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工艺】苏尼特制毡技艺

蒙古族传统制毡技术已有上千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擀毡技术由蒙古族游牧部落传入内地。蒙古帝国时期,蒙古、回、汉等诸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子制作毡褥、马鞍垫、驼鞍等等。由于互相交流学习,其他民族的一些居民也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术很快在中国北方生根发芽,不久便普及到汉地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而在多年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擀毡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各地区的擀毡技艺也具备了大同小异的不同风格。本文章以苏尼特毡制为例,讲述蒙古族制毡过程。

整理羊毛

苏尼特制毡技术是民间的,它属于纯手工作业,擀毡至少需要4个人以上劳动力。每年9月份在湖边搭起两座蒙古包,牧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干粮赶过来,一起参加制毡劳动。

打理羊毛

母毡弄潮
制毡主要以秋季羊毛为原料,首先把秋季短毛和春季长毛分别放在在水里泡软的牛皮上,用专用抽棍均匀地抽打。接着铺开泡湿ᠡᠭᠡ ᠢᠰᠡᠭᠡᠢ(母毡),由三个妇女先把秋季短毛絮好后用春季长毛润色,然后2——3个男人从湖里提水将其浇透,把泡在湖水里的牛皮放在毡子下面,将它卷起来,用50米长的专用绳牢牢地捆住,用受过训练的两匹马往两边拽拉81次,擀成 ᠤᠨᠠᠭᠠᠨ ᠢᠰᠡᠭᠡᠢ(初毡),然后将它铺开,用它作为ᠡᠭᠡ ᠢᠰᠡᠭᠡᠢ(母毡),从絮毛开重复以上制作过程,打开后第一次的ᠤᠨᠠᠭᠠᠨ ᠢᠰᠡᠭᠡᠢ(初毡)被擀成ᠣᠭᠠᠨ ᠢᠰᠡᠭᠡᠢ(熟毡),第二次絮毛的毡子被擀成
ᠤᠨᠠᠭᠠᠨ ᠢᠰᠡᠭᠡᠢ(初毡)。最后4位年轻人从四角抬起新毡用劲儿在地上甩多次,这叫 ᠢᠰᠡᠭᠡᠢ ᠳᠡᠯᠭᠡᠷᠡᠬᠦ(抻毡)

整理的羊毛再次浇水

铺平
制毡工作结束后,老人们在新毡的四个边上放奶皮子,进行 ᠮᠠᠯᠢᠶᠠᠬᠣ(玛力雅呼)仪式,一位长者或祝颂人捧起哈达念颂祝词,祝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无病灾,健康长寿,生活富裕,蒸蒸日上,和平盛世,永远太平。擀毡是一个体现相互协作的集体性生产劳动,在制作毡子的过程中牧人们在体力和心灵方面相互沟通、相互和谐相融,充分体现蒙古族人崇尚团结的文化理念

卷起

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