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消化道历险记》 第九章(二)

2021-01-22 19:42 作者:未琢  | 我要投稿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误解来自于电影《狂蟒之灾(Anaconda)》,影片中巨蟒从水中爬出,吐出了乔恩·沃伊特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到他的脸像蜡一般融成一团。之前我曾探访过斯蒂芬·塞科尔的实验室,他是我最喜欢的蛇消化专家,也是《狂蟒之灾》的技术顾问。我跟他说我想感受下胃酸,以搞明白被活吞进胃里是什么感觉。他让我保证不告诉他的妻子,因为正是她在负责大学实验室的安全规程,然后他从架子里拿出一瓶盐酸,在我的手腕上擦了一点,大概有5微升的量。我做好迎接被开水溅到的那种疼痛,但有一分钟的时间,我什么都没感觉到,然后我感觉有些轻微的痒。塞科尔又滴了一滴,三分钟后,痒变成了轻微的刺激感,差不多持续二十分钟后即消失无踪,没有留下任何印迹。

        但是胃酸的威力并非这小小一滴盐酸可以比拟,而且胃酸是持续分泌的,使食物消化过程中pH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我的猜测是,消化状态的胃里的情况应该介于一滴盐酸滴在我手腕上和日本一位摔进七英尺深盐酸缸的工人之间。病例报告显示,这位工人的皮肤变成了棕色,肺部和消化系统中脆弱的组织则发生了“干凝固型坏死”。不管是酸还是热导致的烧伤都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结构发生变化,这也就是熟鸡蛋凝固、牛奶凝结以及烧伤病人皮肤变形的原因。在胃里,盐酸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更容易被消化酶降解。

        胃酸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又余韵绵长,当吞下去的东西是被外骨骼保护的大麦虫时尤其如此。被食蟹蛇吐出的螃蟹还可以起身逃跑,即使它已经在蛇肚子里待了三个小时了,我就知道有人亲眼看过这个场景:辛辛那提大学的生物学家布鲁斯·杰恩。杰恩曾“轻柔地按摩”蛇的腹部,让它们把胃里的东西返出来,从而进行相关研究。

        话虽如此,要是没有布鲁斯·杰恩揉蛇肚子,没有李·莱梅纳格扯动手术缝线,没有上帝让鲸反胃,胃里的东西是没法自己逃出来的。

        不过寄生虫是例外。特雷西教授说:“寄生虫可以从任何地方钻出来。”有些寄生虫有适宜钻洞的口器,就像脑袋上自带了个钻头。“这是进化的结果,黄粉虫可没有这种构造。”幼虫是可以挖洞,但它们不会钻孔。兽医沃尔特也表示同意:“它们要是会钻孔才见了鬼了。”沃尔特还给我们讲了关于肾膨结线虫的事,这种寄生虫可以穿过内脏钻入尿道,然后从那里离开体内。他用胳膊肘向内窥镜一挥:“你可以借助内窥镜看到虫子钻出来。”

        特雷西打算给大麦虫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最有希望的机会,来看它们是否有能力给自己咬开一条生路。大麦虫会被放在一个离体的胃里,这样就不会有分泌物和肌肉收缩对它进行干扰了。

         在里诺(注1)的星期四下午,你能在哪儿里找到胃呢?

        “唐人街?”有人建议。

        “Costco(注2)?”

        “屠夫那儿。”特雷西从兜里掏出手机:“您好,我是大学的(这句真是非正式场合的万能开场白)。你们那儿有没有鱼胃卖啊?”特雷西停下来等电话那边的人,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下来,只能听到隔壁用作饲料的蟋蟀在鸣叫。“没有胃?那好吧。”

        约翰·格雷抬起头,以他惯常的安静语气说:“我冰箱里有一只死豹纹蛙。”

        格雷用温水解冻豹纹蛙时,实验室里的其他人来了个中场休息。沃尔特给我们讲了医学院的一个替代医学(注3)实验,治疗师在老鼠身上练习灵气疗愈(Reiki)。特雷西则去隔壁给我一只蟾蜍过来,这是他在阿根廷做野外考察时发现的新物种。蟾蜍蹲伏在玻璃培养皿中,背上的疙瘩比常见的品种少,因此也更加好看。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特雷西,他看起来挺高兴的:“你可能是第一个喜欢上这个品种的人。”不,教授,我确定我是第二个。

        “你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李插话说,他一直更喜欢青蛙。

        格雷带着解冻的豹纹蛙回来了,青蛙被钉在解剖盘上,李剪短它的腹部中线,掀起皮肤,就像演出时舞台掀起帘子。特雷西把一条大麦虫塞进蛙胃里。

        1925年,有一篇有趣的文章发表,题为《被活吞动物的心理活动》。开篇作者描写自己:“晚饭后边消化胃里的食物,边沉思”,想知道那些活吞猎物的动物(注4)是否会“担忧胃里的猎物拼死挣扎而导致伤害”。如果这只豹纹蛙还活着,而且神经系统发达到足够产生担忧的感觉,那么此刻它肯定会有不安的感觉。大麦虫在拼命挣扎,身体不停地屈伸扭动,把蛙胃顶得像个袜子木偶。整个过程持续了五十五秒,然后突然停止了。“毯子效应起作用了。”有人评论。

        大麦虫被取出来放在一边,与之前的情况差不多:它一动不动,但是并没有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会在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苏醒,完全恢复原状。特雷西又取了一只虫子放进蛙胃,这次它会被留在那里一晚上,以研究大麦虫是否能克服“毯子效应”,重新开始求生。但第二天早上,这只虫子死了。特雷西总结说:“就我个人的看法,它们确实不可能咬穿胃壁逃出去。”

        沃尔特没这么确定,大麦虫奋力挣扎的画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胃壁上有个薄弱点,结果会不会不同?”剧烈的挣扎有没有可能破坏内脏,让大麦虫逃出去呢?

        2005年的一张拍摄于弗洛里达的沼泽地的照片似乎在印证这个可能性,这张照片中有一条死掉的蟒蛇,身侧伸出短吻鳄的尾巴和一条后腿。

        史蒂芬·塞科尔跟我说:“大家都在传:这只短吻鳄是自己破体而出的。”塞科尔是作为专家顾问,跟随国家地理电视台的一个制作团队到现场的,他们打算为这个奇异的尸体制作一期特别节目。但塞科尔在见到实物前就知道“短吻鳄靠自己破体而出”的说法其实是荒诞不经的,因为蟒蛇会在吞下猎物前先杀死猎物(注5),而且一旦被蟒蛇吞下,猎物也不可能再活动了。

        2010年末,我去塞科尔的实验室采访,顺便带上了那张著名照片的打印件,他用手指点照片,让我看到蟒蛇身上确实有个薄弱点。在蟒蛇躯体三分之二处,有一块黑色的坏死组织,看起来是之前受过伤,却未能充分愈合。塞科尔认为,在这只蟒蛇消化肚子里的短吻鳄(我们可以叫它短吻鳄A)时,另一只短吻鳄(我们可以叫它短吻鳄B)攻击了它,导致这个伤口破裂,短吻鳄A才从开口处滑出来。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食物反噬进食者的例子,只是沼泽地中的又一起残酷的竞争罢了。


注1  美国内华达州城市。——译者注

注2  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目前在全世界经营有数百家卖场。——译者注

注3  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由西方划定的常规西医治疗以外的疗法,我国的中药、针灸也归在其中。——译者注

注4  你们中肯定有吃活牡蛎时不嚼就吞下去的,此时想必在好奇这些开胃菜的命运吧。软体动物科学家斯蒂夫·盖革推测,一只被剥壳的牡蛎能在胃里存活大概几分钟的时间。牡蛎能“转换到无氧呼吸”,从而在无氧环境下存活,不过胃里的温度对它们来说太高了。盖革在佛罗里达州鱼类和野生动物研究所工作,我问他牡蛎在最后的时刻可能在想什么。他说就他的所学来看,牡蛎这种生命形式很初级。相比有眼睛和初级神经系统的扇贝,牡蛎只有几个神经节。而且因为胃里的pH很低,牡蛎在进入胃的那一刻应该就会完全失去知觉。研究人员在镇静甲壳类动物时用的就是低pH的苏打水,盖革认为低pH对双壳类应该也有相似的效果。不过我还是希望以后你在吞下牡蛎前先咀嚼一下,因为这样更好吃。

注5  如何杀死的?还有争议。我曾听到说是因为蟒蛇会勒紧猎物,使其呼吸艰难,从而使猎物窒息。但塞科尔认为不是这样,这个说法没法解释猎物为什么会晕倒得那么快。“即使一时不能呼吸,你的血液里还依然存有氧气,这也就是你为什么能憋气的原因。”他认为更可能是蟒蛇的缠绕会切断血液流动,所以猎物并非死于窒息,而是被快速勒死的。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有研究者计划做实验验证,但最后计划被伦理委员会否决了。塞科尔曾想自己充当志愿者:“我觉得我们都想在可控的情况下被巨蟒缠住,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是不是还能呼吸?”他可能确实有点疯癫,不过疯的还蛮可爱的。




《消化道历险记》 第九章(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