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教父时期3&亚历山大学派&大公会议
2022-02-25 13:24 作者:BrightRivers | 我要投稿
亚历山大学派(约150-400年)
以一个重要的神学概念来解释所有圣经——耶稣的位格
教父时期是寓意解经allegory的方法——斐洛的解经方法
两位代表人物
1 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190年开始讲学,203年被罗马皇帝塞维鲁斯(Septimus Severus)放逐
经文有身体(字面)和灵魂(属灵)两层含义
2 奥利金(Origen):圣经有身心灵三重意思
把灵魂分为魂和灵,加上第三重“道德”
属灵意义提升为教义,关于教会本质、基督徒和神的关系
从字面意义(事件),到生活原则(道德意义)和教义真理(属灵意义)
教会大公会议(400-590年)
教父时期最后一个阶段
教父时期三个阶段:使徒教父,亚历山大学派,大公会议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312年归信
用某种权威决定经文的含义
大公会议对“正统信仰”orthodoxy的描述成为主流,区分异端
奥古斯丁Augustine,最早的正统信仰基督徒
引导读者去爱神和其他人——圣经的目的
培养一个合乎体统的、道德的、委身的基督徒生命——解经的目的
注目于经文的字面或历史意思
三个解经原则:
1 参考其他较清晰的经文对有关主题的教导
2 参考“信仰的规范”或教会传统对这段经文的解释
3 通过上下文判断,如果上述发生矛盾
哲罗姆(Jerome,331-420),把新旧约跟次经翻译为拉丁文
该译本被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源于拉丁文“通用”),西方教会公用圣经
提供了一本基于原文而不是七十士译本翻译的旧约
教会停止了以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研究圣经,直到文艺复兴才回复
哲罗姆以动态意译dynamic-paraphrase method方法,未能准确反映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