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鹏:儿童美育与儿童创造性思维

儿童美育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至关节点,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格局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正处于新信息化时代的井喷期,而传统的美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很难再适用于儿童对信息接收的速度和思维开发及思考路径的转换。那么如何与时,又如何俱进,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确立新概念,又如何在自我探索中推陈出新,在儿童美育这个话题中显现得更为明确。我们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出一个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逻辑的儿童美育全思维场域,在培养儿童自觉主动的求知探索精神、独立进阶的思考判断能力、活跃标新的思维创造体系的同时,又开发儿童的智力,挖掘儿童的潜能,以达到身体、意志和思想的独立,人格、心理和精神的完善。我们通过近十年的儿童美育的方式方法研究,尽可能帮助儿童打造出全思维模式下肥沃的成长土壤。
那么,今天的美育到底如何去界定呢?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今天的美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单向的美术教育,而应是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方法结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基础学科所派生出来的审美教育、思维教育、创造力教育,在这里可以统称为儿童创造性思维教育。

儿童创造性思维教育系统是针对儿童早期教育阶段(2-4岁、4-8岁、8岁+三阶段)创造性思维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体系。该教育体系以艺术的多重感知方式和艺术的综合表达方法为儿童打开通向创造性思维的成长道路,并通过艺术的开放性与通感力,积极寻求不同学科体系的触类旁通与价值共享。我们近十年来的研究正是为上述需求提供更为具体的培养方法以及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过去十年的美育研究中,既致力于以美术为起点的儿童美育课程的开发与整理、儿童绘本读物与教材教具的研发与应用,同时也在幼儿园机构建设及儿童场馆的打造上,提供了相对具体的解决方案,从多重维度上丰富了儿童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完整性。我们着重提炼艺术感性价值中的独特性,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观察、体验、通感等方式,并加以具体的动脑加动手方案,帮助儿童在启蒙阶段建立起“想”和“做”,以及感知与表达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体系。本体系同时结合学科建构的逻辑与规范,完善整体性思维。
除此之外,在人格培养中更侧重以 ,强调他人意识与取舍观、持与恒的人格能力、自信与自省的性格特征,从而达到本源价值观的恒定与开源格局升维的人格培养逻辑。在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中,我们强调观察与比较、想象与创造、体会与感受、情感与修辞、思维与辨析、学科与转换这六个方面的定向培养。同时,根据2-4岁、4-8岁、8岁及以上儿童三个阶段的分段要求,通过具体的训练方法,完成不同门类以及不同年龄段的细分要求。

关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美育的我们在持续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1.白纸原则与原动力——如何理解“白纸原则”作为儿童教育的一切前提和儿童的本真性作为成长的原动力
2.信息与思维——如何实现信息的有效性以及信息到思维的方法提炼和路径转换
3.艺术与艺术性——如何从艺术形式及审美逻辑中提炼出艺术性方法再去联动到其他并列学科
4.敏感与情感——如何将敏感作为成长学习的原生土壤和情感作为成长学习的升维辅助的能动价值
5.额外与意外——如何通过系统性方法去逐步开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额外与意外的”意识
6.自由与边界——如何平衡无限自由的创造和有效边界的约束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针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理论,如何实践落地:
A 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创造性思维理论的结合
以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为符号特征,结合现代儿童创造性思维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出一套建设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育理念,它既能汲取中国传统之优良,又结合社会当下发展的特性,在新思维、新方法的引导下,做出新的延展。在上述理论框架下,我们完成了《故宫海错图美育课》美育课程的教学性引导,以及实践性的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案,以儿童创造性思维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落实及应用在故宫学校儿童美育的整体理念中,并形成今天时代下的科学美育的表征。

B 课程体系(幼前阶段、幼儿园阶段、K12阶段)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幼前阶段,此阶段强调学前的优良土壤性,同时强调如何引导家长与儿童沟通的具体训练方法,真正将课堂引入家庭,将学习引入生活。着重培养儿童感与知的能力、认识与分辨的能力,以及多样性的体验感受能力。
第二阶段是幼儿园阶段,着重思维发展性,此阶段注重幼儿园相关配套课程的开发,且指导幼儿园教师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重点培养儿童的比较与辨析能力、多样方法的学习、思维体系的建立,以及他人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导向的完善。
第三阶段是K12阶段,此阶段重点辅助国家教学体系大纲,并对其进行具有思维方法性的补充。着力点为关注孩子的思维与系统能力、平行学科与交叉性学科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情感定向与修辞通感的能力。
C 儿童产品 (儿童读物、教育产品)
1.儿童读物
以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结合创作者的设计思维为理论基础,转换为儿童思维的训练方法,打破现有儿童绘本的单一性和故事性,填补创造性思维绘本的市场空白。
2.教育产品
着重开发教育产品的教学性导向,达到教育与玩具的平衡关系,将儿童创造性思维理念体系的教育产品衍生化,既能探求儿童美育思维的本源,又能快速通过产品让儿童吸收并进行有效及实际的商业化落地。
D 幼儿园机构建设及新传统文化学堂建设
幼儿园机构的建设以本土化的地域特点和人群性格为前提,注重幼儿园教师的决定权与民主意识,避免个人局限对儿童的影响,并且实现年龄、性别、性格差异化优势共享,试图重新建设以儿童为主体的帮助与合作体系,以及自我完善和集体平衡共存的可循环的生态格局。强调幼儿园和家长的沟通,幼儿园和社会的沟通,家长与家长的沟通,各方面达到统一化。同时,注重兴趣教学导向并建立特色教室。
新传统文化学堂的建设以传统文化为输出导向,结合现代儿童美育理念,承担起教育课程的开发者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者的角色,从而打造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传统文化学堂。
E 儿童艺术中心的配套
1.儿童美术馆体系
以儿童美术馆为线路,搭建成⼉童创造⼒和美育素养的综合培养平台。以教育绑定艺术中⼼,通过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带来持续的社会关注度,在参观及学习中与孩⼦建⽴⻓期的依赖,形成“展览-教学-再展览”的儿童美术馆经营理念,从而打造出一个全新方式的新型儿童集散地业态。
2. 儿童新媒体乐园体系
将儿童创造性思维理念与多媒体感官体验相结合,打造多样的功能性体验空间,秉承在娱乐中教学和在教学中取乐间平衡学与玩的供需关系,多维度滋养孩⼦的感官与想象。真正实现动静结合、⼿脑并⽤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同时,作为引导者在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几个沟通过程中的方法性问题的讨论:
1.如何进行身份的转换,从指导者到聆听者的转换
2.如何从聆听中解读儿童的诉求缘由
3.如何建立好讨论与反思机制并在优良机制中帮助儿童形成可生长的思考性人格
4.如何突破家庭思维格局及家长性格弊端的困境去培养自我超越的下一代群体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格,因此面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有所地域的差异化表征,也应该有思维模式的大相径庭,更应该允许个性特征的千差万别。与此同时,我们该如何萃取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传统文明之精华,创造出面向未来儿童接受教育时最应有的样子,这需要结合本土性格及社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与当前教育现状相适配,并做出新的延展,综合出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的儿童美育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既具有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又结合社会当下发展的特性,以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甚至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出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应如何避开受制于发展阶段缓慢、社会意识薄弱以及民族性格的平衡性因素,这是更多应该关注、研究、解决和探讨的话题。
当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更好的⾃己,⽽不是成为更成功的别人。人类是需要用爱来驱动生命发展的。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理应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被爱着。我们要在与孩子的交流互动让他们拥有存在感,感受到自己是被世界欢迎的。并且给予他们高品质地陪伴和鼓舞,让他们充满勇气和信心去探索世界。真正的教育是在逐步优良的系统中让孩子们拥有健全的价值体系,拥有爱他人和幸福自己的能力。付出终归会有回报,亲力亲为方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才能润物无声,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我们也衷心希望父母终是孩子成长麦田中那个不离不弃的守望者,也必将是他们成长漂泊中风雨同舟的相助人。
作者简介:
迟鹏 设计教育学博士
1981年出生于山东烟台
儿童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创造者;
故宫学校特聘客座教授,负责儿童美育课程及儿童读物专项研发;
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讲授基础性思维方法、艺术与设计创作方法、摄影艺术等课程;
现从事儿童教育、绘本创作、当代艺术及电影艺术的创作及研究
关于儿童美育的更多内容
请关注抖音号“迟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