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拥有自我的人会感到痛苦?(测试)

2023-03-24 16:14 作者:大猫在吗  | 我要投稿

引言:所谓拥有自我也就是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拥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自己独立于世间的信念。


一、第一阶段——认知体系的架构


形成认知体系是有前提的,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这个认知系统是以自身为中心画「圆」,在这个「圆」只包括个体的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和自己视为对的信息。

既然是「圆」,那么就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封闭性,这样也就形成一个系统。

个体通过这个系统,用主体视角俯瞰客体的方式,来认识、理解、感知这个世界。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

当我们更深入的接触物质世界时,你会发现物质世界并不美好,充斥着人们的诸多“恶行”。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是善恶并存的、是不平等的......

这些“真实”是与自己认知系统内的信息所不匹配的。

这种不匹配会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挣扎,有时候会觉得是自己错了,有时会觉得世界错了。

在这种思考和挣扎下,自己通过认知系统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精神环境中只包含自己认可的信息,而对于那些自己不认可的信息,就会用设立「屏障」的方式来隔绝自己不认可的信息。

在这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自己的精神得以茁壮成长,个人的意志得以发展壮大。


这个精神世界源于我们认知系统,所以我们把这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称为:认知体系

这个认知体系决定了个体精神的高度,个体想要成长的话就必须要扩张自己的认知体系。


处于刚刚构建好自己认知世界的人,一般都是儿童,这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类小孩的优势,不依靠他人,独立,有主见。


二、第二阶段——认知体系的机制


自我成长主要形式是扩张的自己的认知体系

然而这不是无限制的扩张,这是受到限制的。要想突破限制,就要进行痛苦的"挣扎”。


早期认知体系扩张的过程的是吸收并消化信息的过程。

吸收信息并消化信息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多接收信息。

例如:看书、看视频、看剧.....都可以接收到大量信息。

消化完信息之后,就会转化为认知世界的“土壤”。

这些“土壤”对自己而言是宝贵的经验。

当经验足够多时,自己的世界观就基本形成了,也就意味着认知体系进入到了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

一旦认知体系进入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就需要一个“壳”来维持这种稳定的认知体系,这个“壳”就是认知体系的边界。

认知体系的边界其实就是自己设立的「屏障」。


PS:古人接触的信息很少,也就是需要很多很多年的积累和大量的人生阅历,才可以构建出自己的认知世界。而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自己喜欢接触知识,就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只需短短几年就可以构建出自己的认知世界。


这就是痛苦的开始.......


(一)、认知体系的屏障

当进入新的环境或新的阶段,你会发现自己认知世界,也就是认知世界的经验无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这时就会被迫去接触新的信息,这时个体会发现只有打破自己设立的「屏障」才能接触到新的观念。

而打破屏障的过程是痛苦的,如果不愿打破就会与同龄人拉开差距,导致融不进他们的世界。

例如: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认为人人平等,当看到人被分为三六九等时,就会拒绝接受这样的观念。


(二)、认知体系的能力是什么?


认知体系的「屏障」可以很好保持那颗善良的心,不被外界环境所“污染”。

始终保持着:不忘初心、赤子之心/热诚之心、良好的品德、高尚的人格......等。


当认知世界形成边界之后就有了认知世界的底层“buff”,这个“buff”就是让自己以自我的意志,朝着自身设下的目标,用自在的方式,竭尽全力活过「我」作为主角的一生。



(二)、认知体系的稳定


认知世界并不稳固,需要个体去不断完善的同时稳定自己的认知世界。

为什么要完善和稳定自己的认知世界呢?因为这个认知世界是他们精神支柱。

有这么一句俗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认知世界也是如此,建构认知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但要想维持认知世界的正常运转则是艰难的。

因为认知世界的正常运转的有要求的,需要同时拥有,确定感、平衡感和掌控感,认知世界才能正常运转。无论少了其中那一点,都将无法发挥认知世界的能力。


(三)、认知体系的确定感

顾名思义,确定感,那就是我们需要确定一些东西是否存在。

物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需要确定它是否存在?

因为自己的认知世界里需要“地基”,一切都要在自己认知体系的地基上去探索并理解。所以个体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上建立起自己的三观、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准则、人生的规划......等。

为了防止自己出错,自己需要确认地基是否牢固。


确定感的有两大影响,一种是追寻真理的欲望,另外一种就是感情上的敏感。


有确定感的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演化出很多种进行方式。

没有确定感时:会对未来产生恐惧,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


(四)、认知体系的平衡感


理性和感性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就怕我失去那些激情,怕我失去那些感动。所以我不停地需要更多的知识,好多好多事情我都想知道......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

所谓知识即是「理性」,自己的「理性」,只是应用在了“手段”上。保持理性的目的,恰恰就是要为自己的「感性」夺取“生存空间”。

同理,保持感性的目的,恰恰就是要为自己的「理性」夺取“生存空间”。一个人只有让自己残酷起来,才能有机会保留自己的温柔。


在实际生活中理性和感性需要个体的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生活中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

有人会着眼于感性,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手机无果后,用眼泪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语言将事情分享给他人、或是用各种方式来逃避现实。最终,手机的问题依旧没解决,同时还一直念叨着那个已经丢失的手机。

有人会着眼于理性,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手机无果后,就开始盘算买个什么样的新手机,如果钱不够的话,就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到足够的金钱。最终,手机的问题解决了,同时新手机的给生活带了新的便利。

实践是能够改变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意识是实践的产物。当意识出现问题时,就要用实践去改变意识。[1]

感性需要理性来制约,理性需要感性来支持。



(五)、认知体系的掌控感


在认知体系的界限内,个体就会获得「掌控感」。超出认知体系的界限时,个体就会失去「掌控感」。

在生活中个体会追求对行事的掌控感、对生活的掌控感、对社交的掌控感...等。

当拥有掌控感时,就会向外界映射「掌控感」,即掌控“全局”。当缺失「掌控感」时,就会对正在做的事产生逃避的心理。

认知体系拥有掌控感时,就会向外界映射掌控感,即掌控“全局”。会预知自己所做之事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对的,只是认知体系根据信息的整合并推断出来的产物。

当认知体系拥有掌控感时会习惯性掌控“未来”的走向,就会时常给个体呈现出“未来的轨迹”,也就是获得「预言」。

「预言」并不准确,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相信「预言」会获得自信,不相信「预言」会感到焦虑。

如果获得的是好的「预言」,个体会倾向于找寻符合该「预言」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息又诱发个体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积极,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机会。

如果获得的是坏的「预言」,个体便会越留意不利的讯息,不利讯息越多,心情越加焦虑不安,行动消极、被动或过度保护自己,最后更容易地诱发了坏事情的发生。


认知体系「预言」的优势是:客观的看待一切

正所谓「当局者迷」,世界上的很多信息都具有迷惑性,例如在一段关系中,双方实际上的意思和表达出的意思或许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认知体系不是“入局者”,而是“旁观者”。就相当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且认知体系是永远「利己」的,所以认知体系的观点往往会更利于个体。当然认知体系的观点和个体的观点会有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两种不同的观点会使个体摇摆不定,为此个体会去验证认知体系的结论,在验证的这个过程中个体是冷静的,同时可以更平静的接受结果。而很多事情会出现坏的结果大都是因为人们不够冷静导致的。

认知体系「预言」的劣势是:是基于自己封闭思考的产物。

表现为:

  • 看待问题和事物容易片面化。

  • 什么事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的,会导致做事原则会单一且闭塞。

  • 不容易接受新的观点,不会去做和自己预言中不同的展开。

  • 会局限于自己认知,很难有超越自己的目光。


认知体系「预言」能使个体会提前预想好多种应对措施,可以更好的完成目标。但是不能“失控”,也就是不能超出认知的预知,一旦超出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会使个体丧失理性,被情绪所支配,最终导致了不良的结果。

个体需要质疑认知体系的「预言」,不能一直沉浸在里面,避免思维和逻辑固化。同时还要勇于去改变「预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S:想必这时,大家心中都有很多疑惑。

每个人都有认知体系吗?并不是,这个是由先天性决定的,没有“种子”也就不会有「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这么多要求,而且还会带来痛苦,那么能不要这个认知体系吗?并不能,认知体系一旦形成是不可逆的,因为认知世界就化为了你的精神,你的所有思想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将建立在认知世界上。

除非停止你精神活动,也就是生物学上死亡。


未完待续.....

有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为什么拥有自我的人会感到痛苦?(测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