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细读邓晓芒老师《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1.1.0-1.1.1)

2023-08-21 08:35 作者:AW顿顿  | 我要投稿

黑格尔辩证法的两个起源 - 语言学的起源

(零)引入

黑格尔自觉地将哲学史归结为他自己思想的发展史,因此其忠实拥趸往往不从旁探讨其思想来源,而反对者也因为轻蔑,而未能从历史的逻辑发生角度对待“他对自己哲学出身的自我理解”。彻底扬弃黑格尔哲学的任务至今没有完成,不单因为马克思未能完成他计划要写的《辩证法》而早逝,而同时指当代哲学无法摆脱其阴影,并周期性地视其为热门话题。

海德格尔曾指出,海格尔辩证法的逻辑结构是希腊式的,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古代辩证法(及其产生的必然性,表达方式,关切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契机。因此,我们对其思想起源的探讨不仅是历史追溯,同时因为其建立在黑格尔辩证法的某种理解上,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加深这种理解,因此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在古希腊有两个起源:语言学起源(导致其逻各斯主义、理性主义和方法论倾向),以及生存论起源(赋予其努斯[Nous]精神、历史主义和能动的本体论特征)。这一篇笔记先讨论语言学起源的问题。

(一)语言的追寻

古希腊哲学探讨的主要是自然哲学问题,做了许多本体论方向的努力,如泰勒斯的“水”,其学生阿纳克西曼德的“阿派朗(无定形物)”,和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阿纳克西米尼的“气”。

根据黑格尔的解释:“客观本质、‘实在’应当提高为自身反映自身的概念,甚至建立为概念,……因此哲学的开端便在于把世界认作水——一种有单纯的普遍性或一般的流动性的东西。”他同时指出这一思想的文化根源(对水的崇拜,尽管他对此并不深究),并提出这一命题与传统海洋崇拜的区别——某种哲学思辨性,水不再是感性意义上的水,而是某种普遍原则。这体现出哲学的一个特征:寻找某种超越感性世界的个别特征,而进入一个可供解释的世界概念。

那么,水如何凭借自己的感性特点超越感性世界而达到(或暗示)普遍概念的水平?这将联系到一种语言学现象:实词总是普遍的概念。语词作为交流的社会媒介、记忆工具、思维连贯性的保证,它与其所指已经有所脱离(这恐怕让我们联想到任意性原则);代词是最抽象的,但它能够指涉任何具体的事物(如“这个”),这种特点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得到说明:“当我们说出感性的东西时,时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东西来说的。”因此语言在他看来可以把意谓颠倒,转变成“共相”(语词的普遍性层面)。

在普遍中把握特殊和个别,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求语言的努力。其失败在于“水”不具有最高普遍性,因此被思维运动所扬弃;而成功在于自己导致了自身的进一步扬弃。矛盾在于:用来表达哲学概念的语词在意谓方面的反感行局限性和其普遍使命不相适宜。这一矛盾推动着整个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思维发展。阿纳克西曼德便是典例——他并未为“阿派朗”做出任何定性说明,亚里士多德解释说:本原不能为另一本原所规定(否则它便是受限之物)。辛普里丘认为阿派朗是(水、气之外)的某种不定性基质,而第欧根尼则指出阿纳克西曼德并没有提出阿派朗是否是气、水或其他什么东西(艾修斯正以这点指责其人)。

对此,黑格尔显得谨慎小心了,他采取了“中间物质说”(比空气浓厚而比水轻薄);这一过渡似乎与黑格尔《逻辑学》中前两个范畴“有”到“无”的过渡平行。作者认为,在古希腊人那里,四元素都是不定形的,至少也具有某种不定形的特质;而阿派朗实际上指的是一切不定形物的总和。因此,阿那克西曼德表述不清楚的原因在于:为了与感性物质划定边界,他不同意仅仅将水气之类的物质当作世界本源,更没有提出一种特殊的无定形物质去代替它们;但同时他又不将“无定形体”作为一种单纯的属性或抽象共相而置于始基位。他忠于其师与早期自然哲学的朴素信念,致力于用感性自然解释其本身,这便是矛盾所在。

阿纳克西米尼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在诸物质中选择了最无定形的一个:气。这一点不止在于其物理性质上的流动变化,而更是指其在古代人心目中的“精神”特征。黑格尔提出,阿那克西米尼“似乎把空气理解为一种有灵魂的东西”,进而将精神和希腊词普纽玛(意为嘘气、生命、灵魂)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古希腊哲学至此的本体论尝试,已经开始借助于精神的抽象和超感性特点;尽管他们仍然视之等同于自然现象。

“气”某种程度上是“水”正题和“无定形物”反题的辩证法合题——它不像前者那样具有偶然的确定性,也不如后者仅仅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它既是前者模糊本质的准确表达,又是具有否定本质的自然界的“东西”。这一三段式思维正是黑格尔称为“必然推论”的 B-A-E,即特殊-普遍-个别。这或许体现出思维本身的某种必然性。

然而,气本身的规定性无法进一步承担“定形”(为自己建立超越自然的规定性)的任务,而事实上也只提供了万物形成的被动质料(亚里士多德称为“质料因”),而未提供“形式因”。是什么使得物质聚散?因此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否定感性世界,而是要建立哲学自身的范畴和概念世界。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万物皆数”便是这样一次飞跃,其学派十对范畴的首位就是“有定形”和“无定形”,这并非偶然。

当然,毕达哥拉斯未能摆脱感性世界“量”的规定。数量之类的概念是通过时空直观得到的,只是直观的表象而非真正的概念,但这依然为进入哲学概念提供了过渡:数包含着单位量“1”原则,引出了埃利亚派(如巴门尼德)原则;此外他们提出了和谐、比例等数的关系,赫拉克利特从中引出了尺度、规律等,以及最重要的逻各斯概念。

细读邓晓芒老师《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1.1.0-1.1.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