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二)始计第一
一
春秋时期的战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发展。战争理论也从“军事行动”,上升为“国家策略”。人们已经发现,失败者固然招致身死国灭,胜利者也难免损兵折将实力受损。
战争,不再仅仅为了胜利,还必须衡量为了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专门研究关于“胜利”的各种方法。这就是“兵法”。
在最初的观念中,战争就是“较力”。比如,一方是三四岁的毫无防备的孩童,另一方是全副武装的成年壮汉,谁胜谁败,这还有疑问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强化”自身。
双方交战厮杀,这是一个行为。强者获胜,这是这个行为的结果。
可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胜利”是一个结果,它是不是只能通过“双方交战厮杀”这一个行为来完成呢?
今天的我们当然可以很容易地回答,“不是的”。但对古人来说,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从已经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探究,最终才有了肯定的回答。
如果只有“双方交战厮杀”这一种战争行为,孩童当然必败。但是,换个环境,孩童与壮汉相隔深渊,无法直接交战,壮汉又何以取胜呢?再比如,孩童生活无虞,而壮汉身陷绝境,最终的结果又是谁的胜利呢?
甚至于,孩童是壮汉的儿子,两人又只能活下来一个。壮汉选择自杀,胜负又岂止是单纯的力量对比呢?
战争虽然总是表现为“战场厮杀”,但它本身却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从“备战”,到“引战”,再到最终“决战”,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胜利,只是这些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
借助于各种外部条件,才有了完全不同的胜利的结果。其中的很多条件,都带有偶然性,比如孩童是壮汉的儿子,这种情况就属于极为罕见的。这些意外情况,暂时不做更多的考虑。
常见的,并且能够为人们利用的条件,分为五种,一“道”,二“天”,三“地”,四“将”,五“法”。
①,“道,令民与上同意也”。上,就是一国之主。战争需要调动庞大的人力物力,而调动的权力只归属于国君。战争又必然消耗人力物力,消耗最终由谁承担?当然只能是国君的臣属和国民。全民皆战,全力支持,全方位保障,同生共死,民心可用,战争就不会轻易失败。
②,“天,阴阳,寒暑,时制”。风雪雨旱,自然的天气变化本身就会产生很多意外的影响。不过,这些变化并非人力能够控制的。天,在这里指的是昼夜变换,时令更迭,四季轮转,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性风俗。比如偷袭往往选择夜袭,除了夜间难以看清之外,也因为人们习惯于夜晚休息。突然受到攻击,反应能力和组织效率都将大大降低。春季是开耕的时节,发动战争往往会影响农时。到了秋天,正是收获时节,战争胜利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③,“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地,不同于天,它的变化很少,常常是固定的。“地”的运用,常常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我众敌寡,就要选择开阔地带与敌人对战。反过来,敌众我寡,就应该选择狭窄的地形,让敌人的兵力无法展开。因此,“地”虽然是不变的,却也正因为它的不变性,而同时具有利与弊这两个相反的因素存在。
④,“将,智,信,仁,勇,严”。国君统领全局,不可轻易地领兵作战。军事行动则需要委派专门的主将。古代通讯也不方便,主将不能与国君及时沟通,所以主将必然独断军事。则一军之命运,全在主将动念之间。信者,受命不疑。仁者,爱兵如子。勇者,赴死无悔。严者,令行禁止。智,比较特殊,主将也可以借助智囊团的帮助。
⑤,“法,曲制,官道,主用”。军队的主要任务是作战,但并非一上战场就要人人冲杀。有冲锋,也有防御,有主军,也有侧翼。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的作战形式,对于人员的选拔与配合都有特定的要求。
三
这里所讨论的“胜利”,是真实的吗?显然不是,它并没有发生。
既然不是真实的,讨论它还有必要吗?
这时我们发现,“真实”,似乎并不仅仅是“发生”的事情。虽然这里讨论的“胜利”并没有发生,可是我们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真实,有两个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它是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结果,所以它是真实的。
第二个含义,它是我们“确定”会发生的。我们“确定”,只要按照我们所讨论的方法去做,就能够获得真实的胜利。
在第二个含义中,“确定的胜利”与“真实的胜利”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存在,正是我们自己。或者说,必须经过我们的行为,“确定的胜利”才最终变成“真实的胜利”。
战争,是最为彻底的“人”的行动。正是通过对战争的研究,我们才会真正发现,“想象”是不是能够变成“现实”,只在于我们怎样去做。
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们能够做什么?
如果要获得战争的胜利,显然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平时的积累,另一个是临阵的应变。
平时的积累,就是“道”“法”。
临时的应变,就是“天”“地”。
“将”,既要具有临时应变的能力,又需要得到平时积累的支持和保障。
四
战争,总是发生在敌我双方之间的对战。它的特点是,我胜利,必然是敌失败。反过来,我失败,必然是敌胜利。
因此,同在一个战场,同处一个环境,却同时产生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于是,我之生地,正是敌之死地。
我方必然选择生地,这当然没有疑问。可是,敌方为什么会选择死地呢?如果敌方明知是死地,还会来送死吗?
五
我们换一个角度。此时我方是死地,敌方是生地,则敌方必然与我方决战。如果我们可以突然逆转,变死地为生地,此时敌方不就是在送死了吗?
这就是兵法的关键之处。胜利是一个结果,它需要完成“决战”这一个行为。而要实现“胜利”这个结果,又必须是我方在决战时处于“生地”。
“计”,就是能够使我方在决战时处于生地的方法。这个方法必须在决战之前完成,并且必须保证准确完成。
六
胜利,就是“决战时,我方处于生地”。
可是,我们从前面知道,有一种失败也叫做“觉得我方处于生地”。
于是,我们又面临这个老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