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邦风·豳风·七月》第四阕解读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注释:秀:结实、结果,不及物动词。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

鸣:鸟兽或昆虫叫,不及物动词。
蜩(tiáo):蝉,名词。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即,四月葽秀,五月蜩鸣,秀和鸣都是不及物动词,句式调整是为了押韵。

其:助动词,表示将来。
获:刈谷也,收割庄稼,不及物动词。
八月其获:在八月,(我们)收割庄稼;指的就是秋收。
陨(yǔn):从高处掉下、坠落,不及物动词。
萚(tuò):草木脱落的皮、叶、落叶。
十月陨萚:即,十月萚陨,在十月份,树叶就要纷纷坠落了。

貉(hé):通称“貉子”,也叫“狸”。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狐,体色乌棕。貉是重要毛皮兽,去针毛的绒皮为上好制裘原料,轻暖而又耐久,御寒力强,色泽均匀。
于貉:和第一阕中的“于耜”是相同的表达方式,“于”是介词,其具体的语义,完全取决于后面的宾语,在“于耜”中,于是修整的意思,在“于貉”中,于是捕猎的意思。

取:获取、捕取,及物动词。
为:制作,及物动词。
裘:皮衣,名词。
为公子裘:制作公子的狐裘。

其:助动词,表示将来。
同:聚合、合会,动词。
其同:(狩猎之前)聚合众人。“其同”和“其获”是相同的表达方式,当时社会生活比较简单,对于这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型活动,很质朴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

载:助动词,表进行。
缵(zuǎn):继承、继续,动词。
武:武力的、军事的,形容词。
功:本领、能耐,名词。武功:打仗的能力,指田猎的本领,在古代,田猎其实就是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具有很强的军事意味,所以,称之为武功。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在二月份,我们聚在一起,一起承续祖先流传下来的田猎之武事。
言:助动词,可能表完成。
私:私有、占有、自己留下,及物动词。
其:那些,限定词。
豵(zòng):一岁的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
言私其豵:给自己留下那些捕获的小野猪。
献:进献、贡献,动词。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
献豜于公:进献捕获的大野猪给豳公。

本阕重点讲述的是冬天狩猎的情形,“四月秀葽”说的是春天的事情,“五月鸣蜩”说的是夏天的事情,“八月其获”说的是秋天收获的情形,“十月陨箨”描述的是暮秋落叶纷纷的画面,“一之日于貉”和“二之日其同”说的是冬天的狩猎情形。十一月份的时候,农夫们分头行动,去捕捉狐狸和貉子,在它们皮毛最细密和浓密的时候,用来制作裘衣。十二月份的时候,农夫们聚在一起,共同去狩猎大型动物,在它们最为膘肥体壮的时候,捕获它们用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