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新ep的主观感受
在吃饭的时候听的第一遍,还没看简介和歌词,只是直接触摸作品本身。 其实我听完了整个作品之后,对我而言,完全仅仅是个人想法,我觉得现象不只是一个名词phenomenon,其实更多部分的是一个动词,有点……现出本象(显像),其后成为现象的感觉。 我不是什么懂音乐的人了,所以专业的知识也说不上来一点。。所以只能记录一下,作为一个接受者,能够感知到的作品的样子,或许不是本身的样子。 主观能感知到的,大概是,intro里营造出了一种风雨欲来的氛围,就像是生活在丛林中的一种,动物本能一样,对蛰伏的危险是有天生的敏感性的,能明显嗅到有什么东西在平静的表象里面,极速地,酝酿着他的力量和能量。但,即便是我们知道有些不同寻常的情况要发生,却没有办法控制甚至预料,他的未来。对于未知,本能的,我觉得危险,想远离。但又抑不住抓心挠肝的好奇和窥探欲,想做那个,最先看到其真实模样的人。 接下来是《现象》。这股力量承着外界的期待,好奇,欢呼,各种情感,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觉范围。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是吟唱的声音,听起来或许很随性又有满不在乎的态度,就像是不需要在乎外界的一些声音,但事实上他也在强调,“我就是现象”,这样的事实。他是与所出现这个世界,完全不匹配的存在。像是他有无数的追随者,无数捧起他的人;也有无数嘈杂的声音,拥簇在他的周围。一方面,他需要外界去对他做出一些反应,另一方面,他又不需要外界太多的反应,这是一个很拉扯矛盾的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好像他开始现出真实的样子了。(我无法阐释出完全的意思,自己能明白就行) 接下来是《标签》。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异兽”(为什么是兽呢?因为于我的想象中,这是一个在无边丛林里发生的故事),肯定会引起非常非常多不同的反应和理解,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就会选择给他设定一个最便于自己,去理解和对待的一个印象或者态度,也就是所谓的,标签。 在我看来,标签这种东西完全就是为了方便主观的一种产物,因为你贴上任何标签,实质上对于被贴标签的这个对象来说,没有半分的影响。唯一的变化,可能只有便于你自己去对待这个对象了——因为你知道用何种特定的态度。但在出现了非常多的标签之后,这个对象可能会开始陷入一种思考,或许他也会迷失在众多的标签中,也会困惑,哪个是我?我该怎样撕毁这些固定的标签,重新让世人看到那个,最初始、最真实、最完整的象。 最后是《修行》。起初,我感受到的“修行”就是开始练习,做到不在乎外事外物,转而极其专注自身的一种做法,应该是最能折射出心底老灵魂和人生智慧的一个作品了。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唱法吗还是什么其他的设计,就是我听着听着,就突然间很开心,听着很开心,然后感觉在唱歌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孩”?为什么突然冒出这种想法,我也很奇怪。 后面我就在想这些歌,特别是这首,是他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呢,又或者是说,是他什么阶段的思想产物呢?后面看了ep的名字,还有个2019,好像就有一点点理解了。现在的他或许是不会创作这种作品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想,但是就是觉得很奇怪,个人听着觉得很沉重又很自在。最后感觉是一个阅遍世间万事万物后的悟道老僧,又变回了一个小孩。就是那种活了好几百年,还是小童子模样的那种仙家。那种看起来很活泼的感觉,但同时,他有非常深刻的思维和深沉的智慧。 其实整个作品,我会觉得不像是“一人”的东西。这里我不是说创作者不是一个人,我的意思是说,就是这样一个完整故事的构成和叙述,它不是一个人能完整展示出来的。就像是之前的《迷》,我可以感受到里面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故事,只有一个人演绎也可以。而这次,讲的或许同样是一个人的故事,或者称之为讲的是一种“现象”。但这次需要非常多,其他成分去衬托,去完整,去辅助填满,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框架和结构。 所以我觉得可能有的时候单单听,如果想象力感知力或者同理心不够,可能还不足以我们去完全看到“现象”的全貌。所以我们会需要更多的一些其他的东西去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这些东西可能是其他人,其他手段,我们对创作者的理解程度,也可能是我们个人的经历,也可能是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现实的感知和思考。 现象,本身,其实是对外界依存度非常高的东西,脱离了外界客观就不能称之为“现象了。或许,这也就是我之前提的,一定要通过一些其他的辅助,去完整外人某种对现象的理解。 而放到音乐作品上来讲的话,那可能就是除了一些来自抽象的想象帮助理解,那可能作为接受者,会需要一些其他的形式,比如说舞台,比如说画面,总之是更生动的形式,让外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创作者本人想表达的东西。 只是记录一下纯主观的想法,后面再去看看简介信息和舞台之类的,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理解创作者的想法吧。 给自己瞎说的,各人理解不一,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