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高配的车,性价比就高吗?

作者:咖加用户 - 眠不休5
有时会觉得国人很有钱,一辆车用四五年,甚至两三年就卖掉,换一辆新车,当然这与汽车质量和市场成熟度有关。美媒AutoMD做过调查,有近8成的车主愿意使用一辆车超过10年,用车不到5年就想卖掉的车主仅占3%。
实际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才2万出头,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国人近乎鲁莽的购物冲动,应该主要归因于一部分人的暴富,而势如井喷的新兴市场也同样刺激了人们的尝鲜心理。
这种心态下,同样一笔钱,是购买老字号还是新品牌?飞度和秦PRO怎么选?CR-V还是唐DM?卡罗拉双擎还是几何A?
钱是自己的,怎么开心怎么花。但买时痛快,回家后悔的比比皆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研究二手车市场时发现,由于买家获取汽车信息的门槛极高,导致卖家在交易中有绝对优势,常常以次充好,而买家出于自保,会尽可能压低价格,于是好车卖不出去,烂车越来越多,最终市场越来越不景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不对称”。
王先生买了一辆自主品牌电动车,销售说这车满电能跑360公里,王先生对此满意,提车一个月,入冬了,续航萎缩至120公里,还不能开暖气,开了就只剩80公里。夏天也有麻烦,有新晋电动车品牌,宣称旗下某款车型综合续航里程为355公里,极限可达500公里,到了8月份,车主反映高速满电续航不足200公里。
官方发布的续航数据,都必须在特定环境下,以特定车速行驶才可实现。消费者不了解这些背景,就容易轻信。类似“信息不对称”的营销案例还有很多。
一些新能源车企很喜欢夸大自动驾驶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声称可以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但目前所有自动驾驶汽车都只能在限定场景下进行有限的半自动驾驶,实际操作中错误率非常高,如果车主盲目信任会有生命危险。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落差的信息就是油耗。工信部过去一直采用老旧的NEDC测试标准,这套标准包含了过多脱离实际的匀速工况,让车企可以做针对性调校,测试数据很漂亮,真开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部分小排量涡轮和混合动力车型,在新的WLTC测试工况下被证明综合油耗显著低估。
这些信息,通常在宣发中刻意淡化,甚至直接隐去。车企并没有说谎,可最终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的,消费者受到了“合法的欺骗”,并且对此习以为常。
但还有一种“欺骗”非常隐蔽,少有人注意到,这就是汽车的可靠性。
假定车A的售价是15万,车B的售价是10万,在此基础上,后者还比前者多出1万元配置,只看到这些信息,不暇思索,都会选择后者吧?
现在有评测机构调查发现,车A可以有效使用20年,而车B则有效使用10年,此时两车的年均购置费用分别为0.75万元和1万元,车B多出的1万元配置折合每年0.1万元,不足以弥补两者0.25万元的差距。此时是否就会有人选择车A了?你可能会说没几个人会开一辆车超过20年。没错,国内即便是拥车期超过10年的车主都不算多数,2018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数据显示,国内平均车龄不到5年,而美国则是12年。即便如此,车A依然很大概率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觉得费解?继续往下看。
汽车行业有一个概念,叫经济使用寿命。
一辆车从购置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包含了两项费用,一项是购置成本,一项是使用成本,这两项加起来就是车辆的运行成本。运行成本自然会逐年上升,但使用中的磨损会导致车况劣化,所以成本上升趋势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曲线,越到后期,成本提升越快。把“运行成本”除以“使用年限”或者“行驶里程”,就可以得到“平均运行成本”,当这个数值最小时,就是这辆车的“经济使用寿命”,如下图所示。
在汽车网站少有看到这样的信息或者讨论,因为“买车”这一行为,除了客观的参数比较,有太多有关“好不好看”“舒不舒适”“高不高级”诸如此类的主观评价,很难用一套标准来评判一辆车买得值不值。但有一个群体做到了,他们用“经济价值”这一把尺子来度量一切,这个群体就是卡车司机。
他们可以说是最专业的汽车消费群体之一,该领域信息透明度高,信息获取渠道通畅,对这样的群体,厂家很难也没必要通过“拉火车”“爬天梯”“车门站人”等杂技表演来提升品牌传播力,因为卡车司机是靠车挣钱的,商家只有拿出实实在在能创收的技术,才能说服他们。
卡车司机们算过一笔账,一辆车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成本中,购置成本仅占15%,买车不如用车贵。对他们来说,一辆车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这辆车的“经济使用寿命”,质量越好,就能够“经济”地使用越久。
和卡车司机们不同,家用车领域,很少有人这么细致地算过账,因为这一购买行为不用“创造价值”,是单纯的消费,所以购买理由总是千奇百怪。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汽车在国内依然是奢侈消费,绝大部分家庭购买的都是20万以下,尤其是10万以下的车型,而即便如此,对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万的家庭,也需要数年的积累。
如果说买车是对优质生活的投资,对国人来说,这绝不是一项轻松的投资,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可是很多人被车企宣传误导,做出了事与愿违的决定,而这真的防不胜防。三年前,国之重器众泰SR9上市,因其外形“酷似”保时捷Macan,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最终这款车在上市当天就收获2万份订单。众泰的营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外形基本是借来的,但合乎本国法规,保时捷也无意与众泰打这场官司,可以说是顺利通关。
只是苦了车主。
这款车3年总销量约4.6万辆,仅车质网一家平台的投诉量就达到270例,每万辆故障投诉58.69例,这个比例不算低,作为对比,途观L的万辆投诉为18.64,汉兰达为4.52。有人会说,这能比吗?差了十来万呢!别急,后面我会慢慢告诉你,一辆车真正贵,是贵在哪里。
网上搜关键词,车主们的抱怨都如出一辙:
“车主开半年就后悔!坦言以后再不相信众泰……”
“神车三个月贬值6万,气晕车主……”
“提车一个月,车主每次打开车门就想把它卖掉……”
“顶配提车3天就出故障,车主维权4S店倒闭……”
“众泰车主最后的倔强:我敢花十几万买辆垃圾,你敢吗!”
这种局面和当初说好的就不太一样,或者说,差得有点远了:
媒体的导购和评测,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媒体有自身的局限,通常只会对车型的性能操控、外观配置、做工用料等等表象特征进行非常主观的评价,很少有人会对汽车质量做分析,这当然不仅仅是车企不配合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好汽车质量调查门槛极高,且盈利周期极长,要做好并非易事。
德国AUTO BILD,每年都会针对汽车质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上万名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车辆召回及故障发生率统计;涵盖900万项技术检测的TÜV调查, 检测内容包括233个车型总计890万辆汽车的制动,转向,悬架,车身和灯光系统 ;厂商质保;车辆10万公里长期测试结果、车辆定点测试结果、以及超过1万份的读者来信分析结果。美国Consumer Reports每年推出汽车质量报告,它为本土销售的300款车型建立了一个质量数据库, 每年基于17个检查项目,对超过五十万辆车型进行样本调查,统计它们在过去十二个月内在使用成本、安全、故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以上都是权威的汽车质量调查机构,先不谈专业素养,能够做到完全独立测评,就非常了不起。
在美国消费者报告初创时期,为了榨出厂商宣传中的水分,针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制定了一整套测试标准,它还定下两个原则:独立于企业,不接受企业送测和资助;无商业广告,资金全靠消费者订阅和捐赠。
这样一份杂志,受到了同行们的集体围攻。当时的业界大牛,读者文摘、好管家等主流媒体说它想为行业抹黑,联合60多家刊物拒绝登载它家的募捐广告。最后消费者报告依靠消费者的支持,赢下了这场战争,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美国最牛逼的导购杂志。
这是题外话。
有人会说,质量有这么重要吗?过得去就行了。
抱持这种想法的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就算质量差一些,这么便宜也值了,嗨,现在的车还能差到哪去?”。幻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是一座珠穆朗玛峰。
如果你想买一辆性价比高的省心家用车,可靠性是必须要参考的汽车属性。没有这项数据作参照,很难正确判断其性价比。只需稍做计算,就能明白家用车的运行成本到底“贵在哪里”。
下面以奔驰E300L为例来做讨论,下面这位用户的购置成本刚好50万:
奔驰的零整比是很高的,E级的零整比高达588%,也就是说,把它拆开了卖,利润可以多买5辆同款车型,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
国内引导报废的里程数为60万。奔驰的可靠性这两年有目共睹,要达到这种使用程度,仅维修费用就已非常具体,但绝大部分车主开不到这里程数就卖车了。
所以下面要计算的,是“行驶里程不高,完全不考虑故障维修费用”的情况下,该奔驰E300L时尚型车主的运行成本。
我们假定,这车不仅没有故障,没有违章,连轻微刮蹭都没有,除了第一年购买了1.3万保险,以后的保险,车船税等杂费都忽略不计(安全到这种地步,交强险即可,第一年950元,每年递减10%),行使20万里程,15年车龄。其所支付费用如下:
购置费用(车价+杂费):50万
燃油费用:12.6万
假定油耗9升,油价7元,且15年不变(数据都偏低,后同)
保养费用:6万
停车费用:9万
路费:4.3万
以WLTC工况为准,高速路运行比例约43%,每公里均价0.5元
转卖价格:5万
假定15年车龄,这车保值率还有约10%
也就是说,车况很好,用车频率不高,保险等杂费基本忽略,完全没有意外开支的情况下,15年车龄20万里程的奔驰E300L ,其购置成本约45万,总运行成本约77万,占比58.44%。
但实际你购买这辆车还支付了一个机会成本,即这77万如果不买车,改为投资理财,以5%的合理回报率计算,运行成本增加至127.3万,此时购置成本占比约为35.35%:
50万×5%×15年=37.5万
(77万-45万)/15年×5%×(1+2+…+15)=12.8万
还没有结束,我之所以要做此计算,是因为人们存在一种错觉,认为三五年换车是最好的,十年后汽车残值低,后期维修保养高,不如早换车。
下面我们继续算下去,刨除每年燃油费,停车费,路费这些不变量,剩下的三项:
购置费用:50万
保养费用:6万
转卖价格:5万
这辆车每公里运行成本(50+6-5)/20=2.55元
其它条件不变,使用一年后卖车:
购置费用:50万
保养费用:1200元
转卖价格:37.64万
这辆车每公里运行成本(50+0.12-37.64)/1.33=9.38元
运行成本暴涨了近4倍。
如果使用五年卖车,每公里运行成本为(50+1.79-24.06)/6.67=4.16元
现在降低到了1.6倍,依然很高。
汽车保值率越到使用后期,下降得越慢,但汽车的维修保养成本越到后期增涨越快,所以并不是越早换车或者越晚换车越好,而是一个中间值,这个中间值受到汽车可靠性、车主使用习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车不尽相同。
浙江工业大学实验室曾做过测算,朗逸1.6L车型的经济使用寿命约22.8万公里,卡罗拉1.6L车型则为34.5万公里,两者车价接近,朗逸配置更好一些,但使用寿命却相差近12万公里。谁的性价比更高,就一目了然。
相同情况也发生在合资与自主之间,因为质量控制标准的不同,国内汽车在整体可靠性上,进口车>合资车>自主车。而合资车质量显著高于自主车,汽车之家做过调查,2018年自主品牌新车平均百车故障数是合资车的1.5倍。
自主车通过明显的“低价高配”策略,赢得了用户,但我们必须明白,这里的“低价”,是以品质为代价的,而“高配”则是以保护政策为依托,由特殊的合资企业模式推高了海外品牌的生产成本而奠定的。
我曾经以2015款丰田凯美瑞和吉利博瑞做过顶配对比,它们不仅售价悬殊,后者配置还更丰富,但最终两者的年均购置成本反而是凯美瑞更低,两者20万里程内的保养费用相差无几,但由于凯美瑞是混动系统,两者的燃油费用差距在7万元左右,运行越久,凯美瑞越经济。
两车可靠性也差异明显。根据车质网的统计,2015款博瑞的每万辆故障投诉为120例,而凯美瑞为6例,近20倍的差距。
以上,低价高配,不一定性价比就高。任何一个后辈企业以此策略来招揽生意,你都得格外小心。汽车是一个技术壁垒极深的产业,并不存在“黑马”或者“奇迹”诞生的可能性。如果你想买一辆经济,省心的车,买老字号就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