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捅破那一层迷雾,追求股票最好的买入机会

当我发现指数分析的高胜率,在非牛市趋势区间始终无法落地为收益的情况持续出现后,意味着我来到了一个关口,一道迷雾横亘于眼前,捅破那么就是更进一步,捅不破,那么就是继续原地打转,依靠指数牛市的配合稀里糊涂赚取个股收益,不能更进一步。
我试图解决它,在过去一年我选择了博览群书,看看别人的答案是什么。然而这给我带来了大量的困扰。那些真假大神说的都很有道理,用旧数据确实可以复盘,但是拿几万真金白银去试盘,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相应的吐槽写在另一篇集思录里。认识到这个坑,花费了我很多时间,排除这些错误思想的干扰更是花费了我许多精力。最终回归原点,回归自己的法则。
然后调整了优化的方向,确立基本认识:旧的法则是毫无问题的,只能小范围填补,不能有超过一成的大改。别人的东西终归难以消化进入自己的核心思想,强行吸纳就会如同前期那样,产生基础理论的矛盾。一句话----以我为主,万法皆辅。
然后,高容错体系的大前提是极端简洁,因此我不断地对旧的体系进行清理,减掉一切不必要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极简化的东西,才能形成敏捷思维,内生为条件反射。比如指数行情判定,旧的法则足足有3张A4纸,最终被我提炼为六个模式。
到了近两个月,我划定的优化方向:
1、从个股的多个买点转向最好买点,减少买入次数,只要价格合适就开仓。走势验证,1-2次加仓拿够。(要放弃所有弱势买点,这些看似的机会最后都是失望居多)
2、从好机会转向做最好的机会, 从买多只赌板块龙头转向主动发掘板块龙头,龙头的气质是遮掩不住的,只要认真去分析发现。
3、扩大好机会(优势个股 )的持仓比例,大胆加仓。
4、精力侧重,削减个股数量,目前以3-4只左右为主,并且1-2是重仓,其余普仓和试错仓。
在每次研判个股,考虑是否开仓,都要经历如是的反问:
1、“这里是最好的S买点吗?应该继续等待吗?”。 如果答案是S,不会有更好的位置了,我会立即进场;如果不是,我会设定一个进场条件直到它被满足。
2、“风险收益比R如何?超过3吗?”,如果是大于5的高R,那么就重仓这个股,如果是3到5的中R,那么就普仓这个股。如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是S买点,那么就轻仓试盘。
3、指数分析判定支持我总仓位投放多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挫败后,终于产生了正面效果,那就是我总是会重仓到板块龙头,就算是因故被止损的普仓个股事后看都很多是板块内的强势股。当然近期多次龙头股冲高回落拿不走收益,这和操作法则没有匹配有关系,也和熊市大环境有较大关系。不妨碍这种新的分析判断方式大幅提升了我的选股开仓效果。
我把这段经验详细记录于此,如果你将来遭遇到相似的困境,这或许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