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男人的“舰”!“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二)海军翻身做主人
事实上早在赫鲁晓夫的执政末期,苏联就已经展开了对海军结构性缺失的改革工作,而就在海军的改革工作走向正轨之际,196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改变了前苏联的政治格局,克里姆林宫迎来了新的主人,他就是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

相比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于海军发展的态度显得更加开明,凭借着早年对海军的了解加上同黑海舰队间的交集,勃列日涅夫深知海军的发展对于一个大国,对于苏联而言意味着什么,而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显得倍有面子。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苏联有两样东西不够大,一样是衣服的表面积不够大,而另一样则是水面舰艇的吨位不够大,相比于苏联的体量,“红”海军着实显得有些“德不配位”。

而对于“基洛夫”级的诞生,除了领导层的点头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源自于美国人的刺激。1954年,美国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服役,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也是第一艘核动力舰艇,虽然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意义,但对于处在军备竞赛白热化的时期的美苏来说,任何一方的领先都是另一方不能接受的,在太空中是如此,在水下更是如此。

鹦鹉螺号核潜艇
没过多久,苏联的首艘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员”号也正式服役,算是扳回一局。关于这艘象征辉煌与悲壮的核潜艇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详细探讨。当然对于前苏联,仅仅是与美国打个平手绝对算不上赢。1957年“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列宁”号不仅是前苏联首艘核动力破冰船,更是世界首艘由核动力所驱动的水面舰艇,仿佛一夜之间在这场舰艇核动力的较量中,苏联拔得头筹,但事实上这场不亚于太空竞赛的“核子”角逐才仅仅是个开始。

列宁号破冰船
1959年,美国首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同时也是世界首艘核动力水面平战斗舰艇“长滩”号下水,打了苏联人一个措手不及,而此时的苏联仍旧沉浸在“列宁”号破冰船的春秋大梦之中。满载排水量接近18000吨的“长滩”号,拥有四面相控阵雷达,“长滩”号搭载的SCANFAR雷达系统是早期相控阵雷达之一,包括AN/SPS-32和AN/SPS-33雷达,这使得“长滩”号在外观上拥有极高的辨识度,上层建筑看起来很“方”,而这样方头方脑袋设计也延续到了后来的“企业”号。

“长滩”号导弹巡洋舰
作为一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面舰艇,“长滩”号摆脱了二战时期炮舰的常规设计,摒弃了巡洋舰厚重的装甲,而仅仅在武器库外加装了较薄的外装甲。无论拥有多厚的装甲,对于威力强大的反舰导弹而言效果基本上是一样,过厚的装甲无疑是一个累赘,腾出来的空间可以加装更多的防空反导设备,这一防御思路也延续至今。但美中不足的是,不知道是为了凑数还是美观,“长滩”号还还安装了两门从“弗莱彻”级驱逐舰拆下来的127毫米舰炮,显得十分“混搭”。

对于苏联人颜面上的打击远远没有结束,1960年就在“长滩”号下水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下水,随之而来的是1961年下水的美国第二代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班布里奇”号。套用小品里的一句话,眼睛一闭一睁,美国人就建立起来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动力舰队。而由“长滩”号、“企业”号以及“班布里奇”号所组成的美国核动力特遣舰队,更是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条件下,在全球耀武扬威了一圈,令苏联人很是眼红。

梦幻般的全核动力舰队
苏联也要造属于属于苏联的核动力巡洋舰!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实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也为大型核动力巡洋舰的建造奠定了物质基础。相比于寸步难行的航母或所谓载机巡洋舰,前苏联的核动力巡洋舰计划要显得顺利得多。在勃列日涅夫的支持以及戈尔什科夫主导下,苏联的首艘核动力巡洋舰项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1144工程(基洛夫级,苏联称“海雕”)顺利上马。而起初前苏联北方设计局呈上来的多种设计并不令戈尔什科夫满意。

“卡拉”级导弹巡洋舰
设计主要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基于“卡拉”级排水量在8000吨级的反潜型巡洋舰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显然既不符合勃列日涅夫对“大舰”的刚需,更不能满足戈尔什科夫振兴“红”海军的决心,更何况在后续验证中,核反应堆根本塞不进8000吨巡洋舰狭小的船体内部。

而另一种设计则为15000吨级以反舰为主的大型核动力巡洋舰,试想一下在那个连航母都要伪装成反潜载机巡洋舰的苏联,这样的设计显然不符合领导人的胃口,冷战思维的驱动下,反潜仍旧为苏联海军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为了同时满足反舰和反潜需要,在戈尔什科夫的反复权衡下,索性将这两型设计捏到一块,这样既满足了勃列日涅夫的虚荣心,又使得“红”海军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巡洋舰,排水量高达24000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巨大的排水量也给1144型带来了相当多的好处。

“重庆”号拦截“基洛夫”级“伏龙芝”号
虽然在核动力水面战斗舰艇方面苏联要落后于美国,但在核动力装置的研发能力上苏联也算是一等一的好手,毕竟有了此前研制列宁号的经验,只是小问题颇多。1144型搭载的两台KH-3型核反应堆动力装置,单台功率达到300兆瓦,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基洛夫”级可以为一座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进行供电,而同级别“长滩”号搭载的C1W型反应堆功率仅为200兆瓦,即便是“企业”号所搭载的C2W型核反应堆,其功率水平也远没有看齐KH-3。

除了两具核反应堆外,为了保险起见,苏联海军还为1144工程搭配了常规动力装置,以备不时之需。有了强大的“心脏”和宽大的舰体,北方设计局的工程师和苏联海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设计工作,而这次与往常不同,工程师们不再为狭小的舰体苦恼,设计美学和实用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老子从来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经过了紧张的设计验证工作,1974年3月,1144型首舰1144.1工程正式动工开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