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之路

大家好,我是肖隽。肖隽是我的笔名,我希望我写下的文字是隽永的。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中的两句话“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是学文学的,既要要学理论,更要注重实践,没有行,不能叫知,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样的思想指导着我,我始终坚持文学理论学习和文学创作实践齐头并进。时至今日,我所谓的文学创作已经有四年多,之前走过不少弯路,现在也基本踏上了正途。 某天,面对一场降雨,我生出诗思,就写出几句诗来。这即是我文学创作的开端。当时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到,我竟然从一个高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生,在高考后毅然填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学里成为文科生。 现代文学课本第一页开头有这样一句话:1917年古典文学结束。我对这句话不敢苟同,实际上,古典文学从未断流,在当代仍然在发展,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我读过的古文,诗词应该比大家多一些,我醉心于古典文学,有时甚至因为读一首词飙出眼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诗比作一株植物,情感是它的根,语言是它的苗,声韵是它的花,义理是它的果。《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词艺术能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展现汉语的美,不论写景,记事,抒情,议论,都是一种极好的文体。所以我创作旧体诗词最多,当然也写过现代诗,文言文,小说等。 有关诗词创作理论,我研究了王力的《诗词格律》,还有黄志浩和陈平的《诗歌审美论》等,诗话也读过一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点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唐诗三百首》读了几遍,目前还在研究《宋词三百首》和《古文观止》。我有一个诗社,在社里待了一两年了,我挺佩服我们社长的,他写诗已有十年。有人说:当你在一个领域投入一万小时,你就会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一万小时就是十年左右,有人因此叫他专家,他说诗词界谁都不是专家,对比一年他是所谓的“专家”,对比五十年,他是小白,而五十年对比悠悠历史,只是孩提罢了。这话说得我很认可,我们有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单是诗词文化,就极其深厚了,一个人究其一生研究的,可能才到皮毛。但我不会放弃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因为这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前进,不会孤独。同时,现在我也很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古典文学,并开始尝试创作,也很高兴看到可能成为经典的佳作不断涌现。 此处便作结罢,我为大家读一首原创的词: 朝中措·暮秋 疏云淡月染江秋,微雨远山舟。 几度西风吹过,萧萧落木无休。 诗囚词鬼,又拍栏槛,已怕登楼。 万象且随江逝,水轻不载闲愁。 感谢大家! 肖隽 2022.11.10晚于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