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科”学子“三下乡”:采访鹤山龙头工匠唐国星“择一事忠一生”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明的载体。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探寻非遗足迹,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弘扬龙舟头和龙舟文化,湛江科技学院“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23年7月14日来到了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古劳镇罗江村采访龙头工匠唐国星。


倾尽一生,匠心凝聚
师承叶锦其,出生于1994年的龙舟头制作工匠唐国星师傅,从2012年18岁起就已经开始从事龙舟艺术的唐国星师傅,与当代从事此类型的精细木匠工作的一般是年过花甲的老师傅不一样,像唐国星师傅这样年轻的传承者实属罕见。据唐国星所言,对于龙舟的雕刻艺术在他儿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小时候以雕刻“龙舟”为娱乐,能够使用荔枝来制作“龙”:用荔枝核和火柴头作“龙”的眼睛、用玉米须作“龙”须、用玉米秆作“龙”的身体等。由于这个兴趣使这位年轻的龙舟头制作工匠至今都致力于传承龙舟雕刻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优秀传统文化。
龙头、龙尾是龙舟的灵魂,对龙舟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劳水乡而言,龙舟制作这项民间技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唐国星师傅说,他制作一个传统的龙头大概需要两到三个星期的时间,原材料一般采用樟木。从原木开料、量度尺度、描绘线条、开出胚、参照龙头线条进行精雕、打磨、上底漆、上油,到最后装配件等每一道工序均是纯手工制作完成,与划龙舟不同,这是一个静态的工作,这一过程复杂且烦躁,需要制作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才能看到一个龙头的诞生。

致敬传统,传承匠心
匠心宁静致远,文化传承离不开匠人的坚守。传统工艺的守护者们,在寂寥的青灯之下,常年承担着枯燥、繁杂的工作,心无旁骛地坚守传统工艺的制作,凭借的正是一颗匠心和一份热爱,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像唐国星师傅这般,挖掘龙舟雕刻艺术的趣味,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项宝贵的文化艺术能一直在时代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