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又上热搜,这次只能怪男性气概


杨笠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她在脱口秀上的表演,而是因为她为Intel芯片做了一支广告。
引爆争论的是一些用户在广告发布之后的留言,其中有一条颇有代表性的留言是“男性作为电脑的消费主力,竟然要被这般羞辱……CPU不就是男的买吗?……”。
如果说,在这之前,杨笠的对女性在两性关系里的不平等遭遇进行了讽刺,那么这次她意外地被送上热搜,则是一次“发明男性气概”的最佳证明。
✎作者 |Bill
身处父权体制、性别角色扭曲的文化中,即使是男性,也是受害者。
在太平洋最大的岛屿新几内亚岛上,有一处高山峡谷,分布着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部落。这些部落在上世纪40年代才首次与西方文明接触,至今保留着许多土著的习惯。
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存在着一种几乎在地球上最难以被认可的男性气概——“老大哥”(Big Man)。

在传统的新几内亚高地上,老大哥式的角色需要有不同凡响的品质、远超其他人的个人魅力,还要在政治、经济上颇有建树,在村庄和部落中通过个人英勇的行为,戏剧化地取得领导地位——他不仅要视箭云矛雨为无物,还要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血缘、神启、继承都无法延续这个称号,“老大哥”只能在部落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确立威信。
民族志学者数十年来都在这里记录男性取得一种由文化层面界定的男性气概时所受到的压力。这个案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人类学教授大卫·D.吉尔默(David D. Gilmore)收录于著作《发明男性气概》(Manhood in the Making:Cultural Concepts of Masculinity)中。

[美] 大卫·D·吉尔默 著,孙伟 / 张苗凤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2
在这本书里,吉尔默以人类学视角,前往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探寻千奇百怪的男性气概源头和肇因。虽然男性气概的认可方式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吉尔默呈现的,多是猎奇和风趣的视角。
比如,年满13岁的特鲁克男性必须是一位能打的斗士、喝得烂醉的酒徒,需要在激烈的摔跤中保持礼貌得体;有的部落则需要成为偷牛贼才会被认可。但无论是哪一种,这道所有男性必须在考验中通过的关键门槛,总是困难重重。


“老大哥”和“垃圾男”
在“老大哥”的争夺中,男人们常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由于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他们只能在同其他有着相似意图的男人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卓越。
竞争者们需要在意志和毅力的竞赛中战胜别人,不仅通过无止境的创作、演讲以及军事能力挫败对手,还必须通过比其他人更努力的劳作,让整个部落受益。
更重要的是,竞争者需要有创新精神。在没有战争时,即兴发挥,带来在制作工具和耕种方面的专业知识,多搜集食物、贝壳货币和其他有价值、神奇的私人物品,操控猪、甘薯和货币的金融市场,最终成堆成堆地展示在村落成员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败下阵来的男人,会被称为“垃圾男”,是失去男性气概的表现。他们通常会被嘲弄为低下、脆弱者,其男性气质与基本的体面都会被夺走。
“垃圾男”首先会变成被谴责的农民,消耗了远超自己生产能力的食物;继而被视为冷漠而胆怯的战士,在战场上不可信任。他也将是个无力的演讲者,只能在村落会议上保持沉默。人们把“垃圾男”唤作无名人士、不育者,形容他女里女气、像个女人,直到他变成一个可悲而怯弱的“孩子”。
这个残酷而又流动的竞争过程,符合吉尔默对男性气质的宏观定义。他认为,男性气质是不确定的,男人需要不断锤炼自己。
虽然新几内亚高地这种角斗场般的竞争很少,但他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反复出现的观念:“真正的男性气概不同于简单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男性特质,前者并非伴随生物体的成熟同时来到的自然状态,而是一种不确定的或人为的状态,即男孩们必须战胜强大的逆境。”

[法] 西蒙·波伏瓦 著, 郑克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1
这一观念,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几乎所有大陆和各种环境里都能找到,不管其他替代性角色是什么:淳朴的猎人和渔人群体、农民和复杂的都市化族群、战士族群和即使生气也从不杀人的族群——自然而然地、不受协助地获得男性价值与能力,在任何族群都被设定为不可能。
若没有文化上的干预,男人们无法满足具有男性气质的角色所包含的期待。吉尔默适时地挑战了或者说是隐形地继承了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观点:男性,也是需要被制造的。
由此可见,“真男人”并非随着时间流逝,化蝶般从幼稚孩童的茧中挣脱而出;他们必须被人勤勉地从少年时期这层壳中哄诱出来,得到形塑教化,获得建议,被刺激着走向男性气概。


男性气概的焦虑与性迷恋
正因为男性气概并非天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男性气概的教授与学习,似乎成为不同族群的必修课。
在阅读现代美国小说时,读者会一再邂逅关于男性气质焦虑的表述。海明威及其追随者的小说里,主人公总在学习或教授他人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并诉说对男孩来说选择正确的道路何等艰难。
在地中海,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永不止息的英雄主义,与男性美德紧紧捆绑在一起,男性气概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道德的升华——无所畏惧又富有谋略的旅人奥德修斯在遭遇无数危险和怪物后,在最终一幕里拯救了妻子,胜利凯旋,成为最出色的希腊男性。

[古希腊]荷马 著, 陈中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6
吉尔默阐述了地中海地区的性迷恋状况(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认为,地中海男性气概有三大道德律令:其一,让妻子受孕;其二,供养依附者;其三,保护家人。而在将性迷恋语境前置的情况下,生物学意义上的繁衍本能,让这里的男性气概得以最大程度地继承。
《卫报》报道过一位名叫梅尔斯·范·德里尔的医生,他在泌尿外科当了25年顾问后,出版了一本有关自己工作内容的书。
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对男性的下半身侃侃而谈,并讨论男性气质为何总与生殖器官息息相关。在该书的亚马逊页面上,有读者对作者将病理学和希腊雕塑联系起来表示赞叹,并评价道:“这本书对希腊雕塑中男性性征的看法和当代理解之间的差异,令人着迷。”

男性气概是对社会环境的调适
学者林东龙写过一篇题为《从男性气概分析男性口腔癌存活者的韧性形成过程》的论文。
林东龙在研究中发现,男性口腔癌存活者因罹病后工作丧失、人际关系萎缩等情形,使其原有的性别认同基础受到冲击,转而“良心发现”,在家庭关系中重构其自我认同;同时,其男性气概类型从原本的“霸权型”或“边缘型”转变为“新好男人型”“好爸爸型”。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R.W·康奈尔认为,典型的“霸权型”代表人物是受教育、上阶层的欧裔美国男人;相对地,弱势男性则透过其他方式展现男性气概,彰显粗犷、豪饮、蛮勇或逞凶斗狠等传统的阳刚气质、挑战权威,被称为“边缘型”。
康奈尔认为,男性气概具备有责任感或担当、重人脉、好强、侵略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不怕事、气魄、具正义感、大男人、体格壮硕、外表体面等特征,同时也包括种种不被社会伦常和法律所接受的行为。

[英]格雷森·佩里 著,张艳 / 许敏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6
“霸权型”也是唯一被接受的男性气概形式,相对于其他类型,它具有文化上的崇高性,男孩与男人则被鼓励或要求努力让自己具备此种形式的男性气概。
同时,男性为维系自身在此阶层的位置,须表现异性恋偏见、恐同、反女、厌女等言行,避免与男同性恋者一样被边缘化,落入男性气概阶层的最底层。
这也可以看出,男性气概更多的是对社会环境的调试,而不仅仅是自主的精神投射或放大了的心理幻想。

长久以来,“男性气概”成为受批判的概念。一方面,有研究发现,男性气概与攻击行为、性骚扰、药物滥用以及不利健康等负面行为有关;另一方面,在父权体制中,男人被视为唯一有权处理男女两性性别认同的群体,且任何不符合男性气概的定义就被视为偏差。
同时,男性也是父权体制中占有优势且拥有权力的群体,将压迫的性别论述强加于女性。
如此看来,男性气概似乎有利于男性,可在性别关系中凭借展现男性气概以获取利益。

[美]丹·凯利 著, 李凤阳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4
但另一方面,男性亦背负社会期待的重担,努力扮演众人称道的“男性气概”,因为它是男人在各种场合展现合宜行为的重要依循和准则,亦使男人深怕自己看起来“不像男人”。
许多男性常常以“男子汉大丈夫”和“男性气概”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与其他男性的言行举止是否合宜,避免被羞辱或排挤。
这种拧巴的状态出现在具体情境中,让男性气概显得令人愤怒、敬佩、震惊、好笑、可怜抑或无可奈何。换言之,身处父权体制、性别角色扭曲的文化中,即使是男性,也是受害者。

硬核读书会是《新周刊》旗下读书平台,这里有最用心的推荐书单、好看的深度书评、高质量的名家讲座,不定期推出读书福利活动。你可以在B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搜索“硬核读书会”,即可找到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