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完全版本观阅指南

昨天!我一口气刷了三个版本的《东快》,本来只是一时兴起想看看大卫·切特版(2010年电视剧版本)的与我之前高中时看过的最初版(1978电影版也是阿婆本人最满意的一版)有啥区别才看的,刷评论的时候看到有人说还有日本版的!!!表情表情表情当时就觉得有意思了!日本人翻拍?那能变成啥样?就全刷了一遍。按观看顺序来讲——
第一个是2010电视剧版也就是大卫版的。首先说大卫·切特这个演员,他是唯一一位演绎波洛超过二十年的元老级人物,所以说他就是波洛本人其实也不会有什么人提出异议了~(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大卫的演技!)表情说回电影,在2010版《东快》中,大卫对于波洛这个人物,除却剧情本身必要的人物台词外,更着重于从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的细微变化以及查明案件真相后,对于真相与自己内心恪守原则的冲突来进行刻画。剧集本身的拍摄也相当考究,因为故事本身设定的环境就是近乎封闭的狭窄列车,加上出场角色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配角人物出场的方式上都相当花心思,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同时又不能过分凸显,因此剧情上需要将各配角的出场安排的不刻意,在千丝万缕中又有一丝联系,特别是会与波洛产生联系,因此在人物都还没有被安排到东方快车上的前期的铺垫剧情时,适宜的场景与事件是能够轻松构建起剧情框架和埋下伏笔的,而在这一版里,拍摄团队将前期主要场景聚焦于一条狭长的伊斯坦布尔小城街道,街道本就是最易呈现众生相的理想场所,加上伊斯坦布尔特殊的异域风情及宗教色彩,任意一场小事件就可将主要角色的联系串联起来。而波洛作为观察者,仅在这条街道上就已经与三个配角产生了关联。
然后就是在东方快车上的主线剧情了,作为剧情的主舞台,适宜将所以人集中在一起的餐车成为了波洛探案的主阵地(案件发生前众人的言行举止的集中展现便于观众留下记忆点,而案件发生后作为波洛主要的侦讯场所又一步步的推进着剧情。)其次就是各位角色的栖身之所——各个卧铺的构造与分配,也都是迷惑观众的重要元素。因为空间促狭又有限,为了尽量不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拍摄团队对于光影的运用超级用心了!随手一个截图都是壁纸!
除开技术性的拍摄手法,台词本身也很精彩!在波洛心中已明了这起谋杀案背后的真相时,他明白自己一定会经历一场痛苦的心理博弈,在与其他配角人物对峙时的怒气状态令人感觉到波洛心中所恪守的原则被打破的无力
大卫所理解的波洛,不仅仅只是一个喜欢说“动用自己的灰色脑细胞解决问题”,对于自己的仪表过分在乎,只接自己感兴趣的案子的那个傲娇小老头儿。内心层次上,波洛是无条件捍卫正直与善良的卫道士,这也成了他的原则,一旦有与自己原则相左的事情出现,他也会不淡定~这一版时常大约98分钟,剧情紧凑不拖泥带水,但是该展现的地方都展现到了,场景搭建和台词设计都相当用心,这也是最喜欢大卫版的原因啦!要说唯一的一点不足嘛,emmmmmm……大概也就是死者雷切特的形象,比较矮小猥琐……(对演员本身无恶意)来导演也是对雷切特这个丧心病狂的绑匪角色相当讨厌了←_←
其二是最老的1978电影版《东快》,这一版没啥说的其实,因为(据说)连阿婆本尊都满意的不行,那就说明基本没毛病,人物的演绎上可能比2010版的感情还要外放一些,内心戏并没有做太多的着墨,这一版的波洛有点点老顽童的意思,特别是跟俄罗斯老公主的对话,还是“皮”得有点开心的o(* ̄▽ ̄*)ブ
1978和2010版的都很难选择,因为都有着非常优秀的制作班底和实力派演员阵容,难分伯仲!
重点批评的就是后面看的日本翻拍版!!!
原片是富士电视台为了纪念其成立55周年也是为了向阿婆致敬的一部纪念作。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把剧本进行了本土化的创作和改编!表情表情表情东方快车变成了东瀛特快,比利时名侦探波洛变成了日本名侦探胜吕武尊,除了保留波洛本身的洁癖啊自夸啊这些表征,其他的……这都没什么,最要命的是那种日式的表演方式,浮夸的人物出场和对白,有种在看舞台剧的感觉,演到最后——全!崩!啦!全剧分上下两集,每集近100分钟,上篇是东快本身的主线剧情,下篇日本编剧原创了大量的那12个角色前前后后准备犯罪的这个过程内容。主要的败笔也就是出在下篇内容!唯一能表扬的大概也就是部分配角的颜值还算在线,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改编,也说明了像跨文化ip改编这种事情,也是要讲技术的,不然到最后真的只能是画蛇添足四不像了……
欣赏一下配角小姐姐的颜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