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带给了我什么

要说本科学数学的经历带给了我什么,那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欣赏自己的勤奋。大一大二数学基础课从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再到复变实变和拓扑,也就能够刚好学到百年之前的数学进度。真正的开疆拓宇式的数学进步可能大多由那几十上百个天才数学家引领,而优秀的数学家则是负责在这些美轮美奂的数学大厦中作砖木搭砌的工作,再往下一级可能就是墙面粉饰的工作了。前段时间在网上大受追捧的韦神可能距一线数学家还差着一定距离,智力超群的天才尚且如此,遑论我们一般人了。而且数学已经发展到不同细分领域完全看不懂对方在做什么的地步了,通才几乎已是不可能。
且不要把目光望向天上的这些数学仙儿们,只看地上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数院不缺天才。”这是我知晓院里小天才一星期速成复变函数并斩获90+的成绩的时候的感慨。隐约记得前两天他还在问我概念定义,后两天就开始给我们划重点讲题了,这很朋克。我室友有平替体验,数论小测时一同学前十分钟还在问他题目中的定义是啥,后十分钟就鼓捣出来答案并给室友做借鉴参考了。
我曾经学到差点崩溃过。早上八点进图书馆,晚上十点回寝室。夜色深沉,经一长桥,桥下湖面如镜,水色墨染,一时竟有跳下去的冲动。因为当时学了一天发现“不会就是不会”,做题不知道咋整,只能把理科当做文科学,硬背题。当然,那时我悲观的太早,大二下学期学到实变和拓扑之后我就是背下整本书也没用。
但日子还是过来了。因为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先天不足,我的期末复习时间从原来两周三周,提前到后面一个多月就开始。每天高强度做题复习,实在不理解先尝试看能不能背下来过程。跌跌撞撞地反而摸索出适合我这样的普通人的方法,先不求甚解,当知识累计起来之后自己自然能求甚解。还记得在学数理统计的时候,其包含的概率论和数学分析的知识铺垫突然变得栩栩如生。当时让我想要跳河也不能理解的积分变换等现在也成了显然。再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学一门新的学科的速度越来越快,数学给我留下的伤害变成了面对新知识的经验。彼时的痛苦在当时犹如血染,黏糊糊地蒙住脸让自己喘不过气,当时间过去也就成了一片霞色染在天边,让自己可以评鉴一下:“还好,熬过去了。”
突然想到一句书评怪异地契合今日想说:“十三四岁的夏天,我在路上捡到了一把真枪。因为年少无知,我扣动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还以为开了空枪。后来30岁或者更老,我在路上走着,隐约风声在耳边响起,我回头,子弹正中眉心。”(应该是与史铁生相关的一段书评)。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度过不愉快的日子,在以后想到任何困难的岁月都能够说一声:“唉,不过如此嘛。”

P.S. 特别感谢图片作者授权我使用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