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间管理】手把手教你如何上手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简单实操接地气,真的是手把手啦

2022-12-15 04:54 作者:超光速歌者  | 我要投稿

共三篇笔记 约1万字

2022年12月15日(初识柳比歇夫 以及我对事件的分类)

&2023年4月23日(关于柳比歇夫统计法的系统分析以及相关统计法的变种)

&2023年7月8日(补充如何寻找人生终极目标的方法论)


2022年12月15日第一篇

我最近也看了柳比歇夫的视频,和UP一样。非常感兴趣。

之前我也试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四象限,强制打卡等等。(例如为了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最高的强制打卡记录是248天。)但是到最后有一天都突然停止了。像是弹簧反复压缩,最后崩断了。

【本质还是因为生活存在不确定性及节奏破坏累计的焦虑和负罪感】

比如说上班,有天可能会堵车,

上学有天可能会生病。

突发性事件小的像是一粒沙子,大的就是沙尘暴。【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甚至笃定点说必然发生】

时刻表安排的越紧密,受到不确定事件的冲击就越大。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可能是最能经受这种无序事件冲击的规划方法了。(至少是我个人接触的方法里)


因为它的【核心是优化】不是扣细致的时刻表。

记录时间账单是提升时间感知。也就不必背负因细致安排被破坏带来的负罪感。【目的是为了锻炼无时无刻直到下意识优化时间的思维】


还是和UP差不多,我也先做了个思维导图。

但是不太一样的是对事件的分类方法。


我主要把事件分了3类:

【嵌合事件】【断续事件】【恒定事件】


【嵌合事件】例如,吃饭的时候刷视频。跑步的时候听小说。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记录,比如开会做数学题,旅行的时候看书。

(稍微回忆一下,这类事件在生活中占用的篇幅非常多)


所以必然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我最近记录了一下吃饭的时间。十几分钟左右,刚好够看一段TED的演讲视频。或者某些科普类UP的一期视频。

【柳比歇夫相对于其它时间管理法的优势这时候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这种优化并非刻定强制的时刻表。【是分析和总结】

因为复盘每天时间账单的时候下意识的就会思考,怎么提高吃饭这一(嵌合事件的更优使用率)

一日三餐,三个TED视频,一年下来粗略的就把所有TED看完了。(受到某些突发事件冲击)

比如今天在家里吃,明天想去kfc堂食。为了不被影响,就会提前缓存一部视频。(这就是培养优化时间思维的过程)

【直到有一天这种思维会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这个过程是没有负罪感的,甚至会积累成就感。是一种越来越流畅的过程。


【断续事件】例如:正在看书,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让你去车站接( ta),正在写作业被老妈安排去打个酱油,这类【被强制性的突发事件介入打断正在处理的事件】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临时规划(优化)事件的能力。比如考虑去车站的最短路线。或者买酱油的时候顺便把自己需要购买的东西一并买来。(这样就不需要再单独的跑一趟超市了)


【恒定事件】吃饭/睡觉/工作 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要做的事(比如减肥/追剧)【这就是游戏里的强制任务,是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


【可以复盘时间账单的时候把这类时间分离出来做分析】


比如吃饭,前面提到的可以看视频充电。

分析一下工作中是不是有五分钟十分钟空闲,然后怎么利用。


有些恒定事件的优化空间很小,比如睡觉

(以8小时睡眠为例子)唯一的优化空间就是学习一下怎么提高睡眠质量了。不然睡眠不足就要抽时间补充。

【还有逆推】

某一天突发或强制事件非常多。

我必须保持【8小时睡眠】这个恒定事件完成。不然第二天会浑浑噩噩影响整天的效率。

这时候就要想办法优化当天的所有事件。确保这个【恒定事件】可以完成。


ps:突发事件因为不确定性,且大多负面。可以只记录消耗时间,没有太大复盘价值。就比如塞车,骑车出门爆胎了。(这类事件处理完就结束了,偶然因素无复刻条件)也无需有任何心理负担。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公司下午突然放半天假。下班一路绿灯,早回家十分钟。等等


柳比歇夫和核心是【优化】

优化最直观的收益除了【更有价值的时间利用率】培养出【优化思维】就是【富裕出的时间】


如何消化【富裕出的时间】

就要进入下一个核心主题【长期规划】或者说【人生终极目标】


前面一直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这个话题太严肃了。


柳比歇夫做了几十年的时间账单。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再优化】就是为了他的终极目标服务:(昆虫学研究)

他除了日复盘,月复盘,还制定了年计划。5年计划。这种对于人类短暂生命来说相对漫长的巨大规划。

绝大部分被他优化富裕出的时间,每天的,每周的,每月的,零零碎碎的,终究会被这个终极目标牵引着,惯性的利用在这个终极目标上。

就像每天捡到几个印刻着“终极目标”钢印的积木块。最终在人生的尽头搭建出一个恢宏的城堡。

太有魅力了。

别的时间管理方法里,大多都是阶段性,周期性,强制性。(无限细分,强调短期收益,每月,每周,每天,25分钟)越细致越僵硬。

无论是打卡,21天养成习惯,四象限,34金币,每日清单,番茄工作法。哪怕1万小时定理

都没有这个眼界,和魄力。

直指人生终极目标。

大概就是【世俗成就】和【自我成就】的区别。类似番茄工作法,34金币是把时间强制碎片化。可能在考试突击,完成工作进度的时候作用显著。

但是这种长期,或者终极规划上是缺乏大局观的。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重点是【优化事件利用率】和【腾出富裕时间】并非【强制时刻表】灵活空间非常大。

除了1年,5年,终极计划能调动大量事件优化后得到的(富裕时间)。没有目标就会全部浪费掉。

(可能会)进入一种迷茫的状态。

我这几天就是,调整了一些事件的效率。每天多出几十分钟,一个小时不知道做什么,干等着它消失。

之前看到一个UP关于制定人生计划的建议。

大体总结一下。


要想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不知道那就去想,吃饭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想,走路的时候想,无时无刻不去想,只要闲下来就去想。

直到它变的明确。清晰,直指唯一。


有些事情确实也会花费很多时间。例如减肥。

可能一开始就要一年。比如说连载发表一本小说,可能预计两年。


这些在一年,5年规划内可能套用进去,合理的消化掉这些富裕时间。

但终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世俗的。并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得到的答案。


2023/4/23 第二篇笔记

《奇特的一生》

第二篇笔记 时间:2023/4/23

粗读完(听完)《奇特的一生》

时间:大约4小时

评分:四星半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第二次读完依然收获颇丰。这次阅读与初读最大的不同是,我己经按照柳比歇夫的统计法完成了4个月的时间统计,所以多了一个切身实践的分析角度。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在我的分类里属于偏传记性质的纪实文学,

它少了很多成功学以及工具类书籍的功利性。再深入一点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去硬扣“柳式统计法”的细枝末节。作者提到了柳比歇夫在使用时间统计法早期的笔记里存在很多自我分析,以及后期的笔记里存在大量的计数字符。作者只记录了柳在发明并使用这套工具时有这样一个调整和摸索的过程。——剩下的就交由这本书的读者以及此项统计法的追随者自行揣摩了。


相比之下,出版社反而更在意这方面的内容,我两次读的都是16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再版的版本。书里的前言推荐占了整本书很大的篇幅。(我用的阅读APP提供的数据是27%),这一点很有意思,某种程度上说明,出版社在尽力把这本书包装为成功学一类的书籍。

前言中多位“推荐者”在尽其所能的分析“柳氏统计法”的使用场景,并且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变种。如果用纯功利的心态看待这本书,读完前言就基本不必读再看下去了。


前言第四篇《统计分析时间日志的三种方式》就是基于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三种“改良”,虽然出版社在极力商业化的包装这本书,致使掩盖了本书的真正内核,但“前言”中的一些意见依然有可供参考之处。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有功利性的,这点也无可厚非。


原版的柳比歇夫时间统计存在一个简单且固定的基本格式:

完成的某项行动——以及行动消耗的具体时间

例如:

完成××事——用时×小时×分钟


本篇作者:邹鑫 提供的三种改良都是基于这一格式的细化。

第一种方法:时间投资统计

简单概括就是,把时间当做类似“金钱”的物质存在。把每天24小时的时间分为:消费/投资/浪费/消耗 四个纬度

例如:

读完一本书——用时:4小时 备注【投资】

和人闲聊——用时:25分钟 备注【浪费】


这种投资统计的四纬度存在一个缺陷即:

很多行为,很难用四维度完全套合,或者说有些事件本身就带有多维度属性

比如:刷视频,这可以算的上【浪费】但看的是可以增长点见识的科普类视频呢?再比如工作等等……


无论如何使用这个四维度都需要通过【大量的】个人数据样本采集,才能让刻度越来越精准,并且建立一个固定模型。当模型趋于完善以后,时间利用率自然也会提高。


第二种方法:生命轮统计法

这可以算作是上述方法的“加强升级版”它提供了八个纬度,分别是:

家庭/人际/事业/财富/健康/心智成长/灵性(也可能是宗教)/贡献


此方法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平衡,各项投入的时间和收获的结果都追求平衡。

比如说因为追求事业,使身体健康受损,家庭关系淡漠就属于失衡,其它方面亦然。


在柳比歇夫统计法上推演的例子如下:

读完一本书——用时:4小时 备注【心智成长】

和人闲聊——用时:25分钟 【人际】


因为索求纬度不同,【时间投资统计】和【生命轮统计】的分析结果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偏差。前者鼓励自我投资,后者讲求 精巧的平衡。第三种统计法与两者相比也存在这种分析结果上的分歧。


第三种方法:输入输出统计法

此项方法强调的是:产出 也可以说是鼓励学习产出


比如:看书这属于【输入】但看完不做总结属于【无输出】做笔记或与人讨论分享就属于【输出】


相比前两种,此方法纬度更单一,但也能更好统计。可以自己指定一个输入输出比:像:80%【输入】20%【输出】

然后再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备注标签去做分类统计出这个比例是否能完成,以及如何做调整。


总的来说,此上种种方法也都有一个固定格式:


原版柳比歇夫统计法+各种纬度的分类标签

这几种统计方法的核心流程是不变的——【做统计】——【做分析】——【优化调整】


我关注的B站UP主@与书籍度过漫长岁月 也是一个“时间管理爱好者”,很巧的是他也看过关于柳比歇夫的书,并且自己设计了一套方法。也列在此处作为参考


第四种方法:岁月时间管理法

这位UP首先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时间管理法到最后都会让人压力越来越大,或者说执行到后期干脆崩盘完全放弃?

UP认为,很多时间管理法(包括:34金币,四象限法则,番茄时钟,滴答清单以及上述提到的时间投资统计等等)都在刻意的,着重的强调【把未来长远收益放在首位】,但这也导致了无论那种时间管理法使用者【当下的体验】并不愉快,或者说非常痛苦。

这本质上算是一种自我压榨,自己给自己“画饼”,最终会陷入从厌恶到排斥的恶性循环。

(这有点类似我在本书第一篇中提到的弹簧效应) 


岁月时间管理法认为:应该把【体验】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注重当下】


同样是贴标签的方法,【岁月】推崇的纬度是:感受

不满意/一般/非常好

还是上面的例子

读完一本书——用时:4小时 备注【一般】

和人闲聊——用时:25分钟 【非常好】


此方法经过大量数据分析以后可以把优化方向导向——体验非常好的事件越来越多,或者时间越来越长。

此方法存在的缺陷是:可能会让人向追求娱乐化的方向靠拢。

作者打了个补丁:类似玩游戏/刷视频等行为,当时的体验可能是好的,但事后却很容易产生懊悔的情绪。所以这些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体验良好,那么在事件完成后打标签的环节要慎之又慎。

这个方法存在很高的自由度,但对自我审视的要求是高于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的。直白点说就是【问心】,自己问心慎重得到的效果自然不差。


柳比歇夫本人在完成每天的统计以后也有对每件事做上标签。他的主要标签有:第一类工作,第二类工作等,但想来他的分类和诉求也不是上面任何一种。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很像是一款开源软件,它允许后来者进行种种加工



说到底方法论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为本书写的第一篇笔记也提到过自己的方法论。

最关键的是:——柳比歇夫本人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的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这个目标以后,统计法才会成为游刃有余的工具而不是沦为摆设。这也是上面提到的本书被过度功利的商业化“包装”掩盖的核心。——出版社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分析工具。盖因人生终极目标是没有答案的,这是对个人才存在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如何找到人生终极目标?”这一问题和各种“成功学理论”是相冲的。成功学太功利了,任何成功学都不能胜任解答这一问题的职任。


再读此书,我依然困扰与这一问题得不到任何解答。

但我得感谢这本书让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或因任何经历都可能会陷入这场自我拷问。我恰巧是因为读到柳比歇夫才如大梦初醒。这也可以算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远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之上。

作者在本书中也曾后悔柳在世时没有与他进行过更多的交流。以至于错失了更深入了解他的机会。

柳比歇夫的魅力就在于他对自己人生终极目标坚定不移的践诺。作者包括我都对这一问题充满好奇。我更渴望得到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最后做一下自我分析

我在看完《奇特的一生》以后主要做出了两项改变,基本上是立马实施的。


第一件是,立马开始进行时间统计,一直到今天。

我的统计数据在遵义基本格式的前提下也一直在做调整。

因为找不到任何一款我满意的时间统计类APP,我采用用了几年的一款便签做记录,(数据也非常容易迁移保存,也基本不会丢失)

基本格式如下

×月×日

××时~××时——做完某事——备注用时

……

××时~××时——做完某事——备注用时

……

依次罗列到当天所有事件结束后休息为止,一段时间以后我感觉单纯的罗列没有意义,因为实在想不明白我最想要做的是什么,我开始感到有点焦虑,后来我决定用更细致的方法去分析每天做的事具体有哪些问题,我开始采用一款我写日记的带有富文本功能的程序去处理这些数据。

首先是把我感觉存在时间浪费的事件标红,把认为有意义的标绿。

这使得数据变得更加直观。(感谢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想认真做此类分析比柳比歇夫所处的时代可方便太多了)

在之后,我开始用我自己的标签系统为事件分类。

我也分了四个纬度,细想一下和时间投资统计颇为类似,我的纬度是

休息/工作/学习/娱乐(浪费)

休息(决定第二天是否能在所有事件行动中都保持状态,以后可能细化到管理具体哪些事投入多少精力)

工作(决定维持日常开销,或者刻意减少时间——这个有有点类似生命轮统计)

学习/娱乐 更无需多谈


这段时间我也总结了两条很有实用价值的经验


第一条:日记和时间统计要分别建立不同的管理和记录系统

我有断断续续十多年的写日记的习惯。并且我也存在像网友经常调侃的毛病: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混吃等死。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我在过去的日记里经常会脑袋一热就做出什么计划,然后又不能彻底执行。导致日记本一翻来,上一页还在筹划“大展宏图”下一页就是鸡毛蒜皮。这即让我有种挫败感,又让我对制定计划进一步丧失信心。直到现在我也不太愿意翻看以前写的一些日记。怕看到自己各种“计划”啪啪打脸。


在进行时间统计以后,我觉察到这两者必须要做出彻底切割。

在此后的日记里我决定再不会写哪怕随便做出的任何计划内容。

一切计划归类到时间统计里都会变得更有目的性。也不会受到日记里随处可见的情绪干扰。


第二条:一心二用之法确实可行,但上限为二

所谓的一心二用,常见的情况是手里在做的,和或是眼睛耳朵等器官与大脑的协调。最有效的情况是,手和大脑不冲突。手(脚)不能同时做两件事,大脑也很难同时分析两段信息。但手(脚)在做的事加一件大脑可以做的事冲突就会降低。例如跑步听小说。



我所改变的第二件事是:开始从网文阅读转向传统文学阅读


在去年机缘巧合下读完这本书,让我忍不住做自我回顾和自我分析,我很庆幸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虽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也不存在可比性。但柳比歇夫所取得的结果实在耀眼。他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可以消弭。

改变势在必行,且可以从最基础的入手,看网文是我主要的消遣手段,保守估计我网文的一年阅读量都在这4/5千万字以上。但除了单一的娱乐属性它几乎不存在任何价值。我决定通过改变阅读对象,使阅读这一行为变得更有价值。

截至目前,我在读完《奇特的一生》后已经看完近70本书。

写了近26万字的读书笔记。这实在是一项难得的财富。


并且我也决定把读书列为可以从事一生的一项目标。

读书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学意义上的“成功”,但它符合我认为的——人生终极目标之一。


补充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除了作为时间管理方法也可以发挥别的作用,作为事件+时间的统计,长年累月会积累大量的个人数据。这完全可以拿去做其它的数据分析。


之前看一席(国内类似TED的演讲分享)中有一期是讲现代医疗的。

有位患者曾用十几年的时间统计自己的心跳血压等生理数据,他自己就能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很多规律。


【时间管理】手把手教你如何上手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简单实操接地气,真的是手把手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