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盛唐“戏神”雷海青,怒摔琵琶,痛骂逆贼安禄山,惨被肢解

2022-10-18 16:31 作者:易珩文苑  | 我要投稿

雷海青,唐玄宗时宫廷乐师,擅长弹奏琵琶。盛唐时期,承平已久,唐玄宗极喜乐曲,精通音律,便于皇宫内的梨园养了三百乐工,钻研和演奏歌舞戏曲。《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便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

唐代皇家禁苑中设有梨园、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等果木园。果木园中建有离宫别殿、亭台楼榭等,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恩养培训乐工,梨园逐渐成为演习歌舞戏曲的圣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一身的综合性艺术集地。

唐玄宗年间,音乐艺术繁盛,诞生了诸多才艺极高的艺人,如乐师李龟年、黄幡绰,舞师公孙大娘,歌手许和子、念奴等等。雷海青也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星。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同年十二月便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逃往蜀中避难,长安失守。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沉浸在艺术领域的梨园弟子来说,宛如晴天霹雳,他们要么四散逃命,流落民间,要么被安禄山叛军所俘虏。而被俘者当中,就包括雷海青。

一日,秋高气爽,安禄山在洛阳城召集大燕国的官员,齐聚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畔,宴会奏乐,庆祝燕军攻陷长安。安禄山命梨园弟子奏曲作乐,雷海青不愿为叛军演奏,怒将琵琶掷在地上,放声恸哭,大骂安禄山逆贼。安禄山大怒,下令捆住雷海青,将他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玄宗获悉雷海青的悲壮事迹,追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此后,历代皇帝都为其加封,雷海青也受到后世艺人的尊崇和祀拜,奉为“戏神”。在福建、台湾及广东潮州一带,雷海青成了民间供奉的神祇。

大唐乐工雷海青的事迹,最早出现于唐人郑处诲所著的《明皇杂录补遗》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戏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以胁之,言有泪者当斩,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怒而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者莫不伤痛。”

在安禄山攻陷两京后,抓了很多大臣和有才干的人为自己效劳,很多大诗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安禄山非常赏识王维之才,迫以伪署,让他担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不肯为安禄山所用。安禄山一怒之下,将他软禁在洛阳的菩提寺内。一日,好友裴迪前来探望王维,向他谈及乐工雷海青不屈逆贼安禄山而被杀害的事。王维听了激愤万分,悲痛不已,遂作诗《凝碧池诗》(《凝碧池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全诗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充溢着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公元757年,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叛乱,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开始清算反叛的贰臣贼子和失节的士大夫,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王维也在处罚名单中。但当肃宗看到王维写的这首“凝碧池”诗后,点头嘉许,认定王维心存故国,不忘朝廷,并未失节,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而且主动请求削官为兄赎罪,于是唐肃宗宽恕了王维,将他赦免并授职,褒扬他在叛乱之中仍能保持忠义。

到了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在《长生殿》第二十八出写了《骂贼》一出,生动讲述了雷海青怒骂安禄山这段历史故事。清初戏曲理论批评家吴人,对《骂贼》给予高度评价:“雷海青琵琶,遂可与高渐离击筑并传。尝叹世间真忠义不易多有,惟优孟衣冠,妆演古人,凛然生气如在。”雷海青怒摔琵琶,不惧逆贼,保持凛然忠义气节,令人动容。

    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蔡东藩的《唐史演义》里,对雷海青的事迹,细致描绘,读来令人血脉偾张。原文是这样的:

“(安禄山)便要梨园子弟及舞马驯象等,相继歌舞。蓦听得一片泣声,传入耳中,不由得惊讶道:‘何处来的哭声?’言未已,竟有一人大哭起来。禄山甚怒,便令卫军当场查明。卫军查得乐官中人,多半带着泪痕。有一人执着琵琶,却俯首大恸。卫军便将他抓至席前,听禄山发落。禄山张目道:‘朕在此开太平盛宴,你这乐工,敢无故啼哭,真正可恶!’那乐工竟抗声道:‘安禄山!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圣恩赦宥,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屠戮神京,逼迁圣驾,眼见得恶贯满盈,不日就遭天戮了,还说甚么太平筵宴?’说罢,将手中的琵琶,掷将过去。当被禄山亲军一格,砰然落地。那乐工向西再哭,已被那卫军缚住,用刀乱砍,霎时间血肉模糊,肢体解散,把一个大唐忠魂,送入地府中去了。看官道此人何名?原来就是雷海青。”

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命人将梨园教坊里的乐工,押解送至洛阳,为自己享用。一日,安禄山在凝碧池开太平盛宴,只见他高坐九台之上,衮服冠冕,俨然一副真龙天子的做派。底下坐着大燕国御赐的官员,这些人中有同自己浴血沙场的同族将士,有自己用金钱官爵收买过来的各式人才,有选择投降的曾经的大唐臣子。安禄山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着身边人的恭维。他命令教坊乐工大吹大擂,庆祝胜利。

这些梨园弟子,平日养尊处优,长安城破之日,眼见这些贼兵见人就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那见过这等场面,此刻早已吓得瑟瑟发抖。于是只得开始演奏,一时间但闻萧笛管弦齐鸣,钟磬鼓笙齐奏,悦耳动人,仙乐飘飘。安禄山此刻重闻梨园之音,听着醉人的乐声,恍若隔世,拿下大唐在望,心中好不自在。他将手中酒杯往案头一掷,大声赞道:“好!奏得好!”

趋炎附势的大臣纷纷谄媚道:“昔日天宝皇帝为成就此等音律,成立梨园,教养乐工,谁想今日归陛下所有,此真乃是天命所归。”安禄山掀髯而笑道:“先前孤家虽说也曾听闻此乐,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节哪里有这等逍遥?”

安禄山虽沉醉于乐声中,但不免念起杨玉环的国色天香,于是命令梨园弟子演奏唐玄宗御制的名曲《霓裳羽衣曲》。安禄山正闭目沉浸在这首美妙绝伦的曲声之中,忽听得一阵哀伤哭泣声,不由惊讶道:“大胆!何人啼哭,打扰朕聆听仙乐?”话音未落,这哭泣之声竟越来越响亮。安禄山越听越怒,便命令卫军当场查明。卫军立即勘察,发现众多乐工中,有一人手执断弦琵琶,正在俯首恸哭,便将此人抓至席前,听候安禄山发落。

安禄山睁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乐工,说:“孤家在此与众位大臣开太平盛宴,你这乐工是何人,竟敢无故啼哭,坏朕兴致,着实可恨可恶!”那乐工面对安禄山,竟丝毫不惧,朗声说道:“我是天宝皇帝所封梨园乐工雷海青!安禄山,你原本不过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皇帝陛下赦宥,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真是狼心狗肺之辈。恶贼子!你令叛兵屠戮神京,逼迁圣驾,眼见得恶贯满盈,不日就遭天戮了,还说什么太平筵宴?”说罢,将手中的琵琶,怒掷过去,却被安禄山亲军一格,咣当一声,琵琶砰然落地,断为两截。再看雷海青,早已被卫军缚住。安禄山勃然大怒,当下命令卫士将雷海青乱刀砍死,一时间血肉模糊,血流满地,可怜忠肝义胆的雷海青,就这样惨烈殉国。

在《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里,雷海青为田都元帅,相传为畲族,是泉州南安市罗东十七都坑口乡人氏,从小被戏班老艺人收养,学会演奏各种乐器,后入梨园,名重一时。安史之乱时,雷海青不愿为贼献艺,以琵琶掷打安禄山而被杀,尸骨被同乡辗转运回南安原籍埋葬。唐玄宗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总管”,以表彰他的忠贞气节。唐肃宗时,加封为“田都元帅”、“太仆寺卿”。

有人会有疑问,唐朝乐工雷海青,为什么成了“田都元帅”?关于这个称号,有两则传说:一说雷海青被害后,郭子仪在率兵收复长安时,雷海青的神灵也来助战,战场上出现“雷”字的旗号,只因烟雾浓厚,“雷”的上半部分被遮看不清,隐约只看见一个“田”字,时人称之为“田都元帅”。二是说雷海青死后,常在福建一带云端中显圣,“雷”字被云遮蔽,人们只看见“田”字,故称“田公”。当然,真实的民间信仰中,关于田都元帅的祭祀崇拜非常复杂,一时难以说清。

如今,雷海青被梨园子弟和艺人尊为“戏神”,尊崇的不仅是他高超的演奏艺术,更是他不屈的气节和忠义的精神。自己的乐曲,只为太平所奏、为百姓所奏,不为乱贼所奏。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旗帜和标杆作为灯塔和支柱,这是意义和精神的可贵之处,只有精神的引领,信念才不会坍塌。


盛唐“戏神”雷海青,怒摔琵琶,痛骂逆贼安禄山,惨被肢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