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信》:关于歧视的悲哀 那些被束缚的人们
时隔多年,再次打开东野,心中是一股不一样的情愫。读完本书后,心情就如窗外的阴天一般,沉重地喘不上气。当时,耳畔循环着的歌是花譜的アイスクリーム和Lipstick on the Glass的哀伤基调,更加深了我心底的那份动容,也让我再肯定,东野是写情感的天才。本书聚焦于因为帮弟弟攒学费而入室抢劫失手杀人的哥哥入狱后,弟弟的生命历程。因为哥哥是杀人者,因为这样的身份,弟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高中生活,本该能拥有的音乐梦想,本来能拥有的女朋友和追逐更好生活的机会。直贵的一生道路,实在是太过不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东野给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机遇和可能,但最终都像沉入大海的石头,坠入海底深处的悲哀结局,将这份初生的羽翼夭折。哥哥每月都会给弟弟写一封信,询问弟弟的近况,正是这样的举动不断地让周围人偶然意识到直贵的杀人者弟弟的身份,不断强调,不断强调,不断强调,这名为社会的歧视。打工,通过函授教育上大学,和新结识的朋友搞乐队上舞台,获得一份正常的工作。这是弟弟的点滴奋斗,他不是没有学着去面对过这样的身份,但在社会的巨大作用力下,出于对理解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考虑,回复了最后的信“哥哥,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断绝与哥哥的亲情维系。这是一曲悲伤的人生调子,我不禁在想,在最后弟弟随着昔日乐队主唱去监狱做慰问演出唱《imagine》的场景,当直贵看到哥哥的模样说不出话的样子。当我在网易云打开这首歌的时候,一下子让我惊讶竟然是这首曲子,想起了初次听这首歌的时候,那是在初三的教室里看北大的招生短片《星空日记》,那些关于理想的故事和回忆一下子填满了我此时的心情,更加加深了对直贵生命坎坷的体悟。对于弟弟来说,他一直潜意识里都不愿意放弃与哥哥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背负着这份沉重的包袱行走于尘世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不愿迁怒于哥哥,一直写信向受害者家属祈求原谅,衷心期盼弟弟过得更好的哥哥,没有理由指责。
所幸,东野在推动情节上,设计了一个对直贵一生影响深远的女人,由实子,在由实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间理想,一份过于温柔的火焰,从头至尾的善良,那是纯粹如蓝色的心灵寄托,亦是本书唯一照耀全文的一盏明灯。
从行文结构上来看,东野的这本书的推进安排相当能体验一个老作家的从容,不像他常规推理小说那般将高潮铺垫在最后50页的风格,而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行文方式,以阶段式的铺排,达成了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读书的过程当中,直贵母亲的那句“你们不上大学可不行。”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一直被灌输着这样理念的一代人,我深感共鸣,也愈发能理解和同情直贵。但是,当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对直贵的身份怀有他意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陷入了偏见的漩涡。“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和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渴望蓝天的寒蝉,这便是直贵的真实写照。
拾起那份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气吧,不管结果如何,那都是我们所做出的选择。
希望能在这份悲哀里,踩在不同的思考维点,低吟没有歧视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