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汉的军制——汉以强亡?

2022-12-06 17:11 作者:郑康成是个好人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是记录一下,近日来学习秦汉时代的军事制度的成果,其实有没有人看也无所谓,主要是可以加深印象,仅此而已,希望有幸看到的可以点个赞或者指出不足之处。

提起汉王朝,我们的心里总会浮现出一幅幅“血与火”“铁与泪”“战马与边疆”之类的场景。诚然,汉是个伟大的朝代,正是因为它,才赋予了我们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一个民族的名字——汉,可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却是一群群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军人与无数服徭役的民夫缔造而成的。

一,东汉中央军制

众所周知,东汉的帝都是洛阳,但是东汉终东汉一朝都是叫做雒阳,雒阳城内的军事力量并不复杂,分工明确,我们可以一一理顺。首先京城的中央禁军,主要有北军五营,还有卫尉的卫士,城门校尉的城门军,执金吾的下属治安部队,最后是羽林虎贲。而雒阳城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即城门,城内宫外,宫内殿外,殿内省外,省内(即后宫,省门亦称黄门)。

其中城门军自然是在雒阳十一城门驻守。北军五校的驻地则在城内宫外,和执金吾的京师治安部队一样。负责宫内殿外和平城门的便是卫士,属于卫尉统领。负责殿内省外的,则是大家熟悉的羽林郎,虎贲郎,羽林左右骑。省内则由皆为宦官的中黄门冗从负责。下面本章一一叙述。顺序从内到外。

1.中黄门冗从

其实严格来说,中黄门冗从不算是军队,但是他们是离皇帝最近的护卫者。大家都看过老版三国演义的第二集,那张让杀何进靠的应该就是这个中黄门冗从。吐槽一句那弹幕说何进的“武力”这么低怎么当上大将军的,也是B站低龄化的体现。

中黄门冗从由宦官组成,护卫在省中,也就是后宫。

2.虎贲郎与羽林

现代中国人,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对这两个名称都很熟悉,“虎贲”“羽林”也是后代禁军的常用名字。

①虎贲羽林的由来

虎贲的前身是期门,期门的前身则是“武骑常侍”或者叫“常侍武骑”。由于汉武帝经常出宫田猎游玩,所以《汉书东方朔传》说“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到了汉平帝元始元年改名为“虎贲”,刘秀建国后,短暂恢复过期门的称号,但是不久后再次更名为虎贲。

羽林的前身则是“建章营骑”,顾名思义,是建章宫的骑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言“武帝太初元年(104)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至此之后,就未曾更改过,有些人口中的“大汉御林军”实际上是羽林骑士。

②选拔制度

西汉时期的期门羽林选拔主要是从六郡良家子来选拔,六郡即“北地,上郡,西河,天水,陇西,安定”。

《汉书地理志》:“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但是期门的地位要比羽林高不少,西汉时期的期门是郎,而羽林不是郎,只能称羽林骑。(《秦汉制度史论》)

《汉书甘延寿传》“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常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试弁,为期门。”这段话显示出了,羽林骑表现好可以为郎,可以升职为期门。而且期门的前身是“常侍武骑”,他们本身就是郎中令手下的骑郎,而建章营骑仅仅是普通的骑士,多由战死者的孤儿,六郡良家子来充任。因此我们看到西汉的羽林期门是有升迁关系的。

到了东汉,虎贲羽林的取士除了六郡良家子和从军死者子弟,还有从北军五校中选拔“高才”,战场上有战功者。当然最大的变化就是“父死子继”。

《后汉书百官二》刘昭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虎贲诸郎,皆父死子代,汉制也。”

《汉官仪》“简取五营高才,别为左右监,监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

至于有战功者补为羽林的记载,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的耿恭十三将士,其中九人补了羽林。

当然还有个途径就是卖官,安帝永初三年,正直羌乱大爆发,朝廷无粮无钱,因此选择卖官。桓帝延熹四年也是由于羌乱爆发,灵帝光和元年以后就经常卖官了。

③虎贲羽林的人数

根据蔡质《汉仪》的记载来统计的话,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1500人左右,羽林中郎将领羽林郎128人,羽林左监领羽林骑900人,羽林右骑不可知,不过可以推测应该和左骑差不太多,也是900人左右。

④虎贲羽林的日常主要任务

1.执戟护卫,主要护卫的地点是省外殿中,也就是皇帝办公之处,后宫不用他们护卫。

2.训练战阵,光禄勋每年主持考核。

3.出战(西汉时期很少出战,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爆发,他们经常与北军和郡兵一起出战)

4.学习经书,其实东汉很多地方的军士都需要学习经书,特别是孝经,民间每个亭里都设置一名通《孝经》的人。由于汉以孝治天下,所以《孝经》便成了汉人启蒙读物。边塞的戍卒都有书写《孝经》《论语》章句的竹简被发掘出来。

3.卫士

卫士属卫尉统领,而卫尉是九卿之一,后汉书百官志言:掌宫城近卫。在西汉他们是“南军”,东汉已无南军之名,而仅留下了“南宫飨卫士”。

①卫士的来源与都试制度

西汉的成年男子到了23岁,就要服两年的兵役,一年在地方,叫做“正卒”。一年在中央或者边疆,在中央的便是“卫士”,在边疆的叫做“戍卒”。

每年秋收之后,便要举行“都试”,以“正卒”中成绩优异者,来选拔充当所谓的“材官,轻车士,骑士,楼船士”。这四个兵种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例如材官步兵与轻车士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一带,而骑士则主要在并凉二州,楼船士就更不用说了,自然是来自淮河以南。而都试中剩下的符合年龄的军士就要去中央,做一年的卫士。

因为这种都试制度,有学者就觉得可以以此来解释王莽末年的农民军为何那么悍勇,诸如赤眉绿林铜马五校等等,甚至有时候刘秀的百战老兵都战败过多次。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刘秀感到危险,所以才废弃了都试制度(不喜勿喷)。

虽然刘秀废掉了都试制度,但是中央的卫士还是保持了西汉的制度,也就是从内地州郡选拔士卒到中央服一年兵役,当然可能也有一些选拔类的制度,史料缺乏我们不可得知。

这和很多人印象中的,光武废“内地郡兵”,其实是矛盾的。实际上,到了东汉中后期仍然有征伐郡兵征伐的记录,但是,由于废掉了都试制度,所以这些郡兵缺乏训练,战斗力很差。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光武废了都试,所以郡兵其实也被废除了。

但是东汉的卫士依然是从内郡征发而来,但是有没有经过类似都试之类的考试,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不得而知。

②卫士的任务

卫尉手下的卫士主要是负责宫城的防御,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活,比如看守皇陵宗庙等等。卫士是不出战的,出战的主要是虎贲羽林五校士。

③东汉的卫士相关礼仪

每年年初新服役的卫士,会有高官前来“劳赐”,服役满一年后,皇帝需要亲自“临飨”,百官都要按次序作陪。

《后汉书礼仪》:“飨遣故卫士仪:百官会,位定,谒者持节引故卫士入自端门,卫司马执幡钲护行。行定,侍御史持节慰劳,以诏恩问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毕飨,赐作乐,观以角抵。乐阕罢遣,劝以农桑”。

飨别的地点一般在南宫。

《后汉书刘苍传》“建初三年(78)帝飨卫士于南宫”。

④卫士的人数

西汉初期的卫士一般在两万人左右,汉武帝建元元年裁剪之后,卫士万人左右。但是《汉书韦玄成传》“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可见西汉在宣帝的巅峰时期的中央卫士数量超过四万人。但是劳干先生认为,这里记载的卫士人数是指人次,实际上人数大约是八千人上下,与汉武帝时期万人差不多。

东汉开国,经过刘秀的精兵简政,卫士大幅缩减。人数也明确下来,按《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的记载算,总数也  只有2446人而已。

4.执金吾

众所周知,刘秀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就是因为他在长安上学的时候,看到执金吾的仪仗声势浩大,从而生有此心。

那么,执金吾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让刘秀心动到如此地步呢。执金吾本人是九卿之一,负责首都治安,和武器制造(武库令)等。日常都会拿着一根金色的木棒(吾),在街市上巡查治安,后面跟着缇骑和执戟。执金吾的下属有缇骑二百人,执戟《说文》 缇,赤也。顾名思义缇骑就是穿红色军服的骑士,二百人列队簇拥着执金吾,可见场面之盛,跟别提后面跟着五百二十名执戟步兵了。(西汉和王莽时期的执金吾,随从更多,《汉旧仪》执金吾车架出,从六百骑,走六(卒)千二百人。)

《后汉书》注引《汉官》:“舆服导从,光辉满道”,也怪不得刘秀心向往之了。

为啥缇骑就可以骑马,执戟就不能骑马了?因为缇骑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担任,普通家庭的子弟只能做执戟了,所以为了区分不同罢了。

5.五校

五校指的是屯驻在雒阳的北军五个营,分别是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在西汉的时候,还有另外三个校尉营,即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其中西汉的八校尉以中垒校尉为首,实际上八校尉的统帅是中垒校尉,北军中侯为监军。而到了东汉,废掉了中垒校尉,而北军中侯发展成了长官了。

《续汉书百官志》载东汉五校尉时“右属北军中侯”,本注言“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

①西汉的八校尉

中垒校尉:掌北军营门

屯骑校尉:掌北军骑士

越骑校尉:掌越人骑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囤兵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

射声校尉:掌待招射声士

虎贲校尉:掌轻车士

②东汉的五校尉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射声校尉,步兵校尉,《后汉书》皆言其掌宿卫,而不知其掌何兵。

长水校尉则不同,由于胡骑校尉省并到了长水校尉,所以有一胡骑司马,并且《后汉书》明确说道长水校尉掌乌桓胡骑。

③五校尉营士兵的来源及人数

五营士兵的来源,史料语焉不详,只能从“五营子弟”之类的只言片语寻求蛛丝马迹。下面引几位大佬观点。

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有五营子弟世袭为兵者。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也是此观点。

黄今言《东汉中央直辖军的改革》的推测最为详细,其言“其士兵来源,最初可能相当一部分是刘秀原从士兵改编而成,后来主要为招募,靠外族兵,久之即职业化v并形成父死子继的制度。如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遣任尚为中郎将,将羽林、缇绮、五营子弟兰千人屯三辅以备羌"。“五营子弟”即五营兵士子孙。”

五营士兵的人数,每营大约七八百人,五营最多五千人。

④主要任务

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宿卫雒阳,必要的时候会在宫城外围绕着宫墙屯兵。

在东汉,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他们也经常要承担出战的任务。

应劭《汉官仪》“旧时羽林郎为旄头,放发驱,今但用营士。”此句说秦汉旧制是用羽林骑披发前驱(其实原因是秦孝公时,梓树化为牛,孝公命骑兵击之不胜,兵士坠马而发髻散开,牛畏而入水)然而到了东汉,便不用羽林骑士,改用五营士了。同时五营士的上升途径也有优异者入补羽林虎贲。

⑤西园八校尉

随着政局的进一步的腐败,汉灵帝设立了八校尉,八校尉由宦官掌握,主要是募兵而来。可能是为了对抗大将军所领的左右羽林和五校。

6.城门兵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引《玉海》“城门校尉,高帝置,从缇骑百二十人,武帝始增屯兵”。

《汉书武帝纪》“太子亡,皇后自杀。初置城门屯兵。”

由此可见城门屯兵是从巫蛊之祸之后才增加的,此前没有。

①城门兵的性质

属于招募而来的职业屯兵,不属于北军,属于城门校尉与辅政将军。

②城门兵的任务

掌雒阳十二城门,其中平城门不属于城门兵,属于卫尉,因为平城门和南宫的南门是连着的。所以由南宫卫士令手下的南宫南屯司马负责。

平时也不需要出征,只需要死守城门。

二,地方军

1.州郡兵

前文已经提到过,很多人认为在光武帝之后,东汉内地就没有郡兵存在了。这是十分错误的印象。

①光武帝实行的具体措施

刘秀在建国之后,可能有感于王莽“徭役烦剧”,“频发兵役”的情况,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精兵简政,下面一一列举他采取的措施。

第一,罢内地郡国都尉,并职与太守,国相。事件发生在建武六年(30),“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以后在中后期虽然有的地方重新设立了都尉,但是仅仅是个别现象。

第二,罢都试,都试就是秦汉以来,每年都要举办的集体训练检阅活动,废除的原因前面也有提到,因此东汉军队的战斗力常常也不如西汉。

第三,罢郡国轻车材官骑士楼船士,史料所示,光武帝罢材官的原因应该是当时“国有众军,并多精勇”,旨在恢复生产,解放劳动力。

②东汉的内郡兵

在光武罢内郡都尉和罢轻车材官骑士楼船士后,东汉的内郡兵是依然存在的。东汉中后期在一系列农民战争和剿匪战争中,“州郡兵”也一直汉政府讨平叛乱的主力部队,当然这些军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临时招募而来的,战斗力可以想象。如:顺帝建康元年(144,),九江周生,范容击败冯绲,尹耀,邓显。政府军人数应该比叛军多了不少,可即便如此也被击败。后来是三公举滕抚为主帅,率领州郡兵数万人,才大破叛军。

类似的事件很多,著名的有法雄击张伯路,张乔备羌等,都是整合了“州郡兵”前去作战。

显然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东汉的郡兵大量存在。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从上述两则事例(法雄,滕抚故事)中还可看出,光武虽罢地方兵,东汉一代,地方多数时候仍存在一定规模的常备兵。”

同书114页引了湖南张家界古人堤出土的东汉简牍,其中10号封检作:

充长之印

兵曹掾猛使福以邮行

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

□中右部士卌人  伏波卌四人

骠骑士卌人 城中左部卌六人

黄弩卅三人

雁门士五十三人.....

这些军士驻扎在充县,可能是驻扎在此地的郡级屯兵。

个人观点:既然中央的卫士来源不变,一年一更换的制度也保持不变(前言之“章帝飨卫士于南宫”),那么郡兵的制度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刘秀精简之后,归属权属太守。废除的东西应该仅仅是训练选拔之类的事物。并且更卒制度未曾废弃,安帝和顺帝都曾经下过免除过更的诏书。

③废都试的影响

光武既然废掉了都试等制度,也就意味着内地郡兵的战斗力会大幅下滑,吃了很多败仗,比如对羌战争败军有五(指的是之前的五大败仗,邓骘败于冀西,任尚败于平襄,司马钧败于丁奚城,马贤败于射姑山,赵冲败于鹯阴河。)对蛮作战也有全军覆没,即刘尚沅水之战。对农民军也有多次败仗,如冯绲,尹耀败于周生。翻开《后汉书 》,有很多时候,羌蛮甚至“贼”攻略郡县的时候,这些郡县似乎很容易被攻下。这也只能说明,都试废弃后,郡兵缺少应有的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差。

当然吃败仗也不能说是士兵 的问题,将领也有很大问题。

《后汉书西羌传》: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十馀年间,费用八十馀亿。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

马贤兵败射姑山后,汉军不得其死者,数以万计,皇甫规曾上书言马贤治军不严必败,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④“汉以强亡”

“汉以强亡”是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一个观点。

《读通鉴论·桓帝九》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乃以习于战而人有愤盈之志,不数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几先动于此乎!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此言前说凉州三明平羌,后言士大夫若想有为,须往边疆之事。其实我个人认为,网上那些无脑的人,真不需要拿这个到处一些“明粉”“清粉”“唐粉”撕逼,有这个空还不如多看看书。王夫之 的时代是清虏入关之际,国破家亡。他读东汉史,尤其是中后期对外族战争,保家卫国这段历史,就跟后书作者范晔在西羌传末尾,用愤恨的文字,写出他对招抚派的鄙视,用强烈的文字写出他对段颎的欣赏(比如被羽前登,身当百死之陈,蒙没冰雪,经履千折之道,始殄西种,卒定东寇)。其实范晔想要表达的东西和王夫之一样,“我们大晋(大明)要是有段颎这种大将就好了,何愁胡虏不灭”,可惜苍凉的现实却是,五胡乱中原与清军入关,二人的文字都充满了悲愤和无力感。

2.屯田兵

既然郡兵不堪大用,危急时刻只能依靠中央军的话,不是长久之道。所以要在地方上设立屯兵。屯兵分为将屯兵(营屯兵)和屯田兵。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光武帝刘秀下诏,“诏罢边郡亭候卒”。

这个诏书的下达就昭示着,更卒制度那种一年在本地,一年在中央或者边郡的制度瓦解了。所以为了维持国防线的安全,采用了“驰刑士”“募士”“。

①屯田兵的来源

驰刑士:顾名思义,这类人是囚犯徙边。

募士:招募来的破产农民一类

②主要任务

耕战,防御

③屯田区

黄河沿岸屯田:邓训屯田,在金城郡黄河备案的临羌,安夷屯田。永元十四年,曹凤建议广设屯田,于是设归义,建威等二十七部屯田区,东,西邯屯田区五部,逢,留二部,共三十四部

龙耆屯田区:曹凤提出屯田建议后,和帝派遣他到金城郡西部都尉,屯田于龙耆

湟中屯田区:顺帝永建五年130,韩皓为护羌校尉,屯田于湟中,有五部

屯田区的主管一般是农都尉,且人数一般不超过千人。

3.将屯兵

将屯兵也可以称为营兵。

将屯的“屯”,不是屯田 的意思,而是指的是“驻守”,驻扎的意思。颜师古曰:“典军屯以备非常”,意义是将领领兵驻扎在某一要害之地,防备非常之事。这类营兵往往有部曲编制,主要的任务是战争,类似后世的野战军 。某种意义上北军五校也算是将屯兵,他们是属于皇帝或者大将军等辅政将军的将屯兵。

①将屯兵的来源

募兵而来,如渔阳营,度辽营。

少数民族,比如义从羌义从胡,还有一些乌桓鲜卑。

亦或者是北军羽林骑随将出征,如征西将军的征西营,伏波将军的伏波营,破羌将军的破羌营等等。

②常设将屯兵

1.度辽营,设度辽将军一人,驻五原蔓柏

2. 渔阳营,安帝建光元年(121)设于渔阳,千人

3. 扶黎营,驻辽东

4. 象林营,驻日南

5. 京兆虎牙营,驻长安,亦为长安营

6. 雍营虎牙营,扶风都尉领,驻雍县

7. 黎阳虎牙营,驻魏郡黎阳,今河南浚县,谒者监骑兵千余人

8.护羌校尉驻陇西郡令居,护乌桓校尉驻上谷郡宁城,使匈奴中郎将驻云中。

9.其他

③将屯兵的任务

将屯兵或营兵的任务很明确﹐主要是针对某一边区力量薄弱.而加强防务,奉命出征,打击来犯。它作为征战部队,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是东汉中后期民族战争的主力部队。

4.边郡兵

边郡之地,民族矛盾尖锐,自然是战争易发之地,东汉一朝与鲜卑,羌人,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发生过无数次的摩擦,这些摩擦或大或小,有的直接展开战争,开始你死我活的血战。东汉除了在边郡地带设立将屯兵,还在边郡有很多郡兵。

如果爆发战争 ,仅仅靠驻扎在 固定地方的将屯兵是无法保障边疆之地的安全的,故边郡各太守都有己的部队。

东汉中后期,都尉被废,并入二千石太守,如有战事临时至都尉,或太守二千石领兵出战

如果太守二千石战死,郡丞,长史,代太守事

如果二千石病死,则郡丞行太守事

边疆战事一般由边郡长史领军作战,太守有时也会领军。

这些太守手下的军士也十分众多,《汉官仪》曰“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

①障塞烽火

负责障塞烽火的士兵自然是驻扎在各个坞堡,烽火台处,他们的来源主要是招募,招募来的士兵自然是本地人居多,这就有很多非汉人的士兵加入,比如“保塞诸羌”。

他们的任务自然是警戒烽火之事了。

②骑士

前言边郡太守各有骑士万余人,如此说法显然是笼统说法。

按我个人观点,像将屯兵营驻扎的郡,比如护羌校尉驻扎的金城郡,这个郡的太守手下应该没有什么兵员。

有学者甚至认为金城郡没有太守,主管人员是护羌校尉(有学者认为护羌校尉是金城属国的都尉)。

这些骑士应该是来自于郡兵或者招募而来的少数民族武装。

5.属国骑

从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军中拥有的“楼烦将”开始,汉军军中就有大量的非汉民族的骑士,在为汉朝卖命。

在西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有,霍去病手下的胡骑,为他送丧的属国玄甲,贰师将军李广利手下的“属国胡骑二千人”,前文提到的还有八校尉中的长水,胡骑校尉营兵等。

居延汉简中也有属国胡骑的文字。

(1)以食斥候胡骑二人五月尽(182.7)

(2)口聆状伯胡骑东去(187.15)

(3)口属国胡骑兵马名籍(512.35B)

(4)始摸过胡骑外输沈里前(515.29)

到了东汉,属国胡骑更是大量活跃在战场之上,甚至胡骑被皇帝所信任,经常护卫左右,如汉明帝行巡郡国的时候,近臣刘般“常将长水胡骑从”。前文所言,长水校尉主乌桓胡骑。

①属国

西汉武帝之后,对于降服的少数民族部落,皆置属国以处之。“因其故俗,以为属国”。

对于投降的部落,汉廷不会强行改变他们原有的社会结构,算是“一国两制青春版”。

每个属国都有属国都尉一人,秩比二千石,既掌民事又掌兵事。部下有长史一人,专掌武事,兵马。

因为少数民族大多都生活在边疆,所以属国也设立在边疆地区,如凉州并州幽州益州,这些临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州郡。

②属国骑

如果把属国类比成一个郡,这些属国骑士就相当于是郡兵。

属国都尉手下的属国骑数量,较大的属国应与边郡太守相当,都是万人上下。

③属国兵的任务

平时为中原王朝侦候、观察塞外敌情,招徕种人协助中原王朝守边.在边境战事紧张之时,属国兵则主要协同汉军征战.。


东汉的军制——汉以强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