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无法言说的存在:鲁迅
鲁迅生平大事记:
1881.9.25生,原名周樟寿;父周伯宜,母鲁瑞。与周恩来同宗。
1893家庭变故:祖父下狱;父亲1896病故。
1898-1901求学南京,改名周树人
1902-1909留学日本.1904年入仙台;1905至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等;1909年与周作人编译《域外小说集》
1909-1912在杭州和绍兴两个学校担任生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体验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佥事。1918.5首用“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6.10.19逝世
一、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1、鲁迅思想的演变:进化论、尼采超人和托尔斯泰博爱/启蒙主义/马克思主义?
1903赠与许寿裳,《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3《彷徨》题词: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馀一卒,荷戟独彷徨。
1932《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英雄-平民
2、孤独者鲁迅:
A/孤独的长子。
B/婚姻的失败。1906.7.26(朱1947.6.29去世)
C/文学起始的失败。1907《新生》、1909《域外
D/兄弟的失和。1923/7/19 羽太信子
E/战友的背信弃义。28创造社、太阳社与左联
F/学生的背叛(高长虹、向培良、徐懋庸)
两次体验到深深的“寂寞的悲哀,孤独的苦闷”:
一是1912-1918在北京钞古碑;
一是1927大革命失败,看到青年人出卖杀戮青年人,不但不觉反而洋洋得意。
3、绝望的抗争者:反抗绝望。 写文章不过是为了与黑暗捣乱,是为了给人憎恶。“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鲁迅的内心,陷在一系列难于解决的矛盾的绝路上,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他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他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 他对时间的悲剧感,即意识到生活在一个未可知的黎明前的长期暗夜之感,更给他确定了父亲——殉道者这一角色的地位。
拒绝了预设的未来,面对的是死亡和黑暗。由绝望而生出的抗争(读洋学堂、求学日本、弃医从文、离京南下、战斗上海),鲁迅的伟大即在此,从无中探索有,由悲剧升华到正剧。
历史中间物(向死而生/孩子、出走意象)
二、作为文学家的鲁迅
(一)文学姿态:
我愿意我的东西躺在小摊上,被愿看的买去,却不愿受正人君子赏识。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华盖集•厦门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第388页。】
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是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4页。】
(二)具体作品:
1、小说1918-22《呐喊》14、1924-25《彷徨》11。茅盾“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萧红:“鲁迅的小说调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都是自在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性的。他们是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
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两类人物群像:1、传统中国的老儿女(闰土、祥林嫂、单四嫂子),2、知识分子(老派:孔乙己、高老夫子、四铭,半新半旧派:吕纬甫、魏连殳,新派:涓生、子君)
两种叙事模式:看与被看(群氓之间,先驱者与群氓之间),归去-来-归去(归来寻梦,却绝望而走,注定了漂泊者的命运)
艺术特色:
A/对中国历史或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在平淡中发现惊人的深刻。“几乎无事的悲剧”/喜剧中的悲剧。
B/以写实主义、象征主义为基础的多种创作方法的独创性运用。狂人日记、药华夏、故乡路、在酒楼上的苍蝇、长明灯
C/善于通过准确地“画眼睛”,达到深刻的“写灵魂”。孔乙己、阿Q、魏连殳、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
D/诗性的单纯和格式的别致丰富的统一。
①语句、情景、细节的重复性出现。孔乙己到酒店、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伤逝中的阿随
②多套笔墨。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故乡》曾被日本的评论家誉为“东方最美的抒情诗”
多种叙事视角:有日记体,有第一人称内视角(正在经历或处于中心,如狂人),有第一人称外视角(处于见证人或边缘位置,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在酒楼上),有全知叙事(客观叙事,风波、药),有心理分析《白光》有速写《示众》
E/巨大的文化含量: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
1922-35《故事新编》8
《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出关》、《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风格大体一致,即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古今杂糅,将现代生活引入古代故事,以古和今的强烈反差造成滑稽和间离的效果。在“庄严”与“荒诞”中呈现一种“反神话”、“反浪漫主义”的风格。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对历史的现代性认识。
2、散文诗集1924.9-26.4《野草》23;是鲁迅的哲学世界的呈现。
写作背景:这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一、五四落潮,《新青年》同人崩散,所以此时有《彷徨》,有“华盖”;
二、与周作人的决裂。大病一场39天;
三、首次卷入学生的政治活动。被教育部解聘,被通缉。
创作题旨:《野草》在某种意义上是实现厨川白村艺术理论的试验,艺术的根源在于心理的创伤。鲁迅在《苦闷的象征》译序中说:“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野草》召唤出了一系列受折磨的形象,徘徊在梦似的境界里,散发出现代的光华,独立地远离于中国传统之外。
抒发个人情志,较多自我解剖和自我审视,坦露出内心的苦闷与矛盾。
主题:生-死,希望-失望,绝望-抗争,空虚-充实,沉默-开口,生长-朽腐,明-暗,过去-未来。
散文集1926.2-9《朝花夕拾》10。
艺术特色:
A用十分简练的笔墨刻画出极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阿长、藤野先生、寿镜吾
B文字富有幽默感和夹叙夹议、庄谐杂陈的色调。
C促膝长谈的温和文风,情趣盎然、诗意葱茏
3、杂文:16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7年前。
独特而传神的书名:
《而已集》写于1927年,其在“题记”中说到又看见了许多血和泪,屠伯们逍遥复逍遥,而他只有“杂感”而已,清楚的表明鲁迅在大革命失败中写作的针对性;
《三闲集》27-29之名来自成仿吾等革命文学家讥讽鲁迅为有闲阶级,而且是“闲暇,闲暇,第三个还是闲暇”;
《二心集》30-31,面对左右营垒对“携贰的心思”的讥讽和攻击,鲁迅表明自己对原先出身阶级的“二心”,无所负累的战斗意志。
《南腔北调集》32-33,也是接过别人的讥嘲,表明自己“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的独立写作姿态;
《伪自由书》33上半年,发表在《申报•自由谈》,曲折而犀利地嘲讽当时言论自由的“伪”;
《准风月谈》33下半年,《申报•自由谈》迫于当局压力,“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鲁迅讽刺之;
《花边文学》34,书名来自同为左联的廖沫沙讥讽鲁迅的杂文为“花边文学”;鲁迅生命最后三年的杂文编成。
《且介亭杂文》三种,是“半租界”环境的揭示。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
A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具有浓烈真挚的感情色彩。【违背传统中国文化与士大夫的恕道和中庸,树立起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B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具有幽默风趣的深长韵味和高超出众的讽刺艺术。
C具有生动鲜活的文学形象,个与类的勾画。
D语言的自由与整体的诗性。来自心灵的歌哭。
意义:
1、与时代血肉相连,是现代传播的产物,是当代的百科全书。曾有人将其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媲美。
2、不可重复性。(但作为一种社会的良心又是可以重复而且需要重复的)
三、鲁迅的身后:
1、9月5日,他在《死》一文留七条遗嘱:(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1936年10月22日,鲁迅的灵柩由胡风、巴金、萧军、张天翼、黎烈文、周文、鹿地亘等青年护送到万国公墓,上海民众代表(地下党)将白地黑字的“民族魂”的旗帜覆于棺上。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2、鲁迅的尖刻问题:“给我十刀只还他一箭”批判的慎重、宽容、注意团结。闻一多、章士钊、郭沫若
3、鲁迅的被神话:鲁迅是谁? 是不是革命家?
流行的观点:
A/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
B/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精神领袖和盟主。
真实的鲁迅:A/
a鲁迅说:“我在‘五四’文学革命当中,我是听前驱者的命令而写作的”
b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这是我个人的私见。”
c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有不同看法。启蒙:五四对中国的影响不大,只是一个现象而已。
铁屋子、大革命的失败。科学:反对科学崇拜“如果一切都归于科学理性,必然就使得人内在的情感有所丧失”。民主:古代—以寡治众,现代少数服从多说-以众治寡。
鲁迅拒绝:1、当导师;2、当国师;3、被任何思想文化体系收编;4、被体制收编;5、不愿收编别人(与胡适的演讲比较)
鲁迅向往:a/真正的知识阶级:永不满足现状,是永远的批判者永远站在平民一边。《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b/自由的个体
B/“我明白,他们不过是要把我当一个梯子而已”
a/革命:“人受了压迫,为什么不反抗?”-永远的革命者“革命是要人活,不是要人死的”“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他是个生活家!他教人生活,不要往死路走;他教人如何争取生活,如何争取人的生活,不然唯有死灭,唯有作畜牲!”(吴组缃《副官及其他》)
b/社会主义:贫穷与富裕。对苏联后来有些事情的怀疑。
c/平等:极端成为“平均”,尤其是压高就低很可怕。
鲁迅看文学与政治:《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讲演,鲁迅根据作家所应持有的道德与艺术完整性与独立性的绝对立场,对任何类型的政治(不论是革命性的或非革命性的)均予排斥与鄙视。悲剧。他进入政治,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选择,他献身于一件理想事业;但在政治意义上,他扮演的是静态的、被动的、服从政治领导者召唤与指令的角色。“革命”被变为“政治”
1940.1.15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1957毛泽东“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总结: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性。鲁迅不是方向,他永远是孤独、寂寞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一个永远的异数、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