间推移,回到现代,名义上为民主社会,其实质只是由一个人决定变成了多人决定而已。
所以,模因和模因效应的出发点并非是文化传承,而是思想的传播,即个人思想及其传播给他人所带来的影响。
但并非只有思想者才有模因效应,人人都有思想,人人都可以传播思想,只是模因效应大小不同而已。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模因,被模因效应所影响,同时也在生成自己的模因,而且这个模因也在产生模因效应,也被他人所接受。
对于模因,“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道金森认为模因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个人除了接受模因,创造模因之外,更多的便是把模因传递出去,因此在模因传递过程中,因为人的个体性,这个模因可以被个体接受,继承并传承给个体的下一代个体,并被下一代个体所接受,继承这一模因。同样的,在传递过程之中,个体可以对传递过来的这一模因加以改造或者删除一部分,然后接着传递给其他个体,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断章取义”等的实际意义。
而模因的选择性则比较特殊,选择性并不是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模因,在以模因被传递至其他个体的前提下,一旦模因从其他个体被传递至一个新个体的时候,那么这个个体不管是否接受这个模因,一定会被这个模因的模因效应所影响。就好比这篇文章,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的那一刻,无论你是否愿意看看,是否点开了这篇文章,你都会被这篇文章的模因效应所影响,只不过那对你来说微乎其微罢了,你不去点开这篇文章,那么它所带来的模因效应只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影响你而已,它随即就会和你接受的其他微小的模因效应一起消失。
因此,模因的选择性,实际上指的是模因传播能力的不同而并非是人的自主选择性。模因的传播速度是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有些模因传递非常快,而有些根本得不到传递。就好比梗来说,一个梗可以在短时间内火遍全网,而另外一个可能只有少数人所了解并使用。
综上所述,模因由个体思想产生,可以被个体所传递,接受,创造,改造,继承等,而模因效应由个体的模因产生,其实质为个体思想传递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模因产生模因效应,模因效应是模因传递过程中的影响。
这一结论我称之为模因个体论,即以模因为主体,从个体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解释的,暂时没有经过证明和系统阐述的理论。这仅仅是现阶段我个人对模因的想法及观点,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试图去证明总结等等,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面更多的是对模因本身的解释。并没有过多的解释模因效应,那么下面便是关于模因效应的第二部分。因为关于模因效应本身实质等已经提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基于模因个体论,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都可以产生模因传递模因等等,而模因效应在模因从个体开始传递给其他个体时产生。那么,模因效应的大小如何决定?模因效应和个体本身又有何关系?这便是接下来的主题。
模因效应定义为模因传递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模因效应大小是模因传递过程中带来影响的大小。而影响大小,是由模因本身性质,传递过程所决定的,而传递过程又由传递过程中被传递个体所决定。
让我们分开来解释,先从模因本身性质说起模因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模因效应的大小。例如一个梗,如果它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那么一定是和它本身的有趣程度有关的,而这个有趣程度就是梗的一个具体表现。试问如果有一个没有意思的梗,你愿意去传递它吗?当然,没有意思的话它本身就不是梗。
出于这个角度,模因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带来的模因效应的大小。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明模因性质决定大小,就是模因的传递速度。
我们还是以梗举例,一个梗有意思,那么它必然会被看到它的人所津津乐道,那么必然的,出于心理角度,这些人一定会把它分享给自己所认识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梗便会迅速火起来。如果只是单单一句普通的话,并没有什么意思,那它就不会成为梗,也不会迅速传播开来。
所以,模因性质决定模因效应大小实际上是由两方面决定的。而同样的,传递过程中的被传递个体也是从个体性质的两方面决定模因效应大小的。
一方面也是影响传递速度。当一个模因效应影响到一个个体时,他接受了这个模因,但他可以选择是否传递下去,这个选择是个体的选择,是和模因的选择性截然不同的。还是拿梗举例,你觉得有一个梗很有意思,想分享给他人,而且你这么做了,但有可能你所分享的那个人对这个梗并不感冒,所以他虽然接收到了这个梗,但他并不会传递下去。自然地,传递速度也会减慢。当然,如果被传递个体的数量基数很大的时候,这个速度减慢是可以忽略掉的。
另一方面,从被传递个体的性质出发,作为一个个体,在被传递模因以后,他是可以对这个模因加以修改的,那么就会回到模因性质上,模因性质被改变了,模因传递速度也就变慢了,其效应大小自然也会变慢。只是这个时候,模因本身的性质是由被传递个体所决定的。
因此,总结一下,即为模因效应的大小是由传播速度所决定的,传播快效应也就大,慢的话效应也就小。往上推的话,则还是可以推出模因效应大小是由模因决定的。
至于模因效应和个体的关系,则又是一段长篇大论了,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另写一篇文章更加详细地用模因个体论解释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之后的话,我大概会在模因效应与个体关系的推论之上代入个体主义,以及利用模因个体论阐述我对当今网络时代的具体看法。
就这样,我们回头见,可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