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玉补石||汉末崩塌的终盘——州牧
张角的这次农民起义,在爆发阶段的波及范围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几乎所有的起义全都是在局部滚雪球从小到大的,唯独黄巾起义,上来就遍及关东好几十万人同时发难。
但这次起义,却短短的九个月就被平定了。
原因不少,先来看过程。
张角在造反约定日前进行了如下部署。
一、派人用白土在各地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记认。
二,派干部马元义到荆州、扬州召集数万人到邺城准备。
三,派人数次到洛阳勾结宦官封胥、徐奉,准备里应外合。
第一次准备规模这么宏达的反政府行动张教主破绽较多,把暗号搞得跟上访似的写机关大门上也不是干啥?同志们就这么不认识衙门口在哪吗?好几万人横跨南北上千里的汇合总部造型上是否太过嚣张?
总之,最初的计划落空了。
原因在于派出京城的联络弟子叛变革命了。
二月中旬,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弟子告密,供出了联络南北的高级干部马元义,马元义在河内山阳被逮捕车裂,随后官兵开始大力捕杀太平道信徒,千余人被杀,并下令冀州方面逮捕匪首张角。
事出突然,张院长决定当即变身张教主提前一个月发难,星夜通知各方立刻起义。
所有太平道弟子头绑黄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张教主振臂一呼,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破,各地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洛阳震动。
灵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对灵帝说:别的都可以缓,现在唯一一刻也不能缓的是陛下要迅速解除“党锢”的禁令!党人在各地仍然有非常庞大的势力,如果他们趁机跟黄巾贼联合起来,各地叛乱就再难扑灭了!
三月壬子(初七),灵帝大赦天下党人允许再度入仕;已经被流放的党人及其家属都可以重返故乡;各公卿推举众将领子孙及民间能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各地迅速招兵平叛剿贼。
这些政策,使得后面三国时代的大量重要人物出现在了历史舞台。

像曹操,袁绍,董卓,孙坚,刘备各阶层的或官员,或士族,或豪强(低级别士族和地方人口强宗),或民间的各种势力全部加入了这场平叛大潮。

灵帝拜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镇守京师,并严把函谷关、伊阙、孟津等洛阳盆地关口;
征调全国各地的精兵,派遣北军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
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隽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征讨在颍川区活动的黄巾军。
黄巾军准确讲,就利好了两个月。
3月,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
4月,朱隽军被黄巾军战败,皇甫嵩被围城,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从五月开始,政府军就开始战略反扑了。
五月皇甫嵩火攻黄巾军主力,随后和朱隽与曹操三面夹击,杀数万人。
六月,北面卢植数破张角,杀万人;南阳太守秦颉斩杀黄巾大将张曼成;猛男孙坚先登破十万黄巾军的宛城;豫州地区扫清黄巾军。
随后几月各地均获突破,不久教主张角病死。
十月,皇甫嵩斩杀张梁,屠杀三万淹死五万,张角被破棺戮尸,首级送回洛阳。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下曲阳,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
黄巾三巨头全部伏法,黄巾之乱就此平息。

黄巾之乱如此迅速的被熄灭,有政府军将领得力的原因,有农民自身素质局限的原因,有士族和豪强出力的原因,总体来讲,农民起义在此时此刻,仍然上不了历史的大台面。
此次平叛,很多大仗虽然是中央军打的,如皇甫嵩和卢植的中央军是中流砥柱,但仍然不能否认,黄巾起义之所以被这么快的扑灭,和各地方士族豪强的出手有很大关系。
黄巾军的主体是流民,张角教主在起义之前也并没有划分过阶级敌人和阶级同志,各地黄巾军不光攻打官府,还普遍攻打地方的士族与豪强。
本来这应该是你们合起伙来的阶级同志,结果还没咋地都让你给推走了。
士族与豪强很无奈的在两个王八蛋之中选了向自己投怀送抱的那个黑历史渣男。
没错,你是三十六方遍及天下的几十万起义军。
听上去很吓人。
但分到每个郡其实不过万把来人嘛!
各地士族和豪强其实才是振臂一呼就能将本土的各种脉络重组起来的群体。
他们知道本地的盐铁在哪里,知道本地的粮仓和土地有多少,知道本地的人口与驻军是多少,知道本地的其他士族在哪里。
这个群体才是短期时间内迅速接管地方的最关键力量。
只有这个群体才能将粮食生产、兵器制造、兵源整编、盐铁军饷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搞起来。
而流民军明显没有这个本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黄巾起义不能剧烈的搅动历史的进程。
首先,他再次重开了各地高级士族的仕途之路。
比如一系列顶级士族在大赦后迅速开始重新回到中央:
十八路诸侯的张邈“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
曹老板合伙人荀彧“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顶级文官智囊团的荀攸、华歆“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及华歆等。攸到,拜黄门侍郎。歆到,为尚书郎。”
与此同时,黄巾起义还将各地士族和强宗往豪族上催化。
前面我们说过,东汉前面的一个半世纪使得地方势力由重藏匿土地和人口的豪族转变为了重仕途和金钱的士族。
党锢之祸后,士族就已经开始有转化回豪族的趋势了。
因为仕途和仕途所带来的稳定地方分红都已经不存在了。
各地的士族已经开始利用祖祖辈辈的积淀和强大经济实力开始囤积土地,吸纳人口。
但是,由于士族是突然间失去社会资源和垄断地位的,重新在中央和地方上当权的往往又对他们并不友好所以时刻警惕与防备,所以这个进程进展的很慢。
黄巾起义使得各地的监管和秩序通通乱套,黄巾军的各地祸害也客观逼迫各地士族豪强们整军自卫,各地士族以及强宗大族开始迅速自我豪族化演变。
演变方式基本上是以自家宗族为核心,拓展吸纳老乡,花钱招募或收留流民:
曹仁:“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
曹洪:“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干人,与太祖会龙亢”;
李典“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吕虔“太祖在兖州,闻虔有胆策。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
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田畴“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
这些恢复豪族性质的地方军阀成为了后面主公们极其重要的枪杆子来源。
黄巾军的本质,是流民军。
流民军意味着他们没有明确的后勤与支撑,没有枪没有炮要靠敌人给他们造。
流民军的本质,是越滚越大的一个社会毒瘤。
因为他们没有重新组织各地生产关系的能力。
他们往往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将当地祸害完之后开始转向下一个地方;随后被祸害地方的良民也开始变成流民跟着这个队伍走。
流民军在遇到能将它重新带上生产正轨的军事、民政双料大神之前是不会停下脚步的。
但黄巾军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流民军。
因为它是有宗教性质的。

“行大顺之道,救世赈民,天下太平”的太平道思想已经在广大中下层人民中埋下了种子,后面只要出现了活不下去的情况,各地就会一次次自发的搞出“黄巾起义”去实现他们“梦想”中的天下大同。
还是那句话,因为宗教整合起社会组织的成本非常低。

黄巾军的教主高层被灭后没有多久,在灵帝继续保质保量的各种浪催下,全国各地的黄巾起义再度风云上演。
再来看看这位末代皇帝的最后浪演吧。
185年正月,又一次的天下大疫,紧接着二月洛阳南宫云台和乐城门发生火灾。
中常侍张让、赵忠对灵帝建议咱还是得找地儿弄钱去啊!我们觉得应该把天下田地每亩再征十钱来修房子。
灵帝的眼光聚焦到了自己的房地产问题上,丝毫不顾自己的统治大厦摇摇欲坠,又把钱都上马了宫廷建筑的开发立项上。
国家的乱成了这个样子,你特么还想着盖房子!
为了自己的房地产项目,灵帝又下诏让各州、郡向朝廷进献木材及石料,太监们在验收过程中扒一层皮,各地的刺史、太守更乘机以皇帝王八蛋的名义给百姓加税吃差价。
后来征税卖官已经不够了,连调动工作都得要钱了。
灵帝发明了一个名目,叫做“助治宫室钱”,不管是刺史还是太守,只要工作调动就得交钱。
此时失望的不仅仅是中下层,上层的官员们也开始生气了。
原因在于,你中央的份子钱要的太频繁了!
已经超出我的贪污能力了!
就算我是臭流氓你也不能总是说我要!我报警啦!

当时一个郡守要交的份子钱在两千万左右,这回最缺德的来了,灵帝疯狂的玩起了调动。
只要一调动,你就得拿钱,全国一通大轮换就全国薅一通羊毛,羊毛还没长起来下一通薅羊毛又来了。
羊再温顺也容易被薅急眼了,更何况很多羊已经被薅成葛优了,很多地方还是在薅狼毛,地方上的士族和豪强大灰狼那么容易让你下手的?
大量的官员提出辞职,消极怠工不去上任。
著名清官司马直就因为不愿面对这种丑陋行径辞官不做,但得到的批准是:不批!这官你必须当!
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罕见的场面出现了:逼着你当官去。
灵帝给他打了个九折,可以少交三百万份子。
司马直上任走到孟津,悲愤上书陈述了这个末世的各种弊政后服毒自杀。
大汉已无药可救,我先一步下去等你。
187年,前泰山郡太守张举称皇帝和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联盟洗劫了蓟县并杀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刘政,辽东郡太守阳终等人,部众风起云涌到十余万。
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
十二月,匈奴屠各胡部落反叛,不久攻杀并州刺史张懿。
短短两年时间,各地小叛乱再次层出不穷,黑山、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五鹿等等变民势力于西汉末年的王莽乱象后再次出现,势力大的几万人,小的六七千,著名的如张燕的黑山贼,号称百万之众。
188年,太原,河东,汝南,各郡黄巾余部蜂起,到了年末时,青、徐等地的黄巾军已经铺天盖地。
总之,中原的匪患已经成为了不可抑制的巨大问题,而且散乱的流民饥民开始渐渐抱团成组织,对抗各地官府,并和各地方豪强争抢资源。
已经平静一个半世纪的关东地区被彻底打散了,绝大多数的人口脱离了政府的“编户齐民”:
要么被官府抓了壮丁;(形成各地官府军事力量)
要么被吸纳入了士族与豪强进行自保;(形成各地军阀军事力量)
要么加入了各地土匪山贼或者变成了黄巾军组织;(形成各地流民军力量)
要么拖家带口的往荆州、扬州举家躲灾避难。(荆、扬迅速膨胀的实力来源)
这天下各地的土崩瓦解也为后面的群雄逐鹿夯实了基层土壤。
士族和百姓说完,黄巾之乱的影响仍然远不限于此。
它催生出了最终为三国奠基的制度基础——州牧。
历史大势中极其重要的公元188年
在这年三月,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将一个州的军、政、财三项大权集于一人手中,以便加强地方沟通,杜绝推诿扯皮,有效杀灭各州黄巾余孽。
皇帝自此只用问责每个州的州牧负责人,州里面的事再也别来烦我了!让你们剿个匪,你给我各种山头林立,各种部门推诿,各种洪水民患,各种资源争抢!没有想着剿灭流民军的,都是往别的郡上赶!今后都找州牧吧!我就听汇报,收调动费就可以了。
可问题来了,你要是再也调不动了呢?
黄巾军的一系列自我衍生起义,终于使灵帝在地方割据的红头文件上盖了章。
刺史这个武帝时期最初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终于随着军、政、财的三权批发导致了一个个州牧下界后变成了土皇帝,东汉末年回到了战国时代。
每个人都是带着历史任务来的,灵帝也不例外。
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将东汉的最后一口气折腾干净,并拆分打包送人。
任务完成了,他也该走人了。
公元189年,灵帝在祖传的33岁大坎儿上高龄驾崩,东汉随之也来到了最后的关头。

从名义上来讲,后面大汉仍有31年国祚。
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公元189年,是大汉还算有点尊严的最后一年。
灵帝一死,这国马上就亡了。
名义上,还叫汉。
根子里早却就变成了一个个主公的打打杀杀了。
造成东汉政府迅速崩盘的,有三个关键人物:
一个叫何进。
一个叫袁绍。
一个叫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