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5-3《万岁通天帖》——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辽宁省博物馆网站——陈列展览
《万岁通天帖》守护人: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董宝厚;宁静。
1、简介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纵约26厘米,横约250厘米。公元697年,武则天将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28人10卷法书真迹交于弘文馆,钩摹留存。真迹已佚,现仅存此卷摹本。是传世勾填最为精到,年代最为确切,真迹来源最为可靠的二王法帖。
《万岁通天帖》第一幅和第二幅是王羲之本人的,第一幅叫姨母帖,姨母去世,王羲之写信问候姨母家人,表达其非常悲痛的心情。从其卷尾的王方庆题记可知,该帖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即公元697年,故被称为“万岁通天帖”。又因其含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又被称为“唐摹《王氏一门书翰卷》”。王羲之墨迹没有原作流传,这幅钩摹本就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更难得的是《万岁通天帖》勾填精到,并有明确的勾填年代,且来源可靠(新旧唐书均有对王方庆献帖的记载)。
《万岁通天帖》钩摹精妙,历经千年岁月流转至今,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书法大家的笔韵和灵魂,让人跨越千年依然能感受到书圣的气象。其内容丰富,对研究王羲之的行书,学习其风格,体会其精髓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王羲之真迹尚在,包括乾隆在内都对这摹本并不重视,因此摹本经历了不少坎坷磨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该摹本上有包括火烧痕迹在内的诸多损伤。
时间赋予了《万岁通天帖》独特的印记。其本身钩摹精妙,较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的笔韵和灵魂,甚至将原作中的缺损都钩摹出来,又有唐代到清代的收藏记录,还有有岳珂,文徵明这样名家的题跋,并因战乱有两次火烧痕迹。其神形兼备的临摹功力和历史机缘,共同造就了《万岁通天帖》的传世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高古奥妙,书圣先贤的神采气韵百年不散。可惜现存唐摹的王羲之法帖已属凤毛麟角,其他有名的唐摹本,还有北京故宫的《兰亭集序》、上海博物馆的《上虞帖》、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等。
2、前世传奇
主演——宁静;助演——董彦麟,冒海飞,李依洋
武周万岁通天年间,即公元697年,距离武则天成为大周国皇帝已经有7年了。武则天登基后,极力搜求王羲之家族的法书墨迹,尤其是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的真迹在东晋时已经比较稀少,到唐代更加珍贵。身为王羲之第11代后人的王綝(字方庆), 向武则天献出了祖传法帖。
武则天酷爱书法,尤其擅长飞白书和行草书。因此,武则天时期擅书成了入仕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武则天从当朝宰相王方庆手里,拿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王氏一门的书法真迹后,龙颜大悦,对法帖是爱不释手,时常取出观赏玩味。但王方庆献帖之后内心却忐忑不安。同朝为官的狄仁杰(字怀英)亦担心武皇玩物丧志、荒废朝政,就决定帮助王方庆将10卷墨迹珍宝请回王家书阁。
狄仁杰以《兰亭序》陪葬太宗之典故劝谏武则天,武则天佯装大怒,要治二人之罪,狄仁杰却不为所动,情愿被治罪也要武皇退还法帖。武则天因狄公的耿直中正而心中大喜。不久弘文馆派人禀告,法帖已钩摹完成。武皇当即归还法帖,此时二人才知道,武皇根本没有打算独占法帖,而是只留存钩摹复刻的副本。
中国书法是一个特别奇妙的事物。所有国家都在写字,唯独中国发展成了艺术。纵是千古一帝也不可能万岁,终究会归于一石一土。但书法艺术不会消亡,因为书法已经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必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唐太宗与《兰亭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临终前召见太子李治,立下遗嘱要天下法书第一帖《兰亭序》陪葬,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装兰亭序,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坟墓——昭陵内,长眠地下。《兰亭序》被太宗皇帝带入陵墓独享的行为,引得后世非议不断。
【黄蜡纸】唐代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和半透明的效果。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
【双钩填墨】古人为了保存书法的原迹,采用“摹”的方法而制作的“副本”。除临写、拓本及刻本外。双钩填墨的摹本最为接近真迹,故历代评书者皆称这些摹本为“下真迹一等”。
【狄仁杰】字怀英,武则天手下的重臣,风骨慷慨、勤勉自强,甚得武则天信任。据《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死后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
【飞白书】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书法家蔡邕(yong1)见到匠人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墙写字,得到灵感创飞白书,其特点是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行草书】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和书法风格,大约在东汉末年产生,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孝庄文皇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3、今生故事
国宝记录着文化流传中的千年沧桑,每件国宝背后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从未随时间而逝去,从过去讲到今天。
(1)国宝之难
1922年,溥仪假借赏赐皇弟之名,从故宫偷运出大量的字画和古籍,用于笼络人心和买卖保命。其中就有《万岁通天帖》,其随着溥仪一路辗转来到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伪满洲国土崩瓦解,溥仪仓皇逃出,大量国宝被遗忘在一栋不起眼的小白楼里。
不久之后,当时的伪国兵趁虚而入,大肆抢夺洗劫。很多传世名作在争抢中被撕毁,大量文物在长春街头以麻袋论价,有的被倒卖出国,有的当柴火烧化为灰烬。而幸运的是《万岁通天帖》能在这场文物浩劫中幸存。
(2)国宝安家
好在不久,东北全境解放,《万岁通天帖》几经流转隐藏在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中。1954年被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同志发现。周桓立刻将国宝交给当时的东北博物馆。博物馆鉴定为真迹后收藏入馆,当时的东北博物馆文物整理明细分类卡片记录如下:
——时间:1954年9月25号。
——书心:高26.3公分,长2.538公尺。
——跋尾:高26.2公分,长1.104公尺。
——鉴定结论:唐摹《万岁通天帖》卷。纸,佚目物!硬黄,双钩而有浓淡,难得!岳珂、文徵明(88岁),董其昌跋指出非名手钟绍京莫属,项子长物。
——鉴定人:杨仁恺。
【佚目物】清宫散佚书画目录里的一件东西。
【硬黄】是一种纸的称呼。这种纸只有唐代才有。
【岳珂】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
【文徵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董其昌】明代书画家、收藏家,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钟绍京】唐代江南第一宰相、书法家,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
(3)文物普查
在中国历史上,以国家名义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的大规模的整理,大概有三次:第1次是900多年前,宋徽宗时期;第2次是300多年前,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第3次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沧海桑田之下,能绵延不息,薪火相传的,还是这中华文脉。
1983年6月,文物文化部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国内现存的古代书画进行鉴定普查。鉴千古书画,正中华文脉。
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几位老先生组成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这是一群至今无人超越的书画鉴定大师,尽管当时的专家组平均年龄已超过66岁,但他们依然用双脚踏遍中国的每个角落,鉴定行动历时8年,跨越25个省市自治区,走进了208个书画收藏单位,每天平均鉴定120件作品,共为61596件文物正名,被称为史上最难以复制的状举。
(4)大师鉴宝
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从69岁鉴定到76岁。杨大师晚年一个眼睛接近失明,另一眼经也高度近视。但仍然坚持工作,并笑称自己这是独具慧眼。杨大师一生坚持写下60本鉴定笔记,大约有240多万字,相当于书画鉴定界的百科全书。
1963年3月,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背着一包碎纸片,到北京荣宝斋求售。杨老一眼就看出其价值连城,买下后,从中拼出27件清宫散佚书画。其中8件是宋元书画,尤其是其中竟有大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苕tiao2溪诗》(缺损了8个字)。可惜这个小伙子警惕心太强,留的是假地址和假名字,杨老想与他联系,却一直联系不上。直到后来偶然联系上了,才知道了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国宝故事(详见《国宝沉浮录》第8章)。
让国宝不再沉浮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也是所有文博工作者的信仰。从事书画策展鉴定和研究工作的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董宝厚曾回忆跟杨老学习的经历,杨老曾严厉的批评董宝厚找捷径的行为:“国宝鉴定找诀窍是行不通的。年轻人做学问,不能走捷径,否则人生态度思想都有问题。”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杨老一样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大师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能在当今世界继续感受并继承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国宝沉浮录》】原作者杨仁恺。讲述了散佚国宝的流传故事,与相关历史人物事件。
4、观后感
这一段国宝故事中令我受益最大的是关于钩摹的知识介绍,我以前一直以为古代比较精确的摹本是那种碑刻摹本(就是在碑面或刻版上放张纸,一刷墨就成了)。而对那些只是看着原作模仿书写的临摹本的还原度持保留怀疑的态度。今天才知道竟然还有钩摹之法,不过我其实还有疑问,诸如飞白书这种丝丝露白的书法,不知有没有办法通过双钩填墨的方式钩摹。
整理这一期笔记时,发现“钩”与“勾”的用法我没有完全弄明白,今天到图书馆查了查工具书后,大概搞清楚了,因为两字用法的确较为复杂,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为便于记忆,我索性不考虑通用情况,直接确定一组正确词汇写法进行记忆就行了【勾填、钩摹、双钩填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